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OPPPS+PBL"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聚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课程《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堂教学,坚持课堂以"学生为本",坚持技能以"创新为本",依据精选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BOPPPS"与"PBL"两种教学模式,把握教学动态,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推进教学从"课堂内"向"课堂内外结合",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将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目的,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的新工科建设的重大战略实施,亟待由现代教学手段所赋能的教学方法改革。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现代仪器分析”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等培养的新特点,通过采用线上SPOC+线下翻转教学的新形式,开展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结果导向的开放式、交互式、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现代仪器分析”的教育创新框架,极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能力,有效助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性强,对学习者有较高的实操技能要求,尤其在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部分职业岗位有明确的持证上岗规定和要求。因此,基于职业标准指导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体系构建应给予高度重视。文章以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从课程、教材、课堂3个维度,探索构建基于农产品食品检验员、食品检验工、体系内审员、食品安全员等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更好地促进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广西轻工业》2019,(5):165-166
职业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展了以赛促教的探索。本文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针对"以赛促教"的实践理念,介绍对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内衣设计"课程中专业赛事嵌入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案例进行分析,论述专业赛事嵌入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作用,符合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的要求。文章的研究对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实践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背景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探索出“1+X”六位一体化产教融合新路径,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证书试点纽带和桥梁,探索岗课赛证培系统融合,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验实训教学软硬件的完善以及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升华,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实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体系等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如何开展学生伦理责任教育和"双证"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探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文章对“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进行分析,阐释新时期食品产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研究,从而形成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产学研三赢合作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应用型高等院校面向人才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中提出,以"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贯彻该文件精神,文章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食品毒理学"为例,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特色,引进雨课堂联合微视频翻转课堂模式,重点探索雨课堂的课前预习、微视频的课堂贯穿和雨课堂小测及其课后复习等多抓手模式在该门课程中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复合模式,实现教学主体的轮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毒理学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课堂的专注度和参与度,以及对全局知识的理解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参考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食品毒理学"是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引入食品毒理学课程的教学中,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两年的实践应用,以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对教学实践情况的分析表明,该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对"食品毒理学"课程的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语言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还对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四川食品与发酵》2019,(5):134-138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青岛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检测能力。在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名校工程建设的背景下,本文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改革与探索,总结了改革成效,以期更好的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对食品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针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改革探讨,调整教学思路,以研促教,提高检测技术的先进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接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学分制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我国近十几年发展较快的新型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及定位尚不成熟。在学分制视域下创新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滨州学院学分制改革实践,明确了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构建了学分制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为其他同类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各具特色。重新审视专业发展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还存在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考察,阐述了国内不同背景高校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办学特色,并参考国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详细分析了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减少总学分要求、增加法律法规课程学分、开设讨论课、增加食品安全过程控制管理课程比重、适当提前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讲授时间等建议,旨在为提高我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双创"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背景下,就目前高校皮革设计类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结合皮革产品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优势,从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与教学模式、师资与教学方法、实践模式以及保障体制等五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法及意见并进行论证和探讨,重构了皮革产品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关注的一个永恒热点话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因此应运而生,但近十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还存在很多的困惑。本文从食品质量与安全面临的形势和该专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了科学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明确培养模式、专业细化等具体专业发展思路,对怎样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分段式结合PBL教学模式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评价分段式结合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广州医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影响,进行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接受分段式结合PBL教学法后,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表明分段式结合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全程控制"的方法,思想和专业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原料到成品追踪,低级到高级管理,构建"1+4"全程质量控制的复合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多元协同"的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建立了适合复合型食品安全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OBE理论提出"精质量检验"、"善安全管理"和"通品质控制"三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岗位职责、课程体系、学习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门综合知识应用较强的新设本科专业,其培养能够胜任食品检测、质量与安全管理及监督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而实践教学则是其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该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及实施保障,以期为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