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5年10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了"宜居城市课题组".课题组下设三个主干课题:宜居城市科学概念研究、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建设舒适、健康、安全、文明的现代宜居城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内在要求。宜居城市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个平安稳定的生活环境、透明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而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为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提供保障,因此,要积极推进现代化宜居城市依法建设、依法治理和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针对城市新区面临的公共设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效果差、新区发展具有阶段性、配置标准缺失,以及现有的规划方法适应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南宁市五象新区公共设施规划重点加强对社区级设施的合理引导,从设施层级、指标体系和设施混合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划方法的探索,并制定有效的开发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气候因素在环境要素中的重要性及寒地城市气候特征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出发,通过探讨世界发达国家寒地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发展,对我国寒地城市建设提出了相关思考,以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寒地特色环境。 相似文献
5.
6.
寒地居住外环境具有因寒冷气候因素而产生的较为特殊的空间形式,笔者阐述了气候设计的观点,分析了寒地气候因素对居住外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寒地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当前宜居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与本土特色缺失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环境营建视角下宜居城市建设的"本土化"策略及其构建模式。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实证研究载体,对宜居营建的"本土化"模式进行检验反思,寻找未来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可行路径。"本土化集群"模式遵循"问题导向—需求为先—本土策略"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宜居"现状问题的深入发掘明确建设行动所需优化提升的方向,结合针对城市不同主体的"宜居"需求调查,使行动方向充分满足"人本"的切实需求。继而在前两步骤分析所得的"宜居"建设综合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的"本土化"特质寻找最终的实践方式,以使城市的"宜居"建设彰显个性特质,成为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在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应通过"自下而上"的行动层面探索,将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本土特质挖掘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尴尬,同时也呼应于宜居城市"人本"的理念初衷。 相似文献
8.
9.
邹明达 《建设科技(建设部)》2008,(5)
近几年来,大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辽宁省政府加快实施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之后,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我们的发展正面临着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宜居城市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关于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提出宜居城市理念应同时体现在城市和城市人两个领域。此外,也对宜居城市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并认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在空间范畴上应体现在城市和社区两个尺度,并列举了国内外在这两个尺度上进行的一些体现宜居理念的建设实践。最后,对国内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无锡市创建宜居生态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无锡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无锡市创建宜居生态市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创建无锡宜居生态市的"种子"理念,研究了无锡宜居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当代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发展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感受,而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却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消费者的生理感受及心理感受入手,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在综合体建筑设计中产生的制约与影响,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寒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作为突破口,从分析寒冷地区气候特点和既有公共建筑特点入手,以技术评析为研究方法,对大量适合于既有建筑的国内外节能技术进行量化评析,从而得出适用于寒冷地区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群,并从技术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出发,以利于实施节能改造为目标,得出了可行的高、中、低三种节能改造方案,对今后该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下的三角洲城市韧性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洲城市是一个特殊、复杂的生态-人工系统。水系冲击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大量建设产生的地基沉降现象以及城市蔓延造成的生境破坏,使得三角洲城市更容易受到由气候变化带来的潮汐、风暴潮以及暴雨的侵蚀。本文首先分析了三角洲城市更具脆弱性的原因,即特殊的自然基底与快速城市化的矛盾是产生三角洲城市脆弱性的内在原因,气候变化是加剧三角洲城市脆弱性的外在因素,认为韧性发展是未来三角洲城市发展优先考虑的对策。其次,讨论了韧性城市所具有的特征、模型、评估指标、多尺度生命周期、韧性演进等问题,重点从韧性城市的视角研究了曾经遭受气候灾害的若干三角洲城市的规划理念,推演了三角洲城市韧性发展的逻辑框架。第三,提出了三角洲城市韧性发展的目标,即通过规划调控协同三角洲城市系统各要素,持续推进整体应对气候变化扰动的能力。第四,提出了三角洲城市韧性规划调控的核心思想是多元与多样的基础设施、冗余与跨尺度的网络联系、自组织与自我更新的区域/街区/建筑/景观格局。最后,提出了六个在韧性规划实践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把城市设计理论运用到小城镇规划设计,是国内实践较少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建立出适合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理论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是我国当前发展小城市建设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了寒地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对象、类型和不同阶段的设计内容,力图实现对寒地小城镇城市设计理论核心问题的研究和成果的编制。 相似文献
18.
追求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在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规划中有着特殊的迫切性。通过分析、研究,本文提出在区域宏观层面上应保护、建构连续有机的城市绿链,在微观层面上应注重绿化配置的生态效益最大化;针对寒地城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根据哈尔滨地区城市住宅使用情况的实态调查,分析了当前寒冷地区城市住宅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耐用型住房设计新概念和可持续使用住房——耐用型住房设计的对策。对提高寒地城市住宅设计质量有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有热适应模型并没有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在生理和机能方面特殊性。本文在采暖季对寒冷地区119名老年人和106名非老年人的居住建筑热适应模型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热中性温度为21.99℃,低于非老年人的22.74℃;80%老年人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8.06~22.44℃,与非老年人18.56~24.87℃较为接近;老年人对室内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的满意率比非老年人略低。首选的热适应措施是增加湿度,其次是开窗通风。由于生理机能的下降,应用热适应模型进行居住热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如通过增加热环境的可调节性、加强自然通风来提升热环境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