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建筑》2014,(2):146-149
袁培煌《新建筑》走过了30年,这30年也是我国建筑事业发展兴盛的30年。由朱九思老校长批准创办《新建筑》之后,在陶德坚、布正伟先生的主持下,黄康宇社长的指导下,《新建筑》得以成长壮大。近些年来,在社长李保峰的全面支持和执行主编李晓峰的主持下,以及汪原、谭刚毅老师的协助下,《新建筑》已成为当今公认具有学术深度、特色鲜明的杂志。《新建筑》成长中的艰辛,  相似文献   

2.
李文军 《城市建筑》2010,(10):10-10
<正>祝贺《城市建筑》创刊6周年!短短的几年时间,《城市建筑》已经成为国内建筑界颇具有影响力的刊物,成绩可喜可贺!编辑部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2004年恰巧也是万德文脉国际建筑设计(北京)成立之年。伴随着国内房地产的火爆,奥运、世博大形势下的建设热潮,中国的建筑师们似乎没有过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是在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并且取得了与境外知名设计公司同台竞技的机会。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设计专业杂志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筑师们和专业媒体人士共同谱写了中国建筑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正>我从很早就开始关注《城市建筑》,纵观其6年来的发展,她的进步为广大建筑界同仁有目共睹。现在的《城市建筑》无论在选题的针对性、推介项目的质量、刊载文章的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城市建筑》给年轻建筑师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广开言路,为各种新锐的观点和设计理念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空间。作为《城市建筑》的忠实读者和参与者,我想从杂志的定位、组织及表达这三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3年我分别在武汉、厦门参加《新建筑》创刊三十年庆典、 《建筑师》编委会会议,想不到现在《城市建筑》亦已办刊十周年了,记得写六周年寄语时我还在东北,彼时兼任着《建筑细部》的主编.这四年,在天津大学工作,与《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有了密切交往.比较起来,似乎有这样一种印象:《建筑师》强调学术性与理论性;《城市环境设计》追求时尚性与动态性;《建筑细部》则偏重设计与建造;《城市建筑》与《新建筑》属于同一种类型,定位在学术界与实践界之间,跟踪报道当今社会建筑现象与事件.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筑》2008,(10):3-3
《城市建筑》是中国建筑杂志的新秀,已办出了特色.办出了自己的风格,既有优秀设计选例,又有理论方向探索,使许多设计人员与广大师生深受启发,希望它能继续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2009,(4):108-108
《城市建筑》自2004年10月创刊至今,一直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和编委会众多专家学者的悉心指点,在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与厚爱下,不仅实现本体的质量飞跃,而且明确未来的发展定位,逐渐成长为业内广受认可的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7.
8.
傅刚  费菁 《世界建筑》2003,(4):24-46
东方西方多少人,大谈全球化,这个一体化那个一体化。纽约北京之间不换飞机可以13小时直飞,但是,纽约对国内读者来说,仍然显得比较遥远。从去年夏天接受《世界建筑》的作业,我们便开始琢磨,怎么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这种距离感。于是想到,应当让纽约同行直接地向中国同行说说他们最近的创作和思考,这将比我们的翻译介绍更鲜活生动也更有分量。他们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杰出建筑师、规划师、评论家和学者,他们拥有的经验和阅历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整个过程,虽然比我们自己写一篇文字花费多几十倍的工夫,但我们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一次震惊世界的恐怖…  相似文献   

9.
《城市建筑》创刊已经五年了! 在他五岁生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好象一粒芥子,在各种种子里是顶小的,等到他生长起来,却比各种菜蔬都大,竟成了小树,空中的飞鸟可以来停在他的枝上。  相似文献   

10.
艾侠 《城市建筑》2010,(10):4-4
<正>治学严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界享有盛名,而让我真正接触这一学脉的媒介,却是手边这本新兴的建筑期刊《城市建筑》。虽然仅创刊六年,但在我们看来,UA已经与《建筑学报》、《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建筑师》等老牌杂志齐名,成为国内最受好评的建筑学刊之一。近两年来,我和CCDI的建筑研究团队为UA供稿十余次,从每次审稿、反复修改以及对设计图纸的品质要求之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年轻编辑团队的执著追求,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为这本刊物的Fans。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三联书店推出一系列由建筑师撰写的建筑旅记,其中台湾建筑师李清志,将其从世界各地撷取的100个异形建筑集结出版成书——《异形建筑》,尤其有趣。  相似文献   

12.
1983年《新建筑》杂志诞生的时候.我在中国民航机场设计院工作.时年44岁:如果说,中南建筑设计院是培育我真正走上建筑师之路的摇篮的话.那么.在其后成长过程中.将我介绍给社会.并使我一步一步走向社会的正是《新建筑》。我在建筑创作的舞台上独立主持完成的第一件作品——  相似文献   

13.
本刊在UIA大会期间走访了《新建筑》杂志社,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建筑》杂志社的创刊理念,报道涉及的领域内容和读者情况分析,并着重介绍刊物言论版和协作版的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14.
李燕 《新建筑》2014,(2):150-152
《新建筑》编委会会议系“《新建筑》创刊3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新建筑》社长、执行主编、副主编、名誉编委、委员、特约编辑及编辑部成员3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旨在集思广益,尝试在信息密集化、复杂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为期刊未来发展探索出一条蒹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年轻建筑师中曾经出现过参加日本《新建筑》杂志设计竞赛的热潮。这是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参与国际建筑讨论的一个渠道,也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特殊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状况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建筑实践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期《世界建筑》专辑所呈现的新加坡建筑师作品,表达出一种在独特的多元文化影响下,现代建筑语汇与热带环境高度融合的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17.
张松 《城市建筑》2013,(19):2-3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喜欢阅读《城市建筑》杂志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杂志的名称.也就是“城市建筑”四个字,这也许是受到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Rossi)的名著《城市建筑学》影响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李凌虹  张福昌 《新建筑》2007,(1):123-124
对《新建筑》杂志发展历程中重要的14年间登载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以完整、客观、详实的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尝试解读《新建筑》杂志倡导的新学术风格。指出:具有亲和力并稳中求新是其学术风格中至为重要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蔡晓丰 《时代建筑》2004,(4):162-162
在西方建筑的历史长河中,从古代希腊,罗马以来,到十九世纪中叶,建筑都是属于少数人或社的奢侈品,建筑的精神也是这一小部分群体的精神反映。而在这一段历史的长河中,维持鲁威的《建筑十书》是其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20.
郑方 《城市建筑》2010,(10):3-3
<正>结识《城市建筑》,缘于其主办的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2008年竞赛选题为"UA城的体育建筑"。竞赛收稿以后,承蒙杂志社的邀请去往哈尔滨参加评审。杂志社在新落成的设计院大楼办公,由此结识编辑部的年轻人,各个带着学生般的朝气和执着,在北国的冰天雪地中热情四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