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从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早期一直为隆起区,地层受古地貌的控制,横向变化大,后期受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改造,油气藏类型及成因复杂,勘探难度大。从化探烃类指标浓度及其区域变化、轻烃组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将杭锦旗地区划分为3个烃类异常带,并结合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对异常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气源充足,具备形成大中型天然气藏的物质基础;砂岩储层普遍发育,横向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储集条件;后期保存条件较好,南部优于北部,有益于油气藏的保存。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十里加汗-伊13井、什股豪和浩绕召-赵家村-蒋家渠等为研究区下步勘探的3个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大杨树盆地原油显示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杨树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阿荣旗与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大地构造上属于内蒙一兴安岭褶皱系,兴安岭皱带的示部,为一北东东向长条状展布的中新生断陷盆地,面积为15460km^2,沉积岩最大埋深为3200m。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天然气勘探前景广阔.该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中烃类组分以高CH.含量(>85%)为特征,C 2含量小于10%,干燥系数(C1/Cn)多大于90%,反映了以干气为主、湿气为辅的特征.非烃组分主要是CO2和N2,微含H2、He等.上古生界天然气的δ13C1值一般大于-36‰,大部分在-35‰~-30‰之间,δ12C2多在-27‰~-22‰之间,δ12C3多为-27‰~-21‰,δ12C4为-26‰~-20‰,δDCH12C4值为-185‰~-162‰,与下古生界天然气有差异.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主要属于煤成气.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叙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5个主要地质规律,以及针对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在勘探上应予以重视的5方面的高新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泾川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经历了晚三叠纪延长期的湖相、侏罗纪的河、沼相及白垩纪的河、湖相等多期、多类型的沉积演化,中生界发育多套有利的生储油岩系,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印支晚期西高东低及燕山期西低东(南)高的构造反转控制了后期油气运聚的指向。区内自身油源及有效储层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有利的沉积相带(砂体)与构造高部位的叠合是优选靶区和井位的主要依据。勘探方向:以北西-南东向油气有利聚集带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复杂,下古生界气源存在争议。为更好地把握盆地古生界天然气的整体地球化学特征和变化规律,在系统收集、整理和解析前人资料基础上,对全盆地700余个天然气样品的地球化学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对天然气成源、成烃和成藏等关键要素的分析,探讨了天然气的成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主体为受成熟度控制的煤型气,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成熟度升高,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地层存在上、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混合。下古生界天然气以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型气为主,其中上组合具有上古生界煤型气—下古生界油型气两源复合成藏特征,中—下组合天然气是相对独立的油型气藏,以地质条件和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为基础受不同程度的次生改造作用,造成了其碳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异常。研究证明了盆地下古生界存在包括碳酸盐岩在内的海相烃源的规模贡献,在盆地的不同位置,上、下古生界天然气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沥青赋存于下奥陶统亮甲山组灰岩裂缝中,裂缝近垂直于层面,沥青高约75m,宽约1~44cm,下宽上窄。其沥青质的碳同位素为-28‰,沥青等效反射率分布在1.829%~1.965%之间;沥青和上奥陶统背锅山组烃源岩均具有较低的Pr/Ph值、较高的C24四环萜烷的生物标志物,沥青的C29甾烷优势和低伽马蜡烷指数可能揭示其成烃母质形成于微咸水的低等海洋浮游生物的环境。沥青和背锅山组烃源岩规则甾烷组成均有“V”型特征,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Tm/Ts值萜烷生物标志物参数值接近,表示他们具有亲缘关系。南缘奥陶系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对评价南缘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在特殊的构造运动和沉积背景下发育了长7和长9两套暗色泥页岩层系,成为了延长组油气成藏的重要烃源岩。鉴于此,本文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手段对其进行系统的特征描述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区延长组泥页岩有机碳含量总体较高,质量分数为3.2%~15.2%,平均为6.8%;氯仿沥青“A”的含量为0.31%~1.15%,平均为0.71%;生烃潜量为10.20~69.93 mg/g,平均为18.28 mg/g;总体评价为好—最好烃源岩。通过热解参数和干酪根显微组分综合分析,延长组泥页岩有机质类型总体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少量为Ⅱ2型。延长组泥页岩镜质体反射率R o值为0.48%~1.32%,最大热解峰温T max分布在431~474℃,平均为450.9℃,大部分进入生烃门限,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该成果对中生界油气藏的勘探部署和评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推覆带上古生界天然气为非烃类组分含量相对较低、烃类烃组分含量相对较高的煤成气。根据上古生界太原组有机质Ro值平面、纵向上的分布,结合构造演化特征,认为天然气的生成、成藏应晚于推覆构造发生的时间——晚侏罗纪,且烃类以垂向运移为主。根据天然气地化特征纵向变化,认为天然气成藏具有同期次性或运移的均衡性特征,烃源岩较强的排烃能力造成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偏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彬长—旬宜—富县地区)延长组不同层段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及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和测井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油页岩的识别标志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岩性样品的生物标志物、生烃潜力及测井电性特征差异明显,油页岩具有典型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识别标志,分布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显著,靠近湖盆中央的深湖—半深湖相带是油页岩的主要发育区。  相似文献   

11.
浅议油气化探的干扰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鉴物探有关干扰的表述,建立了油气化探干扰的概念。根据油气化探所依据的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和工作原理,详细阐明了油气化探干扰的内涵。将干扰源分为同生作用、生物化学生气作用、介质性质差异、人文污染等4种基本类型。前三者是主要的干扰因素,人文可能的污染局限于个别样点。通过探例和模拟实验,对干扰程度进行了分析。针对油气化探不同工作环节,提出了抑制干扰的相应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方法组合、对介质差异性进行标准化处理、采取精细的异常分离技术、异常判识。根据异常和背景的关系,指出干扰的普遍性是针对背景而言,出现在任何测区;而实际构成干扰是针对异常而言,其存在是有限的测区,并且可以通过适当办法使干扰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成控因素与展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烃源岩分布及其热演化决定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控制油气富集的纵向分布,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古斜坡以及前陆逆冲构造带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构造-岩性圈闭及低幅度构造圈闭控制上古生界-中生界油气成藏,多源多期动态成藏-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机理。碳酸盐岩领域重点突出大型表生岩溶型和礁滩相溶蚀孔隙型等复合圈闭的勘探,碎屑岩领域应突出志留系大型地层超覆型、构造-岩性圈闭。塔北地区的阿克库勒凸起及雅克拉断凸是近期增储上产的地区,应加强该区的多层系复合油气藏立体勘探。塔中古隆起、和田河古隆起、巴楚隆起、古城墟古隆起、玛南断褶带是进一步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目标区。超深层及寒武系盐下白云岩领域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地质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研究尚属空白。在岩心描述、 分析化验和成岩演化分析等基础上,对该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对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盒8 段和山2 段储层毛管压力曲线为陡斜式,孔、渗条件较差,平均孔隙度分别为6.14% 和 4.49%,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389 mD 和0.749 mD,属致密砂岩储层。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控制,盒8 段和山2 段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且普遍进入晚成岩阶段B 亚期,部分地区山2 段储层 甚至进入晚成岩阶段C 亚期。压实作用及硅质、碳酸盐和黏土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改善 了储层的孔、渗条件,使储层物性变好。  相似文献   

14.
For assessing the density and viscosity of tight oil and their geochemical controls, 47 tight oil samples across the Ordos Basin were analyzed. The oil density and viscosity lay in the ranges of 0.81–0.88 g/ml and 1.9–13.36 mPa·s, which are low in overall. The average saturated hydrocarbon content is higher than 80%.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s suggest a source dominated organic matter by lacustrine type I/II with minor input of terrestrial type III kerogen. The oils were mainly generated at relatively high maturities.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oil expulsion may also result in the depletion of heavy-ends compounds. These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overall good quality of the Ordos tight oil.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韩城地区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韩城地区虽是我国第二个大规模投入商业开发的煤层气区,但对其煤层气的地化特征和成因还未形成系统认识。为此,采集了该区井口排采气、煤样、钻井煤心解吸气样和井口排采水共78件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等系列分析。实验数据表明,该区煤层气具有以下特征:石炭-二叠系煤层气组成以CH4为主,重烃和CO2含量很低,气体湿度(C2+)介于0.014%~2.880%;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分布范围小,介于-42.978‰~-32.200‰,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与Ro呈正相关关系;乙烷碳同位素值(δ13C2)介于-21.619‰~-9.751‰。δ13C1偏轻、δ13C2偏重:可能是受解吸-扩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而造成δ13C1变轻的。最后,根据该区煤层气的演化过程,结合Whiticar图版,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煤层气成因类型以热降解气为主,且系经过解吸-扩散同位素分馏效应改造的次生热成因气。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序列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自下而上依次为岩性油藏、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构造油藏。对该区不同类型油藏的成藏条件及盆地勘探现状的综合分析表明,油藏序列的形成受生油、油气运移、储盖组合特征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油源条件是形成本区油藏序列的主要控制因素,圈闭与油源岩的纵向距离是决定油源条件优劣的重要指标,盖层品质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致密油地质储量超过100×108 t,但确定可采资源量难度较大。通过改进耗散型石英微天平分析仪(QCM-D)实现地层条件下岩心的单位原油吸附量、利用高压压汞和N2吸附手段对含油孔隙下限和有效比表面积测试,最后结合密闭取心含油量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可动油开展评价。结果显示长7致密砂岩表面吸附油厚度15.6 nm,吸附质量13 mg/m2;含油孔径下限为18 nm左右,比表面积平均为1 m2/g; 孔隙度6%~10%,游离态原油比例为14.3%~48.6%,结论与核磁共振实验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控制致密砂岩原油可动量的地质因素包括原油密度、黏度、有效孔隙表面积、有效孔隙体积以及储层矿物组成,针对特定区域和层系,可动量主要受孔比表面积控制。  相似文献   

18.
王洼子地区长4+5、长6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次之。储层总体表现为中–低孔超低渗储层,其中长(4+5)2储层物性相对较好,长61、长62次之,孔渗分布均表现为单峰值特征。储层受成岩作用影响大,压实作用是储层变差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是储层物性改善的主要因素,绿泥石的发育对孔隙的保存与储层渗透性起到积极作用,高岭石发育是促进次生孔隙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