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门窗》2017,(2)
水运工程围堰设计施工中,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围堰断面结构形式,不但施工方便,而且造价低。尤其是在软基上填筑土石围堰采用反压平台的断面形式,不但节省造价,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而且施工快捷,加快了施工进度,在软基施工中可以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王峰 《重庆建筑》2010,9(1):31-34
本水电站工程上下游围堰均为土石过水围堰,堰体部位基岩岩溶发育,堰体存在大量块石架空层,围堰闭气主要采用控制性水泥灌浆和速凝膏浆高压灌浆防渗,辅以高流态混凝土灌注,成功完成了上下游围堰这一难度极大的闭气灌浆工程。  相似文献   

3.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非连续、非均质的混合多相介质材料,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由于内部变形的不均匀性,其变形破坏受围压加载方式影响显著。考虑刚性和柔性两种围压加载方式,采用颗粒流程序(PFC2D)开展了不同含石量和块石空间分布下土石混合体的双轴试验研究,从宏细观上探究了土石混合体在不同加载方式下的变形破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不同围压加载方式下,受侧向变形约束不同的影响,土石混合体在峰后表现出了不同的力学特性,且在刚性加载下,其峰值偏应力较柔性加载下的高;同时,土石混合体在不同围压加载方式下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成演化过程也是不同的,其破坏型式不仅取决于围压加载方式,同时也决于块石含量和空间分布,在刚性加载下,多表现为复杂的多叉型破坏,在柔性加载下,多表现为非对称单叉型鼓胀破坏,而且随着含石量增加,破坏型式由简单的单叉型向复杂的多叉型转变,即使在相同含石量下,块石空间分布不同,破坏型式也不一样;土石混合体在不同加载方式下表现出了不同峰后力学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内部土石颗粒间接触力的传递演化规律的不同所致,而且其应力应变关系是内部颗粒间切向接触力的外在宏观表现。  相似文献   

4.
溢流堰坡度对水体溶解氧及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人工搭建的三个不同坡度的小型溢流堰堰体上下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考察溢流堰坡度对水体溶解氧和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流经过三个不同坡度的正弦曲面溢流堰后,DO浓度均增加,其平均增加幅度为619.38%(45°)、588.24%(60°)、578.20%(30°),且增加值均随溢流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水体经过溢流堰的曝气作用后,CODMn负荷均减轻,平均去除率为6.57%(45°)、2.93%(60°)、1.11%(30)°;NH3-N含量均减少,平均去除率为11.76%(45°)、5.04%(60°)、1.74%(30°);水体经45°的堰体后TP浓度均下降,但经30°和60°堰体后TP浓度变化不稳定,对其平均去除率为12.45%(45°)、8.36%(30°)、8.11%(60°)。  相似文献   

5.
二期围堰工程是三峡水利枢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比较全面的实测资料基础上,对围堰填料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在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参数范围,采用复形法与有限元程序编制反分析程序,进行了参数的优化计算,确定出最适宜参数;最后根据最优参数对围堰进行了应力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围堰处于安全运行状态,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在特殊情况下,同一建筑可采用两种桩基的工程实例。应用两部分柱基沉降差控制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的建筑物桩基变形容许值以内,即s≤[s]设计桩长,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功能。房屋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研究单向受载下岩石的本构关系和损伤演化规律,利用泥岩的单向压缩和声发射试验,分析了岩石的变形特点、能量转化和声发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考虑能量耗散和声发射的损伤演化方程,提出初始损伤和临界损伤的定义,构建了能够反映岩石压密过程和残余强度阶段的损伤本构模型,并通过单向压缩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两种损伤演化规律及理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损伤演化规律基本一致,都经历损伤缓慢增加、加速增加和残余损伤3个阶段;材料参数分别影响应力强化、软化和整体应力-应变曲线;两种理论损伤本构关系均较好地反映了岩石的单向受载变形特征,从而证明了所建损伤本构模型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运用模糊故障树理论对双壁钢围堰水中墩施工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双壁钢围堰水中墩施工风险模糊故障树评价方法。依托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重大工程,以2#墩双壁钢围堰水中墩施工过程风险分析为研究对象,选取影响其施工风险的31个底事件,构建了双壁钢围堰水中墩施工风险分析模糊故障树,明确了施工风险的关键工序,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表明:双壁钢围堰水中墩施工风险发生概率的模糊数为(0.050 15,0.052 78,0.055 42),表明2#水中墩施工风险比较大,焊缝渗漏、断桩、出现涌砂现象为施工风险较大的关键工序,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降低双壁钢围堰水中墩的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9.
Based on the estimation method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under variable amplitude displacement cycles, the damage quantitative index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based on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degradation is proposed. This index can establish a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requirements and material parameters (yield force, yield displacement, and stirrup ratio). To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under variable amplitude displacement cycles based on the damage quantitative index, nine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with different reinforcement conditions were tes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can be classified as undergoing no damage (0 < Dk ≤ 0.3), mild damage (0.3 < Dk ≤ 0.6), moderate damage (0.6 < Dk ≤ 0.7), severe damage (0.7 < Dk ≤ 0.8), and destruction (0.8 < Dk ≤ 1), where the five performance states are based on the damage quantitative index. The performanc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were verified by 18 flexural failure specimens in the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database.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梁式结构损伤识别中识别精度和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以能量耗散理论为基础,对简支工字形钢梁的损伤识别进行了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通过结构损伤时每一单元的模态应变能耗散率与损伤前、后模态应变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单元损伤变量的表达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单元损伤变量只需要利用结构损伤前、后的模态振型即可算得,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模态扩阶技术解决实测自由度与理论自由度不匹配问题;该方法可准确识别出简支钢梁损伤单元的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改进后的直径50 mm的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HPB)试验装置,对灰岩试件施加不同加载速率的冲击压缩试验,分析了试验中灰岩试件的能量耗散特征;通过基于Weibull分布的动态统计损伤理论并结合试验曲线分析了灰岩的损伤演化规律,并探讨了最大损伤变量与能量耗散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透射、吸收、反射能量受入射能量的影响显著,并且透射能的相关性最显著;能量耗散密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呈现较好的线性正比关系,能量耗散密度为零时的临界应变率为62.56 s-1;动态抗压强度与应变率呈指数函数关系;灰岩试件的能量吸收率随应变率的提高而显著减小。基于Weibull分布的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的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较为一致,损伤变量D随应变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处,损伤变量D存在一个明显的拐点,损伤在此处开始急剧增大;灰岩的最大损伤变量Dmax与能量耗散密度呈较强的对数函数关系,存在Dmax为零时的临界能量耗散密度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构地震损伤识别及采用耗能装置修复损伤结构的可行性与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 Pall摩擦装置能使损伤结构恢复完好时的抗震能力,同时具有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