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智能电网模式是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实现电力系统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智能电网试点项目——配网调控一体化,阐述了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规划思路及原则,深入分析了目前配网调度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智能电网模式下基于GIS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和需求侧响应等问题,提出了"智能电网中低压一体化配用电监控管理系统",为智能电网的配电和用户侧的智能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系统面向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2个环节,覆盖20/10/0.4 kV中低压配用电,实现基于GIS的配网自动化、配电管理、设备管理、负荷管理、远程抄表、分布式电源和微型电网接入等功能,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低压电器》2010,(5):68-68
苏州万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中低压(110~10kV/O.4kV)配电管理系统工程及其系统软件、成套电气设备、智能网络仪表与控制保护单元、中低压电器元件的研发和制造。就国家“智能电网”的计划目标而言,公司已有技术和产品与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符合智能电网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智能电网的配电和用户两个环节,公司在智能配电保护、开关柜管理、数字化配电房、配电自动化与远程抄表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论述了智能电网下用电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技术及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智能电网的建设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首先分析了智能电网技术下电力需求侧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指出需求侧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是未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趋势。根据智能用电的需求,详细介绍了建设需求侧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结构框架和功能配置。  相似文献   

6.
智能电网是现代电网事业的发展趋势,智能电网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多项智能化的建设,如:智能小区,推进智能用电的发展。智能电网是智能用电的载体,提高了用电客户的电能质量和服务质量。智能用电不仅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提供便捷的供用电方式,提高大众的用电水平,营造更为理想化的用电环境。因此,本文以智能电网为分析基础,重点研究智能电网下的智能用电。  相似文献   

7.
结合河北南网保定—中国电谷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河北南网智能配用电一体化通信平台建设方案。以光缆、SDH、数据网、EPON为基础的全面覆盖区域内变电站、配网终端、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智能一体化通信平台,能够为电网、企业提供多种业务支撑,实现配电自动化、清洁能源接入、用电信息采集、智能小区等业务的承载。文章介绍了智能配用电一体化通信平台的通信组网方案、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建设方案、220 kV和110 kV变电站的MSTP和数据网建设、配网自动化、智能小区、清洁能源接入的EPON组网方式、清洁能源接入的通信方案等。  相似文献   

8.
智能配电网络和智能用电网络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的组成部分,配用电侧通信系统需采用多种通信方式,来满足智能电网对数据、语音和图像等综合信息传输的需要。因此,如何通过有效地配用电通信网络协助构建智能配电网络以提高电能传输能力和减少损耗,协助构建智能用电网络以实现双向互动用能服务,实现电网企业与电网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需求交互和和谐共赢,提高供电服务水平,成为亟待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智能配用电环节是电力系统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要领域,直接面向用户,能让用户直接感受到智能电网建设的成效。本文对美国在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方面的技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微电网、智能电能表、需求响应、用能信息标准化、电网楼宇集成等涉及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0.
智能配用电环节是电力系统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要领域,直接面向用户,能让用户直接感受到智能电网建设的成效。本文对美国在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方面的技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微电网、智能电能表、需求响应、用能信息标准化、电网楼宇集成等涉及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蒙西电网的智能化程度,内蒙古电力公司规划了涵盖输电、变电、配电、用电、检修和设计等各主要专业的一体化电网GIS平台建设方案,实现了基于统一地图信息、统一电网信息、统一服务平台、高精度定位信息、智能化电力专题信息和实时移动巡检信息的系统运营。文章介绍了电网GIS平台的规划依据、思路和建设成果,以期为其他电网公司GIS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家电网调度中心提出了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目前调度系统实现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框架的功能目标.指出可改造PMU使其具有遥信和遥调功能,具备与SCADA和故障录波系统的功能,因此完全取代二者,实现电网数据采集的统一;指出以PI数据库+ Oracle数据库作为调度统一数据平台的数据库,以PI数据库存储电网动态数据,以Oracle数据库存储电网模型和结构,实现电网信息的有效处理.在分析了EMS系统、WAMS系统、动态预警系统、发电计划安全校核系统、负荷预测系统的功能基础上,指出可以将上述应用系统实现一体化,在一体化系统中实现上述所有功能,并指出为了实现智能电网应该新开发电网运行方式预安排、电网运行经济分析、在线断面极限功率计算、电网供电能力评估等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国家电网调度中心提出了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目前调度系统实现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框架的功能目标。指出可改造PMU使其具有遥信和遥调功能,具备与SCADA和故障录波系统的功能,因此完全取代二者,实现电网数据采集的统一;指出以PI数据库+ Oracle数据库作为调度统一数据平台的数据库,以PI数据库存储电网动态数据,以Oracle数据库存储电网模型和结构,实现电网信息的有效处理。在分析了EMS系统、WAMS系统、动态预警系统、发电计划安全校核系统、负荷预测系统的功能基础上,指出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能电网是电力、控制与信息结合的新技术领域,其通信网络建设,尤其是在电力配电网段的建设,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文中从工业控制角度讨论了智能配用电网的通信需求,提出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设计应考虑的技术适应性问题和定制改造方向。讨论了现有局域工业通信技术和广域电信技术的标准体系,提出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应参考电信的技术发展路线以及网络设计关键点。进一步讨论了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深度融合的信息结构。讨论了电力公司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的工程建设路线,提出了"专网"与"公网"的建设原则。  相似文献   

15.
电能信息采集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介绍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现状和基本功能,分析了日常维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晓蕾  李骁杰 《华东电力》2012,(7):1186-1189
介绍了上海电网智能操作票管理系统通过完善的流程控制,实现操作票全过程管理的研究。系统与EMS、PMS、OMS、内控系统等建立接口,实现了数据共享。系统内置网络设备库,能根据操作指令的执行动态调整设备状态,可作为EMS电网设备状态的备份。通过智能开票、智能编辑、智能登记等智能化解决方案,实现了安全防误功能,能适应各种电网运行方式,实现标准操作语句的灵活维护。  相似文献   

17.
介绍衡水地县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和主要功能,从地县调自动化系统现状、试验县(区)调的选择、系统架构、通信介质的选择与调整等方面分析该系统工程的建设情况,并根据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牟燕 《电力信息化》2010,8(1):49-52
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电网升级改造的目标。针对我国现有电网管理的应用程序及系统呈现分布式和异构等特点,从国内外智能电网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现有电网信息集成的不足以及智能电网信息集成的要求,提出智能电网异构信息集成框架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安磊  尤中璞  陈篪 《华东电力》2012,(12):2253-2257
在分析智能配网建设中对信息集成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I(Plant Information)实时/历史数据库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服务的详细方案。重点讨论了在信息集成中数据模型扩展、数据接入接口和访问服务三个重点环节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20.
智能电网下的用电服务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能用电是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的能源使用效率、经济运行和有序用电。基于对智能用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我国用电服务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结合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从用电业务体系、量测控制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客户服务体系、需求侧管理、检验检测技术6个领域对智能用电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展望了我国智能用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