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高分子键合剂和硝胺填料的表(界)面特性进行了研究应用Kaeble公式计算了高分子键合剂和硝胺填料的表面能和粘附功,考察了高分子键合剂的羟值与表面能极性分量的对应关系。对溶胀比、初始模量等关系的讨论,阐明了高分子键合剂可在硝胺填料周围形成高度交联的高分子壳层,并产生界面增强效应由TappingModeAFM获得的纳米级表面形貌图像,发现加入丙烯酸甲酯单体,高分子键合剂可形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2.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近年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研究的主要进展及现状,包括天然改性及化学合成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天然改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主要介绍了纤维素类。纤维素类的改性是将带长链烷基的疏水性物质接枝到纤维素链段上,使其具有两亲特性来提高表面活性。目前超声波法是制备纤维素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一种新途径。对于化学合成类,由于单体种类选择和组成变化范围广,且合成手段多,因此品种较多。化学合成类的主要合成方法有两亲单体均聚、亲油/亲水单体共聚及在水溶性较好的大分子物质上引入两亲单体。目前,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领域的研究仍进展缓慢,在合成同时具有超高分子量和高表面活性的问题上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晶型、分散性好的纳米四氧化三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作为反应单体,DVB为交联剂,使用水溶性引发剂KPS,采用单体聚合法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Fe30dPMMA,该磁性高分子微球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子尺寸约为500nm。  相似文献   

4.
研究V2O5/TiO2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如载钒量、煅烧时间、助催化剂和浸渍次数等,对催化剂表面结构及催化分解气相邻二氯苯的影响。采用漫反射紫外光谱(DRUVS)、X射线衍射(XRD)、BET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载钒量的增大,催化剂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增多,催化性能增强;延长煅烧时间会导致催化剂的团聚增加、比表面积减少,但有利于催化剂表面生成低聚态活性钒和V4+,从而提高其催化活性;添加助催化剂WO3和采用多次浸渍均能抑制活性钒的团聚,促进表面低聚态活性钒的分散;单聚和低聚钒酸盐是VOx/TiO2催化剂的活性物质,而高聚钒对催化分解气相邻二氯苯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光引发溶液聚合得到了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聚合物,研究了聚合过程中引发剂安息香乙醚(BE)用量、单体浓度、光引发时间对聚合速率、产率及分子量的影响,实验确定了制备线型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聚合物(PDMAEMA)的工艺及方法。采用膨胀计法研究了聚合反应,结果表明:DMAEMA单体可能同时参与了光引发过程。通过对PDMAEMA水溶液性能研究发现,PDMAEMA水溶液具有明显的温度及pH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以硅酸钠、氯化铁、氯化铝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3种不同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SA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制备无机高分子聚硅酸铝铁絮凝剂,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添加量对絮凝剂处理重金属烟气废水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硬脂酸钠型聚硅酸铝铁絮凝剂(SAS+PSAF)比其他两种絮凝剂(OP-10+PSAF、AES+PSAF)处理废水效果更佳,对烟气废水的CODCr去除率为52.1%,对Cd2+的去除率为80.5%。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絮凝剂产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Using the polymerizable hydrophobic styrene monomer as the dispersion medium and the traditional nonionic surfactant OP-10 as emulsifier, stable silver nanoparticles of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 were prepared by a reverse (w/o) microemulsion method. The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 indicated that the obtained silver nanoparticles were of face-centered cubic structure. The results of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how that the final 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of spherical structure with a...  相似文献   

8.
利用座滴法研究了不同结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羟丙基季铵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羟丙基羧酸甜菜碱在石英表面形成的吸附膜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类型电解质对其接触角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作用在石英表面形成单层吸附膜,低浓度时接触角数值较高;高浓度时通过疏水作用形成双层膜,接触角陡降。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较弱的Lifshitz-van der Waals作用力在石英表面吸附,接触角随浓度增大通过一个极大值,较大的分子尺寸不利于形成双层膜结构。电解质的加入对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影响不大,但能明显降低阳离子体系的接触角。  相似文献   

9.
A novel technique for preparing functionally gradient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olymeric composites was developed by using of solution casting technique on the principle of Stokes’ law.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Cu (ABS/Cu) gradient polymeric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successfully using this technique. The gradient structures,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erform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BS/Cu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Optical microscope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gradient distribution of Cu particles in ABS matrix was formed along their thickness-direction. The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tes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surface resistivity was kept in 1015 Ω at ABS rich side, while that declined to 105 Ω at Cu particles rich side, and the percolation threshold was in the range of 2.82 vol%–4.74 vol% Cu content at Cu particles rich side. Mechanical test shows that the tensile strength reduced insignificantly as the content of Cu increases owing to the gradient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反胶团萃取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德国BASF公司生产的Pluronic型和PluronicR型两类嵌段聚合物制备聚合反应胶团萃取氨基酸(L-苯丙氨酸和L-异亮氨酸), 聚合物反胶团对氨基酸的萃取平衡特性,实验表明,聚合物反胶团对氨基酸的萃取平衡时间与纯有机溶剂的物理萃取相比差别很小,溶质在反胶团外壳部分与其内部水池间的平衡分配系数K都普遍较大,另外,当氨基酸水溶液的PH值接近等电点时,反胶团萃取达到最佳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如下推断,聚合物反胶团对两亲性氨基酸的增溶主要在基外壳部分,很可能是包裹在聚氧丙烯外壳内或缠绕在聚氧丙烯链之间,亲油作用和氢键作用是聚合物反胶团萃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以水热法制备了具有高活性与稳定性的异丁烷脱氢V-Al-O催化剂,采用XRD、H2-TPR、RA-MAN和XPS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随着钒含量的增加,表面钒物种由高分散孤立状态向聚合态及晶态转变。异丁烷催化脱氢活性测试显示,催化剂表面孤立的、高分散的钒物种具有更高的脱氢活性,而表面聚合度高的钒物种则表现出更好的选择性。当催化剂钒质量分数为16%时,获得的催化剂脱氢活性最高,其异丁烷转化率达55%,异丁烯选择性超过85%。水热法制备的催化剂对异丁烷脱氢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粘结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以丙烯酸为聚合单体对碳纤维进行了电聚合改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改性前后碳纤维表面的结构变化,并利用电脑伺服控制材料试验机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丙烯酸浓度为0.3 mol/L、循环次数为10次时,碳纤维的改性效果最佳;改性后的碳纤维在红外光谱的2 680 cm-1附近出现了—OH特征吸收峰;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由10.50 MPa增加到了23.44 MPa,提高了123.21%;改性后碳纤维表面出现了圆片状丙烯酸聚合物层,且可与环氧树脂基体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采用表面张力实验、接触角测量、助镀剂盐膜量计量和金相显微镜测试等检测手段,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及两者复配的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热镀锌无铵助镀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新型助镀剂的湿润性能和盐膜量的作用,观察了盐膜的形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浓度复配的表面活性剂可使助镀溶液对镀件的表面张力下降67.10%,使助镀溶液对镀件的接触角从71°减小到37°,使助镀剂盐膜量下降29.10%,均优于添加单一表面活性剂的;且金相显微镜图显示,加入复配表面活性剂的助镀溶液形成的盐膜更加均匀、致密。  相似文献   

14.
以甘油葡萄糖苷、硼酸为原料,以对甲苯磺酸做催化剂,与月桂酸经酯化反应合成硼酸双甘油葡萄糖苷月桂酸酯表面活性剂,并采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谱仪表征产物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硼酸双甘油葡萄糖苷酯作为中间体与月桂酸进行反应,以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0.5%的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用30 mL的乙腈作为溶剂,在80℃下反应150 min,得到目标产物;其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为36.0 mN/m(20℃),临界胶束浓度为1.16×10-2 mol/L,并显示出良好的乳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氧传质效率,利用动态溶氧法测定曝气量(0.84~4.2m3/h)、填料填充率(0~30%)、反应器高度(0~0.5m)、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电解质NaCl等因素对氧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曝气量的增大,氧传质系数从0.002 5/s增加到0.066/s,填料固含率在10%时氧传质效果最好;反应器高度主要影响气泡的压力进而影响气液接触面积,随着气泡的上升,氧传质系数从0.011逐渐降低为0.009 6/s;表面活性剂在0~0.015g/L浓度范围内氧传质系数逐渐降低;NaCl通过改变气泡表面的ζ电势和表面张力进而影响氧传质效果,在0~20g/L范围内,氧传质系数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沉积法,以钛(Ti)网为基体材料,分别用聚吡咯(PPy)修饰、PPy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联合修饰,制备了钯-镍(Pd-Ni)双金属催化电极(Pd-Ni/PPy/Ti电极和Pd-Ni(SDBS)/PPy/Ti电极),探讨了SDBS掺杂对电极电化学催化活性的影响.循环伏安(CV)测试表明,在研究范围内,Pd-Ni/PPy/Ti电极的最大氢吸附峰电流值为-93 mA,Pd-Ni(SDBS)/PPy/Ti电极的最大氢吸附峰电流值为-154 mA,后者的电催化性能更优.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引入PPy和SDBS后电极表面形态的变化.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分析了电极表面Pd、Ni的负载量.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在2种电极上都形成了钯镍合金.实验表明,制备过程中引入表面活性剂SDBS,使Pd-Ni(SDBS)/PPy/Ti电极上的钯负载量减少,同时电催化性能提高,电化学脱氯潜能大.  相似文献   

17.
以含有共聚基团的有机硅化合物改性纳米 Si O2 ,通过与丙烯酸酯单体共聚 ,合成了一系列纳米 Si O2 /有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其硅质量分数可以在 5 %~ 70 %之间连续变化 ,研究了反应时间、单体配比、合成工艺和加料方式等多种因素对反应进程和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有机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后,采用索水、亲油及两亲性聚丙烯酸酯分别对二氧化硅进行了表面处 理,表征了其表面性质。测定了SiO  相似文献   

19.
聚表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沟槽式界面粘度计和改进的测定方法,测得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表面粘度和与模拟油之间的界面粘度,结果表明,聚表二元体系表面层的流变性不同于它与油相之间界面层的流变性;提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界面流变性的无因次界而粘度,它排除了体相粘度的干扰;聚合物浓度显影响界面流变性,当聚合物浓度位于其临界聚集浓度两侧时,聚表体系的无因次表面粘度和无因次界面粘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20.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一水硬铝石表面吸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荧光探针法研究了在烷基伯胺和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一水硬铝石表面吸附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一水硬铝石表面为静电吸附时,其表面微极性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零星吸附于矿物表面,当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时,一水硬铝石表面的微极性降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一水硬铝石表面形成了胶束吸附,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离子的数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面疏水性逐渐增强,直至完全疏水,随着烃链碳原子数的增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一水硬铝石表面形成胶束吸附的浓度降低,烷基伯胺为弱电解质,其在水溶液中同时存在烷基胺离子和分子,由于离子分子共同吸附,烷基伯胺比相同碳原子数的季铵盐在一水硬铝石表面形成的半胶束吸附的分子数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