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气候·空间·度假酒店——海南热带度假酒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滨海度假酒店的实例,结合笔者在对该类酒店的设计实践,分析了当前旅游热潮中的热带海滨度假酒店的功能内容,建筑空间及装饰风格的更新,着重阐述了气候及环境对海滨度假酒店建筑形式的影响,展望未来度假酒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旅游产业的日益繁荣,以休闲身心、亲近自然的"度假旅游"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其兴起不仅是人们对"度假旅游"向往的结果,而且是其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优势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与环境。为探讨自然景观资源与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关系,湛江喜来登度假酒店设计项目引入了整体性设计原则,通过将公共空间与自然景观进行统筹处理,以求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鸣,共存共融。公共空间整体性设计在度假酒店建筑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了人、建筑、环境的共融共存关系,为当代酒店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热带滨海度假酒店景观空间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空间位置的角度对热带度假酒店景观空间进行了探究,初步划分为:前院园林、建筑内部园林、后院园林、滨海沙滩景观等景观空间,并描述其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马佩  何晓川 《四川建筑》2012,32(4):17-19,23
水体是重要的景观元素和建筑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海南滨海度假酒店的水体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了当前的一些现状,结合实例总结了影响水体设计的一些因素,这样便能更好地通过设计使海南滨海度假酒店的水体在整个酒店景观环境中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从而可以与其它景观元素一起构筑高品质的度假环境。  相似文献   

5.
正产权式酒店是一种特殊的酒店形式,投资者购买酒店客房和部分设施的产权,除部分时间自用以外,统一将其他时间的使用权委托酒店管理公司经营,业主获取红利;酒店管理公司按正常的市场模式经营管理酒店,为社会提供酒店服务,为业主争取投资回报。产权式酒店符合酒店建筑的定义,亦按照酒店建筑进行分类,划分规模、等级,与其他酒店建筑相同。三亚作为国内最早出现滨海度假酒店的热带海滨城市,度假酒店的建设、发展一直处于领先位置,酒店产品种类丰富。在投资、旅游度假需求等各类市场的推动下,三亚出现了产权式度假酒店建筑,并逐渐发展成熟,形成热带滨海产权式度假酒店这一独特的酒店业态。  相似文献   

6.
沿海的眺望     
正作为滨海酒店类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海景视野的保证是首要前提,其次与周边环境不出挑的融入则是加分选项,同时做到这两点并且还拥有众多独特元素,这个设计则可说是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由挪威建筑设计团队Saunders Architecture设计的,位于加拿大纽芬兰省Fogo Island西海岸边,面朝着北大西洋的Fogo lsland酒店(Fogo Island Inn),可谓一个成功的滨海酒店建筑。它给去此处度假休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和宁静的空间,让人们可以充分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热带滨海度假酒店建筑布局影响因素,分析常见平面布局形式,以亚龙湾典型酒店为范例对常见竖向布局形式研究。  相似文献   

8.
富玫妹 《城市建筑》2013,(10):33-33,39
滨海度假型酒店是海南酒店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发展海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建筑、景观、技术等专业角度剖析海南度假型酒店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以期为同类型的观光度假酒店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三亚滨海度假酒店的景观风格,从园林铺地、景观小品、植物配置、水景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该酒店的景观营造策略,并结合其景观特性,提出了三亚滨海度假酒店地域性、生态性、多样性及突出海景的景观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3,(9)
旅游度假酒店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需要较好的表达出酒店建筑所处位置的地域文化。旅游度假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因此在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要以当地的文化形态为基础,打造出舒适、雅致、具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气氛,从而提升酒店的档次,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城市酒店的豪华与排场,丧失了度假酒店的虚名。本文就旅游度假酒店建筑空间的设计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福建沿海城镇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的概述,文章首先介绍了福建古城镇的发展历史,其次阐述古城镇空间研究、福建沿海城镇研究、海洋环境研究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然后从古城镇选址和空间营造方面论述沿海古城镇与海洋环境的适应特征并探讨了沿海城镇与海洋环境适应性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土家族传统聚落——劳庄为例,通过分析与论述道家思想对湘西土家族聚落选址与格局、整体功能布局、建筑环境和建筑空间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在道家思想下的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格局特征,进而为当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空间建设、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辉 《广州建筑》2013,(5):43-45
我国既有建筑相对于新建建筑而言,量大面广,能耗偏高,难以达到节能标准。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是今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而建筑的内部空间又是既有建筑改造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角度出发,以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节约建筑耗能为最终目的,在合理的成本目标下,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空间的平面布局、自然通风、水景绿化三个方面,探讨既有公共建筑内部空间改造的被动式节能方法,为设计师在建筑改造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新建筑》2010,(5):123-125
通过对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构成城市空间的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文化性是统一城市主客体、关联空间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逻辑纽带。论述基于文化差异性、开放性和主题性的城市空间构成、秩序和特色的建构方式,探讨城市区域空间文化性建构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陆璐  凌世德  胡梦婷 《中外建筑》2013,(10):107-108
公共性对于公共建筑而言,可以说是其“灵魂”并反映着这类建筑的开放程度。在塑造公共建筑的公共性方面有一种日趋成熟的手法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表皮空间并容纳人的活动。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探讨表皮空间的演进与塑造,以期提高公共建筑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区道教寺观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自东汉以来道教及道教建筑在重庆地区百广泛发展。对于道教建筑而言,“道法自然”思想是道教建筑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道教建筑区别于其他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以重庆现存道教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地方史志文献的解读和建筑实例分析,通过对巧用地形,智取空间的建筑处理手法以及利用山地景飒“多视点、多维度”的特点,营造寺观“修仙向道”的环境氛围和增强观者视觉心理感受等设计手法进行研究,总结重庆道教寺观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杨峥屏  蓝天 《规划师》2006,22(3):32-34
珠海市公共健身游憩系统规划提出"构造覆盖全市开敞空间的户外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系统"的目标,以海洋岛屿、乡村郊野、滨海休闲、城市密集区等为特征划分健身主题功能区,形成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系统、公共体育用地系统两个层次的健身游憩空间系统,以及一条生态康体绿道.  相似文献   

18.
朝鲜族作为东北亚地区一个特点鲜明的民族,其传统的居住室外空间的选择依其民族风俗和地域的原因,呈现出比较鲜明的风格。本文主要分析朝鲜族的主要居住环境,以及朝鲜族居住区室外空间的特点,如室外空间的宽敞性、强调人与自然的交互性等,对朝鲜族传统居住区室外空间做一个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以丰富国内朝鲜族居住环境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9.
解读摆手堂     
邓晓红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13,(10):171-174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的物质承载空间——摆手堂,是具有祭祀、庆典和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场所,由神堂、场院、入口门楼和中心木杆或树木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具有土家特色的公共空间.该文从选址与布局、场景与活动以及地方性特征等方面对土家摆手堂进行解读.摆手堂是土家聚落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类型有别于住宅、宗祠和戏场,具有公共空间属性.文章分析了摆手堂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现存摆手堂的修葺质量令人担忧等问题,提出应重视摆手堂的保护和重建,新建摆手堂应体现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土家族聚居文化的整体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 increasing building density has squeezed the urban public space. Community streets are occupied by motor vehicles or other functions, and can no longer sufficiently support children to carry out safe and independent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space for children’s daily natural contact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e lack of the spatial function of streets results in a decline in children’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social abilities. The United Nations ha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as the basic unit of space for children’s daily activities in building child friendly cities. It is urgent to reshape child-friendly community streets and support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 Integrating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affordance theory and design, children’s growth and environment, and street-game spac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23 community streets in four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Nanjing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other methods.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affordance, functional affordance, and social affordance, it analyzes the behavioral possibilities provid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needs of the children-user group.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penness and security, preference and diversity,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reality and potential, it proposes a method to assess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This study aims to extract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at effectively support and promote children’s outdoors activities, and explor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improving street space sharing through optimizing space elements and structure at the medium and micro levels, so as to respond to multiple goals including livable c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 friendliness. This study also tries to change the logical way of design thinking and provide an ec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ow to build a child-friendly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