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分布与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新生代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挤压的构造作用,挤压反转产生一系列反转构造。反转构造样式包括简单反冲反转或Y字型反转构造、地堑式背冲或对冲反转构造、高角度叠瓦状逆冲构造、后断叠瓦式逆冲构造、反冲叠瓦式逆冲构造、"似花状"背冲构造等。凹陷内发育东缘、中央反转构造带、西部斜坡等3个反转构造带。中央反转构造带反转作用最强,东缘次之,西部斜坡最弱。构造反转样式及其动力学过程主要与半地堑断陷陡坡犁形大断裂带的反转有关。  相似文献   

2.
埕岛—桩海地区发育的构造样式划分为5种:逆冲推覆、伸展、走滑、反转和重力滑脱。其特征及形成背景表明,逆冲推覆构造主要产生于印支运动时期和燕山运动晚期;伸展构造样式最常见,在中、新生代极为发育;走滑构造发育于燕山左行走滑及喜山右行扭张时期;反转构造主要受古生代—早中生代逆断、中—新生代拉张影响;重力滑脱构造主要发育在古生界与太古界之间。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盆山构造耦合与分段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海西运动以来, 准噶尔盆地边缘构造带经历了海西运动期强耦合为主阶段、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弱耦合及调整阶段、新近纪南缘单边盆山强耦合阶段; 边缘构造带活动强度自海西运动期以来呈明显下降态势, 至中生代为低平缓弱活动调整态, 新生代造山期强度又呈回升状, 但未达到海西运动期水平, 呈现强-弱-强的三阶段式演化特点。准噶尔盆地的6 边形边缘带划分为6 个边缘构造带分段构造组合: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南缘东段、准东隆起西缘段、乌伦古边缘构造段、加依尔山边缘段和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段。各构造段表现出明显的构造样式差异, 其中,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为推覆前方无约束的舒展逆冲推覆系统;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为指向前陆的强约束逆冲推覆构造;准东隆起西缘段为隆升背景上的东西向水平挤压变形带;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段(乌伦古边缘构造段)为多层滑脱面断坡控制的膝折型断阶和断坪控制的基底凹陷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多期次不同规模的逆冲和推覆叠置系统, 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段为隆升背景下侧向挤压的断弯-断展机制的膝折带构造。  相似文献   

4.
伊通盆地新近纪以来的反转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郯庐断裂带于新近纪以来呈现强烈的挤压和逆冲活动,使伊通盆地相应地遭受了挤压而反转,盆地西北缘和东南缘地层被强烈抬升和剥蚀并形成逆冲断层、断褶带及断隆带等一系列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在盆地西北缘和东南缘具有显著差异性:在盆地西北缘形成宽2~4km的断褶带,该带可能是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具备良好成藏条件,油气勘探重点应在褶皱带浅层和逆冲断层下盘;在盆地东南缘尖山和万昌等构造带则形成拱张性断隆带,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应该寻找深层和构造带斜坡部位的油气藏。反转构造的成因主要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作用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挤压作用,还与盆缘刚性块体隆升及侧向挤压作用有关,盆缘刚性块体的分布位置及隆升强度对盆地反转构造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反转强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潮水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潮水盆地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和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坳盆地;盆地主要受燕山运动拉张作用和喜山运动挤压反转作用的控制,发育侏罗纪、白垩纪正断裂以及第三纪逆冲、反转断裂;构造演化研究认为,盆地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燕山期断坳盆地发育阶段以及喜山期山前坳陷盆地发育阶段;综合盆地构造及其演化特征认为金昌坳陷是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西麓中生代构造反转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小松山断裂特征的再分析和对顺层断层特征的观察研究发现,发育于贺兰山北段西麓的小松山“推覆”构造实际上是一个滑覆构造。该区于晚侏罗世之后发生大规模构造反转,贺兰山沉积特征及玄武岩环境指示该区是一大陆裂谷斜坡,在中生代早中期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东西向挤压应力环境。滑覆面之下的三叠系—中上侏罗统的褶皱变形及顺层剪切是这种滑覆引起的局部构造变形,与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发育的典型的东西向逆冲形成明显对比,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HYS反转构造及其平衡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哈盆地HYS构造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拉张伸展期、挤压抬升期、伸展拗陷期和强烈挤压褶皱期等演化阶段。拉张伸展期盆地引张伸展,断层为正断层,形成半地堑式构造单元;挤压抬升期,盆地受挤压抬升,断层活化为逆断层,伴随产生弱压缩褶皱;伸展拗陷期盆地再次引张伸展,断层转化为正断层,盆地呈拗陷沉降;强烈挤压褶皱期,受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断层又活化为逆断层,并伴随断层产生相关的褶皱,形成了正反转构造和复杂的地层构造关系。后期的强烈挤压褶皱反转虽然形成了油气的聚集场所,但同时又破坏了构造圈闭的完整性及其保存条件,不利于构造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苏北盆地构造样式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北盆地发育了伸展、走滑、挤压、反转等多种构造样式,不同构造样式发育在盆地的不同部位。伸展构造样式主要有掀斜断块、滑动断阶、潜山披覆、重力背形等四类次级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走滑断层;挤压构造样式主要是中、古生界构造层中的逆冲推覆构造和中、新生界的褶皱构造;反转构造样式可以分为仪征期的区域负反转、吴堡期的局部正反转和三垛期的区域正反转。构造样式的发育与烃源岩、油气成藏和含油气系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义和庄地区潜山内幕构造演化复杂、控藏作用不明,制约着该区潜山内幕油气勘探。综合地震、测井、岩性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义和庄地区潜山内幕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并据此评价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经历了印支运动挤压抬升、燕山运动Ⅰ幕挤压、燕山运动Ⅱ幕拉张沉降、燕山运动Ⅲ幕挤压抬升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拉张沉降这一演化过程;义古991断层为潜山内幕典型同沉积断层,其断层活动速率验证了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多期次不同应力性质的构造演化使潜山内幕断层经历了多个逆冲、负反转阶段;潜山内幕的多期构造演化过程有利于优质储层和高效输导体系的形成,同时多期构造演化过程与内幕隔层相匹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与多种圈闭类型。在构造演化分析、有利输导体系预测与有利圈闭描述的勘探思路指导下,成功发现了义古72和义古65块等潜山内幕油藏。  相似文献   

10.
柯坪断隆古生代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柯坪断隆与巴楚隆起古生代无论在地层系统、岩石组合、古生物及沉积相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可比性,表明柯坪断隆和巴楚隆起前中生代是连为一体的,同属塔里木盆地的组成部分.中生代柯坪巴楚隆起形成雏形,柯坪地区缺失中生代沉积.新生代由于受欧亚板块南缘地体增生,板块碰撞远距离效应和西南天山地区复活造山影响,在上新世末-更新世初,柯坪断隆沿柯坪塔格沙井子断裂发生强烈挤压形成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柯坪断隆构成推覆构造带的上部掩冲构造层,巴楚隆起向西北延伸的部分构成推覆构造带的下伏构造层.地面油气显示不能证明地下已无油气藏存在,不能排除在该区找到大型逆冲断层遮挡圈闭型及牵引背斜圈闭型油气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略论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运动造就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的最初雏形。加里东中期运动使塔里木由寒武一奥陶纪时的克拉通内拉张盆地转化为志留一泥盆纪挤压盆地,天山早期运动、天山晚期和末期运动以及印支运动产生的3次构造反转、块断活动、隆升剥蚀和准平原化作用,对塔里木构造变形有着重大影响。喜马拉雅运动使盆缘山系强烈挤压缩短和隆升剥蚀,盆地发生强烈挠曲沉降。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的发生与板缘的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 ,面积约为 2× 1 0 4km2 ,迄今尚未发现油气藏。盆地印支面 (侏罗系底 )上、下构造层具有明显差异 ,上构造层为陆相盖层 ,主要表现为张性构造 ;下构造层为海相层系 ,主要表现为压性构造。盆地经历了前中生代基底形成期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发育期 ,现今盆地总体表现为中央隆起、四周凹陷的格局。按照“主力烃源岩—主要储集层—主要成藏期”的命名原则 ,盆地可划分为 3个油气系统 :Pz J1—Pz J (K1)—T3 K、K1—K—K2 E和Pz—Pz K2 E—E。最有利勘探区为大桥凹陷 ,其次为朱巷斜坡。由于盆地内古生界缺乏钻井标定 ,烃源岩条件不清 ,侏罗系及白垩系以河湖相砂泥岩为主 ,缺少良好的膏盐岩区域盖层 ,且曾遭燕山期等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 ,不利于油气保存 ,加之中、新生界缺乏构造圈闭 ,因此 ,总体而言盆地油气勘探存在较大风险。图 3参 2 2  相似文献   

13.
铲式反转断层系指伸展盆地中控制半地堑系统的主控断裂遭受挤压变形所产生的压缩构造。随着压应力递增,铲式断层系统中的倾向滑动可渐次形成反转-"鱼叉"状构造、上盘交截冲断层、下盘捷径冲断层、"向后破裂"下盘捷径冲断层叠瓦扇、"向后破裂交截"冲断层、向前破裂后冲断层叠瓦扇、后冲断层与下盘捷径冲断层扇形构造和脊部塌陷"上突"构造等。由其形成的各种冲断系统及相关背斜直接叠覆在生油断陷上,生储运配置关系得天独厚,十分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成藏。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逆冲断层下盘遮挡圈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长期处于挤压背景,由此引起的逆冲(掩)断层和断层遮挡圈闭发育。在盆地的演化历史中,早二叠世末的晚海西运动和渐新世末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两个世代的逆冲-逆掩断裂系统。这两期构造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逆冲断层遮挡圈闭是逆冲断层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的次级应力所形成,上、下盘属两个不同的变形范畴,上盘属外来体,而下盘属相对原地体。因此,逆冲断层下盘遮挡圈闭更有利于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82,自引:16,他引:82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此外油气分布还受油气系统、区域盖层、断裂及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多套储盖组合、油气多源多期多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和整体勘探程度低是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时不可忽视的三个特点。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区之一,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增生楔斜坡盆地作为一种罕见的含油气盆地逐渐受到重视。这类盆地构造特征复杂,目前勘探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复杂断裂体系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缅甸切杜巴增生楔斜坡盆地地震、地质资料相对较多,为这类盆地构造特征及断裂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为此,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纵向分(构造)层,横向分(段)块”思路为指导,明确了断裂分期发育类型;重点探讨了与增生楔构造带走向近平行的张性断裂成因,解决了以往断裂发育类型与应力形成机制相矛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张应力的正断裂发育新模式。研究认为:切杜巴增生楔斜坡盆地发育南—北向压性断裂、北东-南西向扭张性和北西—南东向张性断裂三种断裂。受印度板块洋壳向西缅微地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控制,垂直于海沟轴向的挤压应力形成了南—北向压性断裂,发育大规模逆冲活动;平行于海沟轴向的剪切应力具右行走滑作用,形成具有调节作用的北东—南西向张性或扭张性断裂;增生楔斜坡盆地前缘与后缘的挤压逆冲断裂活动时,水平运动分量的差异性诱发拉张应力,是形成北西—南东向张性断裂的原因。该成果可为其他增生楔斜坡盆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断裂世代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塔里本盆地断裂演出序列经历了4个世代,即加里东期的正断层世代、海西期的逆冲断层世代、印支-燕山期的逆冲-走滑断层世代和喜山期的逆冲-滑脱-走滑断层世代。这种由一元结构世代向三元结构世代的演化,反映了断裂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多用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或改造,4个世代的断裂构造反映的区域应力场除Ⅰ世代为甫北向拉张外,其余3个世代均为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   相似文献   

18.
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大别造山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为高含钾的碱性岩,对应的构造环境不是消减带,但与板块消减有关;郯庐断裂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右行平移活动,活动性质为张扭性。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由于所处具体构造位置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以平舆-蚌埠隆起为界,南部坐落在大别造山带逆冲前缘地带,如合肥-信阳盆地,为具挤压造山形成的前陆盆地原型、张扭性形成的走滑盆地原型、拉张反倾正断和平移-断陷盆地原型组成的三重叠合盆地。北部坐落在相对稳定陆块之上,对应形成挤压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原型、走滑盆地原型、弱挤压形成的坳陷盆地-张扭盆地-断陷盆地原型、整体沉降形成的坳陷盆地原型组成的多重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塔里木、准噶尔、酒泉、柴达木、吐哈、焉耆、伊宁盆地周边断裂特征,都是向盆内逆掩逆冲,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在中国中部含油气盆地——陕甘宁、四川、百色盆地周边断裂特征也同样是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而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浅层只是形成坳陷式的盆地边缘零星断层向盆内逆冲。研究表明,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含油气盆地最终定型期应在第四纪。但晚喜山期逆冲的力度从西向东依次减弱,这也说明晚喜山运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强度太大,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的强度。中国含油气盆地最终成盆期——第四纪,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找油、找气的意义。当前第四纪挤压盆地仅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系构造层中找到了天然气藏,而塔里木盆地在天山山前库车坳陷和渤海湾盆地的渤中坳陷也具有类似的地质条件,因此建议在库车坳陷和渤中坳陷进行浅层地震成图,选择突破口,寻找浅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20.
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汇聚作用影响,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环青藏高原的巨型盆山体系及盆、山结合部位的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结合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先提出了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的概念,描述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该体系的深部构造特征和成因动力学机制。重点研究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认为该体系内前陆盆地是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及冲断带)与海西晚期-印支期周缘、弧后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式前陆盆地,其原型盆地包括海西-印支期周缘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北部、川西、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等)、海西-印支期弧后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等)、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如库车、塔西南、准南等)。上述两期、三种原型盆地,在喜山期冲断隆升活动作用下,形成四类叠合式前陆盆地:叠加型、新生型、改造型和早衰型。中国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广泛发育多个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极为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断层相关褶皱组合、盐相关褶皱、走滑-冲断构造组合等。最后分析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是今后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