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一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无论是事还是人,每过十年都是值得总结和纪念的,《城市建筑》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专业杂志已走过了十年. 我是1985年建筑学毕业,每过一年便对建筑会有不同的理解.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里基本是纸上谈兵,更多地关注建筑的形式风格,关注建筑的创新,而对建筑如何建造和实施并不关心,甚至我在设计院的第一个作品——延安火车站,从落成后到拆除我只见过一次;第二个十年我开始关注如何将建筑完满地建造,不但要有好的构思,更要有强大的韧性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梦想;第三个十年我已担任总建筑师多年,思考的角度自然广了一些,正值《城市建筑》创刊的初期,编辑向我约稿,当时我正在研究西安的未央新城,从微观的建筑单体向宏观的城市过渡,思考的维度也从“米”向“干米”的量级跃升,所以结合未央新城城市设计的体会写了《“缝合”城市》一文,针对中国城市过度形式化和建筑风格化的倾向,提出城市大于建筑、品质大于风格的观点,尽管我的规划方案并没有实施,但关于它的思考一直指导我完成西安行政中心的设计.可以这样说,《城市建筑》伴随我从单体建筑设计走向城市设计,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
2013年我分别在武汉、厦门参加《新建筑》创刊三十年庆典、《建筑师》编委会会议,想不到现在《城市建筑》亦已办刊十周年了。记得写六周年寄语时我还在东北,彼时兼任着《建筑细部》的主编。这四年,在天津大学工作,与《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有了密切交往。比较起来,似乎有这样一种印象《建筑师》强调学术性与理论性;《城市环境设计》追求时尚性与动态性。《建筑细部》则偏重设计与建造;《城市建筑》与《新建筑》属于同一种类型,定位在学术界与实践界之间,跟踪报道当今社会建筑现象与事件。  相似文献   

3.
本课程为建筑·城市·景观设计,由建筑与城市设计、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建造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组成。建筑连连看属于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红线对建筑的分割、道路对建筑的切割、建筑自身“独善其身”等现象,造成今天的城市呈现出建筑孤岛化状况。课程题目“建筑连连看”以打破城市中的建筑孤岛为目标,训练学生从城市设计视角发掘城市议题,分析和研究建筑孤岛现象,进而提出建筑与城市设计解决方案。课程以当代北京城建成区为范围,要求自行选择需要连接的建筑单体作为建筑与城市设计对象。  相似文献   

4.
热点     
《华中建筑》2005,23(2):159-159
《京都议定书》挑战城市建设;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以艺术名义;2004年中国建筑设计十件大事评选揭晓;京11座新城规划启动;顺德新城绿轴公园及景观桥10月建成;北京:“2005十大建筑设计公司奖”颁奖典礼;美国特纳集团预测2005年一季度建筑成本比2004年四季度高1.62%;  相似文献   

5.
秦笛  刘慧 《建筑技艺》2021,27(6):36-41
从城市共生的视角,演绎和回顾了中国近期最大的体育建筑"西安奥体中心"的设计历程及技术细节.在这座巨型体育设施中,城市关系一直是设计思考的主线,体育建筑需要为当代城市生活提供切实的需求,深入到城市的格局中,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如何将单体建筑很好的融入城市生态圈是我们在这次设计中努力探讨的问题。对正负零零层面的思考是将单体建筑融入城市空间必要思考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人群最活跃,城市活动的发生以这个层面为基础。将建筑单体融入城市空间所要做的研究即为对城市地块性质,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路网等肌理的研究以及人群在这些城市肌理  相似文献   

7.
在荷兰期间接触到《城市建筑》.第一感觉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将城市议题与建筑议题并重的杂志。不同于以往国内的建筑杂志主要关注建筑本身的设计.以及规划类杂志主要关注规划层面的计划.《城市建筑》将视野放到了更广阔的城市中.将城市与建筑的关系作为主题。而这正是我积极参与并与《城市建筑》共同成长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世博园区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导则》研究制订、绿色精品示范工程建设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内未来绿色住宅展项创意研究等三方面全面阐述了“以绿色建筑构造城市,让城市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的世博园区绿色建筑建设的技术要求、技术策略和可行措施,为积极引导、大力促进和严格规范世博园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并为2010年后城市建筑的生态环保和高品质营造提供适用技术体系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底,我参加了大同御东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项目。如果那时算作项目的启动时间,到2010年6月,伴随一些单体建筑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城市设计的主体部分尘埃落定。回首这一过程,其中最引起我思考的,是御东核心区的城市设计所经历的三次较大  相似文献   

10.
十年之变     
光阴似箭,不觉中《城市建筑》杂志已经迎来十年之庆。粗略一算,十年间,这份杂志刊登了数以千计的论文,也发表了上千个设计作品。我们欣喜地看到,她在一期一期中逐步走向成熟,也越来越为专业人士所关注。对此,我们要向这本杂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相似文献   

11.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器空间建筑工作室(第七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5月,主持建筑师曹晓昕。器空间的“器”字表明了我们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重视,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站在社会立场,以研究的态度致力于为新时代的城市和建筑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器空间建筑工作室曾参与过上百个项目的设计,建成作品数十项,涵盖教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办公综合体、商业中心、居住、老建筑改造、公共艺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城市设计等领域,并应邀参加了多所大学、设计机构、学术组织的交流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工作室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受到了《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时代建筑》、《Mark》、《Domus》、《建筑实录》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最为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工作室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国内新闻     
《城市建筑》2006,(12):92-92
林则徐纪念馆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图书馆新馆主体工程完工;“浦江智谷”获德国建筑物节能认证证书;《城市建筑》杂志社编委会召开年度通讯会议;5家国外设计机构入围光明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竞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第二届绿色建筑创新奖综合奖(公建类)一等奖——中组部办公楼建筑设计的关键点:1.关注单体建筑与街区群体和城市环境的和谐。2.关注建筑文脉的传承,传统建筑意境的体现。3.关注使用功能,空间关系与建筑形式的统一。4.关注建筑节能,建筑的节能和经济效果显著。5.关注建筑设计的完成度和建造的全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从很早就开始关注《城市建筑》,纵观其6年来的发展,她的进步为广大建筑界同仁有目共睹。现在的《城市建筑》无论在选题的针对性、推介项目的质量、刊载文章的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城市建筑》给年轻建筑师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广开言路,为各种新锐的观点和设计理念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空间。作为《城市建筑》的忠实读者和参与者,我想从杂志的定位、组织及表达这三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这一期《城市建筑》关注的"校园建筑",是这本杂志十年来每年都会出版的专题,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再次引出了校园设计领域当前的问题意识:教育建筑的设计虽然在理念上维系着往昔,也关注着当前诸如绿色生态、节能减排等热门议题,但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向度与远眺呢?我们不妨从大学的校园及其建筑所面临的问题说起。  相似文献   

16.
艾侠 《城市建筑》2010,(10):4-4
<正>治学严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界享有盛名,而让我真正接触这一学脉的媒介,却是手边这本新兴的建筑期刊《城市建筑》。虽然仅创刊六年,但在我们看来,UA已经与《建筑学报》、《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建筑师》等老牌杂志齐名,成为国内最受好评的建筑学刊之一。近两年来,我和CCDI的建筑研究团队为UA供稿十余次,从每次审稿、反复修改以及对设计图纸的品质要求之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年轻编辑团队的执著追求,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为这本刊物的Fans。  相似文献   

17.
岳华 《华中建筑》2012,30(6):88-92
城市行政建筑作为城市行政管理机构的物质载体,其发展变迁历来受到各国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地域文化、行政理念、建造技术、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中西方的城市行政建筑在建造规模、功能结构、建筑空间、风格样式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全球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之下,当代城市行政建筑的价值取向不断发生着转变,社会公平与公正日益受到关注。该文通过对当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类型与典例的分析旨在为当代中国城市行政建筑的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次沙龙是继7月16日“参数化设计与建造”主题沙龙之后.《城市建筑》在北京组织的第二场学术沙龙。作为《城市建筑》原本以笔谈形式操作的开篇论坛栏目的转型,我们希望面对面交流的沙龙每一次的议题探讨都能做扎实.尝试找到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答。第一场沙龙有24位嘉宾进行了主题发言.也吸引了很多关注参数化设计的朋友到场聆听.场面热...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筑》每年都有一期“文化建筑”的专刊,似乎说明当下关注这类建筑的人比较多.设计作品也不在少数。但要写点关于“文化建筑”的文字时,却忽然觉得这是个陌生而熟悉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张建 《建筑细部》2005,(T06):14-19
发展中的城市 源于“发展中的城市”概念的《滨水区域的新浪潮》一书不久将再版。受“发展中的城市”观念的影响,我一直认为在经历最初的构思,设计以及最后竣工之后,建筑属于一个长期而又不断变化的统一体。正因为这样,设计的要点便是要寻求一个综合性的、多种层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