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提出了采用三值梯形波励磁方式的电磁流量计设计。构建了采用MSP430F449单片机的电磁流量计样机。试验表明,三值梯形波励磁方式在小流速阶段,相对误差在-4.8%以内,小于矩形波励磁方式的-6.9%,可以减弱微分干扰,提高测量准确度。文中对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电磁流量计励磁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电磁流量计励磁技术的发展史,着重探讨各种励磁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典型励磁电路,总结了各种励磁技术的应用范围,阐述了国内外电磁流量计励磁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5.
6.
7.
抗干扰技术在智能电磁流量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低频励磁环境下,电磁流量计中噪声产生的物理机理和存在形式,分析了噪声对流量测量的影响。针对以MSP430单片机和模数转换器AD7714为主要硬件的智能电磁流量计,综合应用了软件和硬件抗干扰技术,有效增强了测量的精确性。同时引入微处理器抗干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电磁流量计运行的稳定性,并拓展了电磁流量计的应用范围,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8.
通过电磁流量计测量选矿铁磁性浆液流量来研究测量可靠性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程度,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采用低频方波励磁的传统型电磁流量计响应速度慢、抗低频干扰能力较差、不适应流速剧烈变化情况下流量测量的缺点,提出一种结合高频方波励磁与低频方波励磁特点的时分双频励磁方案。新方案保持了传统方案零点稳定的优点,提高了抗低频干扰的能力,改善了对被测流体流动状态快速变化的适应性。根据所提方案研制了原理样机,样机测试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案实现的电磁流量计在较宽的流速测量范围内能保持测量结果准确性基本不受流动状态影响,可实现高精度的流量测量。 相似文献
10.
11.
可编程励磁在现代流量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研究目前国内外电磁流量仪表系统各种励磁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可编程励磁新技术在电磁流量计中的解决方案,并给出硬件实现电路,同时将其应用于智能流量计的系统开发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动态跟踪反馈控制极化电压的实现方法,并分析推导了该方法的测量原理.设计出低功耗测量电路,编写基于Microchip单片机的软件程序.通过和已经标定好的电磁流量计进行比对测量,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证实了电磁流量计采用恒磁励磁的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14.
电磁流量计的发展和应用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量数据介绍了国外电磁流量计的生产和应用概况,指出普及化、高精确度、多功能等是其发展趋势。文中还谈到了由于发展了插入式和潜水式传感器,使电磁流量计的应用领域有所扩大。文末对国外新技术动态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目前国内电磁流量计无法同时满足高温、高压、耐腐蚀、大通径流量测量的难题,提出了利用小口径电磁流量计,通过测量分流支管中的流体流量,达到替代大口径电磁流量计测量大流量的目的。中还提出了延长电磁流量计使用寿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油田注入剖面测试中应用的电磁流量计测量精度高,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套管结垢、腐蚀等因素影响,实际测量通道与标定环境有一定差异,引起测量结果误差,这个系数与测量通道管径变化的平方成正比.本文涉及的电磁流量计与井径一体化仪将井径测量引入电磁流量计剖面测试中,采用新的井径测量原理,仪器尺寸小,可有效校正此误差. 相似文献
17.
电磁流量计和超声流量计在线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流量仪表在有些使用场所不能离线校准定期检定,如大型输水管不允许停役,为探知现场使用条件下流量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必须在现场实施在线校准、比对或验证等三个不同层次的运作。简要回顾了当前实行的这些在线校准和在线比对,着重阐述了电磁流量计和超声流量计所采用的评估验证流量仪表运行状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归纳了啤酒行业对流量仪表的要求和电磁流量计的适应性;阐述了啤酒生产过程的主要工艺,如麦汁生产、发酵、灌装等对仪表的要求;提示应用中需注意的事项,如操作工艺的影响、介质中汽泡的影响以及传感器凝露导致绝缘下降引起的故障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水库底部涵管泄水的流量计量问题,讨论了一种电磁流量计及其数据远传的Modbus协议和方法,详细解析了流量计存储器数据格式、浮点数据转换以及CRC校验等问题。系统设计的抗干扰浪涌吸收电路改善了户外现场仪表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经运行实践证明,给出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能够适应电磁流量计数据的远程传输。 相似文献
20.
研究提高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的准确度问题.通过改进流量计内部所插入线圈的物理结构与改进流量计的物理结构来提高测量精度.分别计算出传统流量计与改进后的流量计的磁通密度,并对流场进行数值耦合,获得电极两端的电动势,并与实验数值对比,误差分别为11.3%,4.25%,证明了所用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