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强化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心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相应强化护理干预,并于入选时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分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强化护理干预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持续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在本院心内科确诊为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给予持续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发次数;并应用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活量表(MHL评分)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发次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CHF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给予持续护理干预,可减少复发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知识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影响作用.结果 抽取门诊80例患者,进行准实验性研究.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措施.干预前及结束后1月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进行问卷测评,分析其改变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前后的知识得分由19.37提高到31.49,其亚类健康责任、饮食营养和身体运动的得分也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健康生活方式得分由教育前的37.25提高到教育后的49.87(P<0.05),除精神健康行为外,其它亚类的得分均有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开展长期系统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和责任感,使之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健康促进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宫颈癌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促进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促进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促进.于术前、术后6个月接受WHO-QOL-100量表调查,从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及宗教6大领域评价其生活质量.用满意度标尺法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总体评价.结果 术后6个月促进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及总体健康和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术前,p<0.01.对照组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宗教领域评分高于术前,而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总体健康和生存质量得分均下降,p<0.01.除外宗教领域,术后6个月促进组其余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促进组偏向生活质量高的优势是对照组的2.26倍(95%CI:1.04-5.51).结论 对宫颈癌患者给予系统的健康促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对维持性血透病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方法:口头、书面、专题讲座及肾友会形式.内容:饮食的控制、动静脉通道的护理、体重及血压的监测、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结果:提高了血透病人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及家庭自我护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评价癫痫患者综合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探讨护理干预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3月~2011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200例成人癫痫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评价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活质量评定工具:①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中文版(QOLIE-31中文版);②焦虑自评量表;③抑郁自评量表.结果综合护理后的生活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综合护理前 (P<0.01);综合护理前后焦虑自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护理前后抑郁自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癫痫患者实施的综合护理,充分发挥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对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100名患者家属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知识问卷调查,对患者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结果 大多数患者家属缺乏自我防护知识,通过一对一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乙肝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乙肝疾病知识知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自我管理教育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活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7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分别在住院时及出院后半年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枯,统计出院后半年再出血情况.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研究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22.85%vs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P<0.05).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后可明显地提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曾在本院门诊就诊或住过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对康复组通过评估、制定康复计划,予以心理护理、肢体功能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配合理疗,对照组不予任何康复护理干预,实施前后及2组间的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分组时、2个月末和6个月时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能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出院后电话健康指导对留置双J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留置双J管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对干预组患者进行电话健康指导.观察出院后留置双J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IPSS评分、QoL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出院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出院后电话健康指导,能有效减少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晚期丝虫病人生命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对我地160例晚期丝虫患者生存现状进行调查,22%的患者有急性发作.结果与结论: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痛苦程度、家庭地位、劳动能力、医疗需要、婚姻状况、家庭关怀、社会交往、经济收入、心理问题.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了疾病康复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居家腹膜透析病人依从性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100例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出院后每月通过家庭随访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每1~2个月来医院复诊.两年后观察两组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结果:观察组病人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腹膜透析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结论:家庭随访可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增强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患者不良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的72例ICU重症监护室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其中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心理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敌对、躯体化因子,提高ICU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ICU患者SAS、SD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指导,能降低ICU患者不良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15.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之一,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治疗过程中为脑卒中病人创造适合的环境对其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对照组采用精神疾病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2个月后,IPR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是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19.
行为影响健康的理念,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念,这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将起到有益作用.近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呈上升趋势,树立行为决定健康的理念,将有助于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From a biomedical perspective, variation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patients may be attributed to changes in pulmonary function, thus, an increase in lung function should be correlated with an increased score on a health-related quality-of-life measure. However, inconsistent results regarding correlations between various measures of pulmonary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authors evaluated a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quality of life among persons with COPD by analyz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iomedical measures, self-efficacy measures, and quality-of-life measures in a recursive path model. Path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ssociati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and symptoms with quality of life was mediated by perceived self-efficacy for functional activities.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