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的基本理念与原理,结合潜江凹陷潜江组测井、地震及岩心资料,将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旋回层序,同时建立了该凹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模式。潜江组沉积时期。潜江凹陷为一北陡南缓的箕状凹陷,受沉积物源分布和古地形的影响,潜江组各层序发育时岩性分布各有差异,除凹陷北部及西北部为碎屑岩分布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则被盐岩、泥膏岩所占据。因此,在进行层序地层研究时,分为碎屑岩层序和盐岩层序2种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2.
依据潜江凹陷潜江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以与盐岩紧密共生的粘土矿物微量元素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详细研究潜江组各层序粘土矿物微量元素丰度并与物源区各岩类微量元素进行比较,认为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于酸性岩物源区和较老的含盐地层。  相似文献   

3.
潜江凹陷盐湖沉积储集层分布预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为典型的盐湖沉积,盐岩主要发育在湖盆基准面的上升早期和下降中晚期,储集层发育受湖平面升降旋回、古地貌和物源供给的控制,储集层类型有低位体系域砂体、盐湖密度流砂体、湖滨浅滩砂体以及盐问非砂岩等。建立潜江组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将高精度测井层序对比与地震剖面横向追踪相结合,预测潜江凹陷潜北断裂带的高位及低位体系域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体较发育,蚌湖洼陷东斜坡和西斜坡发育扇三角洲砂体,凹陷坡折带盐湖密度流砂体等分布较为广泛,具有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图5参8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认识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模式是寻找油气勘探切入点的关键。潜江凹陷周返断裂带大多数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周返地区与断层配置的构造斜坡带上。其中潜三、四段烃源岩厚度最大,生油指标高、成熟度好、生油潜力大,是主要的油源层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储集空间;蒸发岩类是潜江凹陷内最理想的区域性盖层;潜江组地层中有规律展布的断层发育带使得大面积分布的含油岩性在侧向经断层、构造的封挡形成多个有效的复合圈闭。周返断裂带主要形成2种岩性油藏:在单斜背景上砂体上倾尖灭,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或在断鼻或背斜构造背景上,河道砂体受断层切割形成断层 岩性油气藏或构造 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采用精细岩心描述和薄片鉴定、X衍射能谱、电子探针、化学分析等多种手段,分析了潜江凹陷内陆湖相含盐系地层的造岩矿物、岩石类型、矿物成份及岩石组份含量,初步指出了含盐系地层的岩相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潜江凹陷潜江组合盐系地层中Ⅲ级盐韵律是最具韵律性特征单元,其造岩矿物主要有3大类、26种,主要造岩矿物为石盐、无水芒硝、钙芒硝、白云石和泥质矿物,主要岩石类型有7种:石盐岩、无水芒硝岩、灰质泥岩或泥灰岩、白云质泥岩或泥质白云岩、混合岩、钙芒硝泥岩或泥质钙芒硝岩、硬石膏质泥岩或泥质硬石膏岩,各种岩石类型在平面上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层位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是不同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难以用统一的模式加以概括,本次尝试从成藏背景及成藏条件对岩性油藏的影响出发,总结出该区潜江组岩性油藏具有“四元”成藏主控因素,即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构造背景决定岩性油藏规模,输导体系是岩性油藏富集的关键,砂体临界物性是影响油气充注的内在主控因素,且当“四元”均较好时油富集。  相似文献   

7.
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是江汉盆地油气勘探与研究的重点,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对其油气成藏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勘探的进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成藏动力系统进行研究和划分.以构造—沉积演化的阶段性与旋回性为基础,结合生储盖组合、地层压力系统、油源特征和封闭程度将研究区潜江组划分为底部自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下部混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中部混源弱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和上部他源常压半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总结出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3种成藏模式,分别为自源—砂体—侧向成藏模式、混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和他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江汉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富烃凹陷。潜江组勘探程度高,岩性油藏已成为主要的勘探对象与目标。该文通过对潜江组岩性油藏发育条件、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的分析,指出潜江凹陷构造斜坡带、构造反转区、断裂发育带及挠曲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发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建立以相控砂体预测为核心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推广薄油层改造技术是深化潜江盐湖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继纲 《石油学报》1985,6(2):23-29
本文应用生物标记化合物(包括甾烷、萜烷、异戊二烯类烷烃和金属卟啉),碳同位素,正构烷烃以及红外光谱的某些基团特征等地球化学资料,将潜江凹陷潜江组不同产层的原油划分为潜四段、潜三段和潜一段三种类型。这三种原油类型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明显,颇有差异。通过原油与生油岩的对比,确定了三种原油类型的油源是来自本段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10.
采用矿物成分测定,孔隙结构分析,单-三轴力学参数测定,抗拉强度、界面抗剪切强度测定,以及地应力测定等方法对潜江凹陷潜江组潜四下段典型页岩油储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物成分特征主要是"低黏土矿物、低石英、高碳酸盐、局部高蒸发岩".孔隙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包括晶间孔、粒内孔;②潜四下段24韵律储层抗压强度较大,6韵律...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维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对潜江凹陷潜北三维区的构造特征进行详细解释,详细分析了研究区主断裂及次级断裂的生长发育特征以及沉积相的展布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向呈高中低三台阶式构造,主要发育北东向的断层,包括最主要的大断层潜北断层,南掉派生断层及北调反向调节断层。在沉积演化过程中,受物源、物源通道、上升盘古地貌及主要断层活动强度的影响,在潜北断层前缘下第三系潜江组沉积时期存在有前三角洲粉砂岩、砂砾岩扇体、灰质角砾岩扇体的沉积展布。  相似文献   

12.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白云岩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其古近系潜江组以含有由富有机质白云岩和蒸发岩组成的193个韵律层为特征。然而,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白云石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限制了进一步对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工作。根据盐间层岩相与矿物特征研究潜江组盐间层富白云石岩相的沉积成因。根据沉积特征观测(岩心和薄片)和矿物组分数据,可识别出3种主要的岩相结合:薄层-纹层状泥晶白云岩、纹层状含云泥晶灰岩和夹钙芒硝层状泥晶白云岩。研究发现前两种岩相组合纹层特征明显,可见有机质纹层与无机纹层交互现象,说明形成于水体较深的还原环境。白云石与方解石晶体含有有机质降解孔,且白云石与黄铁矿和有机质薄膜共生,说明其成因与微生物诱导活动有关。浮游微生物和底栖藻分别控制了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沉淀。这些岩相组合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最后一种岩相组合具有较高的蒸发矿物含量和陆源碎屑物质,说明其形成于相对浅水环境。高盐度和强烈陆源输入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此次研究发现盐湖内白云石的形成受微生物活动和蒸发环境控制,不同的成因对岩相沉积特征和有机质富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盐间非砂岩油藏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是鲜见的特殊类型油藏,盐间非砂岩层韵律性强,既是烃源层又是储集层,厚度虽薄但横向分布稳定。盐间烃源层有机碳含量中等,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成烃转化率较高,因处于封闭环境,热演化存在迟滞效应,盐间储集层物性差,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其次是裂缝。盐间非砂岩油藏为典型的自生自储式油藏,王场等背斜构造区始终处于油气运称移的指向上,直疃裂缝油藏形成的关键时间为荆河镇组沉积末期以及广华寺组沉积末期,盐间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已成为潜江凹陷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古地形、岩心观察、测井曲线等特征.认为潜江组发育三角洲、淡一半咸水湖、盐湖等沉积体系。潜江凹陷碎屑物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西部及北部。以西部荆门物源为主,汉水、乐乡关及永隆河物源次之。总体具有北部单向远物源、西强东弱、继承性供给的特点。研究区总体上。自北西向南东方向,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变为淡-半成水滨浅湖沉积体系.再变为盐湖沉积体系。潜江凹陷砂体主要呈北西方向展布是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基于页岩油专探井/兼探井取心段分析结果与前人资料,阐述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总体是一套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以腐泥组无定形体组分为主,类型主要为Ⅱ1、Ⅰ型,现今处于生排油高峰期;其储集条件优越,与国内外主要页岩油产层储集条件相当,尤以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相最佳;盐间细粒沉积岩上部和下部连续分布的厚层盐岩构成了盐间页岩油优质的顶板和底板封盖层。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层系发育层内侧向运移富集型和原位—近源聚集富集型2类页岩油,前者发育于王场背斜构造带,后者发育于蚌湖洼陷的深洼与南斜坡带。提出了2类页岩油富集类型的地质甜点评价关键参数与指标,为潜江凹陷其他盐间细粒沉积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王-广-浩地区古近系潜江组潜4段0油组半咸化期砂岩储层的预测,形成了一套剖析盐湖盆地复杂岩性区储层的预测方法——"四定法"储层预测技术,即:地质地震复合相定相带、岩石物理建模定标志、多属性地质综合分析定边界、确定性反演定厚度。近3年来,采用"四定法"在潜江凹陷进行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发现了多个高产滩坝岩性油藏,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复杂岩性区储层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潜江凹陷隐蔽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潜江盐湖潜江组-荆河镇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断陷期、断坳期和隆升剥蚀定型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古构造面貌各不相同。受古构造面貌、物源、古气候、水体条件等因素控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盐湖两大沉积体系和断坡带、弯折带、盐湖密度流、南部缓坡膏盐4种盐湖沉积充填模式。潜江凹陷潜江组古构造面貌控制了沉积充填,今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成藏,水介质条件影响了砂体延伸及展布,砂体成因类型控制了油藏类型和规模。凹陷中部是构造-岩性油藏,东部斜坡带是区域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向斜周缘是局部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潜江组潜二-四段的页岩岩心样品进行了矿物组成与脆性特征研究,以及有机地球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各样品具有差异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潜二段页岩有机质以腐泥型为主,TOC平均值为1.38%,总体处于未熟-低熟阶段(Ro为0.26%~0.5%),矿物中蒸发岩类矿物含量高;潜三段页岩有机质以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为主,TOC平均值为2.53%,总体处于低熟-中等成熟阶段(Ro为0.5%~0.88%),矿物中石英和黏土含量较高;潜四段页岩有机质以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为主,TOC平均值为0.69%,总体处于中等成熟-成熟范围(Ro为0.55%~1.3%),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与北美及中国其他地区的页岩相比,潜江组盐间页岩具有"低黏土矿物、低石英、高碳酸盐、低脆性矿物"的特征,但其中潜三段的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平均56%),脆性指数较大(平均75.3%),具有较好的脆性,是潜江组盐间页岩最有利的勘探层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页岩油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接替的新阵地,加强陆相盐湖盆地盐间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可为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提供重要依据。为此,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页岩油为例,突出烃源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有效性与创新性,优选出以TSM盆地模拟法为主,辅以体积法、热解参数法及资源丰度类比法的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进一步明确了页岩油资源潜力及有利分布区。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13个单韵律层、1个复韵律层,预测地质资源量8×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1.26×108 t,其中潜34-10韵律层资源量最大;平面上,预测潜江凹陷中北部是潜江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区,其中,Ⅰ类地质资源量2.43×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0.38×108 t,Ⅱ类地质资源量5.57×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0.88×108 t。  相似文献   

20.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认识江汉盆地潜东南地区油气成藏特征,指导勘探有利区的选择,利用岩心、测井和实验资料,全面分析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确定在盐岩的封盖作用下,该区油气以横向运移为主。据此特征,将研究区油气富集主控因素总结为:主力烃源岩和盐岩分布层段控制油藏分布层组;古隆起背景上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富集的场所。进一步指出马王庙地区新沟咀组下段为油气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