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中的重要部分,承载着城市历史的发展历程,反映着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和文化认知,蕴含着深厚的城市记忆。近年来,历史街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大境门历史街区作为张家口市的重要历史街区,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以记忆场所重塑为切入点,对大境门历史街区进行了分析,通过PSPL法对大境门历史街区空间品质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发现历史街区在更新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并从历史街区空间、街区商业发展和记忆修复方面,对未来大境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出策略,供其他学者在历史街区研究中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文艺价值于真善美追求与中国红色文化求真向善价值追求具有同向性的基础上,选取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桂林市灵川县路莫村为对象,从艺术传递真善美作用切入,深入剖析艺术激活路莫村红色文化记忆的手法,即借"真"之物入路莫村红色文化"自然美"之"境";以"善"之本固路莫村红色文化"时代美"之"本";用"美"之视角溯路莫村红色文化"社会美"之"根"。探寻传统村落文脉传承,进而全面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附录     
正针对大舍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专辑在最后部分,选登了《记忆的艺术》与《境物之间》两篇评论性文章。《记忆的艺术》一文中,作者主要对大舍2008年以前的项目从现象学的角度予以评价。这一时期,大舍追求"即境"的设计思想,从地域性出发,将江南与园林的特色融入设计之中,创造出建筑独特的情境之感。而节选的《境物之间》一文中,则重点分析了大舍2009年以后的项目对"物"的强调以及所蕴含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吉菁  林峰 《华中建筑》2015,(3):200-204
广西柳城县洛崖古村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深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充分利用洛崖古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最大限度维持古村中心区现状,并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同时,结合洛崖村曾经的"知青"历史,在村内着力修补知青文化,还原一段"知青"记忆。研究洛崖古村,对当地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新农村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的"知青"文化探索,既有现实的村落复兴意义,又有学术研究价值,为中国农村留下一段红色记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6)
在作为事件史的五四运动背景下,国文成为一个思想话题,但是国文在社会实践逻辑上和思想文化逻辑上在后五四时代形成了一个思想史的差异格局,正是这种差异格局造成了学术史的重峦叠嶂,造成了新旧交替历史叙事中的褶皱。大一国文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新事物,在"过去的整体化"意义上,它可以说是在晚清以来国学等问题的延长线上。在大一国文相关的文言写作、"部颁大学国文选目"的讨论中,显示出后五四时代言新容易、言旧则很难的基本思想语境。同时,在现实的政党政治和社会变迁背景下,文言与白话等问题不仅没有一清二楚地交接转换,而是又与新的文化政治紧密关联。最后,大一国文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如何阅读文本的问题。这里涉及如何处理传统笺注的问题,也涉及文化记忆的多层次性问题。文化记忆的多层次是历史实践和个体经验共同促成的,文化记忆越复杂,其呈现的思想张力越大。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2016,(6)
苏州沧浪亭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从"沧浪之水缘由来"、"沧浪之景因何生"、"沧浪之境哪般看"、"沧浪之意如何承"四个方面,分析了沧浪亭物质地看存在一千年、精神地看承载二千年历史文化的缘由,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传统的内在精髓是如何通过园与人文精神、自然及社会时空的互动得以保存的内在机制和独特价值的,以沧浪亭为例,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穿梭于情、景、境、意的表达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对结构的讨论是建筑学的永恒话题,结构除了支撑的技术性概念以外,还有联系人、场所,以及历史等文化意义。本文描述了国内建筑界对结构认识的现状,说明了结构探讨的必要性,并对大舍建筑事务所关于结构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舍建筑事务所如何以结构为切入点,唤起人们的记忆,实现结构物与境的统一,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视觉象征。而宗教建筑,由于凝结了较多的文化记忆,也成为从古代舆图到现代文化地图中必然标注的地方。迅速膨胀的城市化建设,使原来位于边僻之地的寺庙等宗教建筑渐渐"隐没"于闹市之中。它们如何维持文化记忆,并具有怎样的当代境遇,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为了避免被水泥丛林吞没,消隐于"千城一面"的城市空间,也为了不同理由或原因的生存和"发展",当代城市里的寺庙不得不通过分隔、融入、衍生或共生等各种方式,在建筑空间格局和文化功能上,一方面努力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尽量维护本土"丛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气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营造对风景区品质提升及内涵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风景区的自然风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引起当今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反思。金龙峡风景区依托自然环境,通过对终南山隐逸文化的挖掘,并结合功能植入、空间组织及景观营造,实现了"闲逸""禅逸""旷逸"三境精神空间的转译,提升了金龙峡风景区的空间品质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当代建筑学如何从事物"之间"的存在解读,重新奠定其空间意识的观念基础,如何从事物现象的空间境遇中辨析出一种意义的总体性,如何从空间的事物关系里面获取一种超越性的"位格"内涵,显然是后现代文化以来空间意识某种极为重要的转变。本文把这种新兴的观念命名为物境空间,讨论了随着物的显现,到意义的发生,到境遇的构成,再到"境——象"的在场和格式塔形式现象的内在关联。试图厘清潜藏在空间现象背后的事物存在与生存现实的境遇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观物取象"到"境生于象外"正是景观符号的创造演变过程。一元素,一符号,一场革命,景观有了符号的叠加仿佛有了意境的环绕,就像清代叶燮说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通过景观意象下对符号进行诗化的解读,运用"错词造句""倒装造句""复合从句"这3种符号语言模式对景观符号的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并整理出其表征模式,继而探讨诗化的符号在景观意象的创作中与传统文脉记忆的关系,以及如何用景观符号去传承地域性文化。  相似文献   

13.
论“境学”与“营境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境,是围绕主体并与主体互动的有明显特性的多维空间,是中国风景园林文化的元概念,可以划分为人境、然境和交境三大类。境学,是研究境的特性、作用和意义的学说,包容了建筑、规划、营境和环保诸学科,在人类知识架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营境学,是通过人与天调的过程使地球表面成为善境的学科,以处理人类生产生活环境中的人天关系为己任,是现有风景园林学的扩展。营境者必须遵循境道,秉持境德。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严寒地区植物配置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冰雪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植物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在严寒地区景观植物配置设计中,冰雪文化从"形""意"和"境"方面表达的方法,有助于增加严寒地区景观文化内涵与魅力。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城市记忆,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有机更新,同时体现了该城市街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反思为切入点,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初期存在的诸如单纯静态保护、过度商业开发、"仿真更新"假文化蔓延等问题,并基此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梳理、总结了其保护与更新经验,提出了当前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本期涉及的"记忆"是目前遗产界广泛关注的关键词,记忆的研究提示我们关注人与遗产的关系。本期主题"城市记忆和工业遗产"是引发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引子。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事实上工业遗产的研究多关注遗产的物质层面,对于记忆的关注比较少,因此这个主题十分有意义。笔者认为,"城市记忆和工业遗产"直接与"记忆之场"和"恋地情结"相关。"记忆之场"来自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他主编了多卷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  相似文献   

17.
以万科青岛小镇、北京1949/三里屯、京东总部3个项目为例,分别从场地记忆、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3个层面,阐释了关于"记忆"的实践与思考。万科青岛小镇保留山地竖向关系,以山石和野草营造野趣,延续场地"原生态"之美,营造丰富的商业空间体验。北京1949/三里屯保留老厂房等历史痕存,进行"保留与再生"的改造,赋予场地全新的功能与内涵;京东总部在中国古典园林深入人心的意境中加入了实用功能和创新的科技元素,既彰显了当代属性,又保留了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8.
从2007年1月开始,《建筑与文化》杂志开始"文化城市"探寻之旅。从城市记忆、人文思考、设计生活和城市特色四个方面分别展开,城市的记忆是一座城市精神的象征;人文思考是建筑城市、建筑、文化、人彼此交流的语境;设计生活是探寻并倡导构建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城市特色揭示城市显现出的丰富的多元文化特性和地域色彩,从而引导城市的空间形态、生活场景等向深层意义上发展,"文化城市"探寻之旅在继续。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4)
<正>情境教学是我国教育艺术的瑰宝。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利用形象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加深记忆,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1]在我国,对情境教学法较早进行理论探讨的是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李吉林说:"情境教学,就是授课时引导学生进入情与境。先把学生引入典型环境中,再由境入情。"[2]很显然,情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4):118-121
"药猎"是日本端午文化的初始形态,指日本贵族采草药和猎取鹿茸的活动。"药猎"作为一种端午仪式,属于文化记忆的一种,它不是自行生成,而是目标极为明确的记忆政策努力和干预的结果。其"药"元素深受中国端午节采百草习俗和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反映了日本贵族渴求轻身、长寿的愿望。而"猎"元素则受到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双重影响。对其的摄取直接反映了日本民族对尚武精神的偏重及皇族巩固王权统治的意图。由此可见,日本最初的端午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混合体。德国学者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日本端午文化"药猎"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及日本的文化记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