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桐油是工业用油的主要原料,也是外贸上传统的出口物资,我国的桐油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过去我国一贯生产机榨桐油,近年来为了发掘桐油资源,开展桐饼浸出桐油的生产,以及浸出桐油的热处理.为了解桐饼的性质,不同加工方法制取桐油的品质,以及浸出桐油热处理对其品质的影响等,故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提要:1.桐饼的储藏性能差,饼中的石油醚萃取物随储藏时间和温度而减少,机榨桐饼储藏三个月饼中残油约损失80%,土榨桐饼约损失40%.2.浸出桐油热处理,一般需200℃60分钟;或220℃30分钟;才能保持透明流动状;  相似文献   

2.
用浸出法从桐油饼中制取桐油,从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在川东产桐区逐步推广应用.但浸出桐油在品质上同压榨法制取的桐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用压榨法制取的桐油,在常温下呈橙黄色——淡黄色的液体,为α——型桐酸结构的桐油.而用浸出法制取的桐油,常温下一般呈白色固体,为β——型桐酸结构的桐油.这种桐油商业上称为变质油,外贸出口禁忌.因而阻碍了桐籽制工艺向预压浸出以至直接浸出等更先进的工艺发展.β——型桐油的形成原因,国内外不乏报导,主要一致的认为是因α——型桐酸受到硫及硫化物、碘、硒、紫外线等作用,改变了空间的排列结构,形成的一个同份异构体β——  相似文献   

3.
提高浸出桐油质量防止桐油β异构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幼华 《中国油脂》1994,19(6):6-11
本文针对浸出桐存在的问题,对桐油浸出的主要工艺进行系统深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提高浸出桐油质量,防止桐油β异构从应从三个方面着手:①改进压榨工艺,减少桐饼中β桐油含量;②降低浸出溶剂中硫的含量;③采用简便可行的精炼工艺及时精制浸出桐油。本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改进工艺对桐油浸出加工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浸出法制取的桐油,由于溶剂质量的影响,极易产生β化,严重地制约了桐籽制油的深入发展,既大大降低了桐油加工厂的经济效益,又浪费了可贵的桐油资源。本文从溶剂脱硫方法和食硫量的定量分析,机榨桐油和浸出桐油的脱色工艺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全文公布了历时两年的实验室研究数据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研究结果,对国内油厂同时加工两种油料(桐油、菜籽等)的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混合油密度估算公式进行了讨论,得出桐油浸出溶剂密度等于桐油密度时,桐油在混合油中的含量最大。选用多种溶剂调节混合溶剂的密度,用不同密度的混合溶剂对桐籽进行一次性直接浸油,实验结果表明,当溶剂密度略大于桐油密度时,出油率最高.残油率低于1%,桐籽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4.15%(湿基)。  相似文献   

6.
我县主产油桐,桐子年产量曾高达1800万斤,一般产量1500万斤左右,可产桐油500万斤,桐饼700万斤。桐油不仅是多种工业原料,还是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桐饼的利用率,去年我县推广应用了浸出制油新工艺。如果把全县的桐饼全部浸提一次,即可为国家增产桐油21万斤,价值50余万元。 但是,从桐饼中浸出来的桐油,含有较多的水份、胶粘体、类脂化合物、蛋白质、色素等,特别是在浸出过程中,溶剂中的有机硫促进桐油的β化,导致桐油的凝固点升高,在35℃以下多呈乳白色凝固状态。如不及时处理,油质有变劣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陶仲武 《中国油脂》1999,24(1):9-11
桐籽在压榨过程中的出油率和加饼中残油率之和低于桐籽含油量的现象和在桐油分析工作中经常发现。经多次烘后的桐仁,测定含油量,比略加温,脱水后测定含油量要低0.3%左右,出现这一现象,是桐籽在加工过程中受温度的影响,产生热聚合作用,增大油分损失,使物料不能平衡。  相似文献   

8.
桐油是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一九七八年全国桐油会议以后,贵州的油桐生产日益发展。铜仁地区不少县城用九五型榨油机压榨桐籽,产量和出油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有的地方因操作不当,出油率反而降低,甚至压不出油。我所与印江县板漆粮管所共同进行了试验,出油率(按含标准水份10%的桐籽重量计算,以下同)可达到35.8~39.1%,比土榨提高4%~8%。干饼残油率在5%以下,桐油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浅析影响桐油色泽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顺权 《四川粮油科技》2000,17(2):18-18,20
降低桐油色泽的方法,因选用不同的设备、工艺而略异。对大规模生产中桐籽的收购、储存、生产工艺以及桐油储存中影响桐油色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桐油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种好油桐,适时采摘桐籽,是发展桐油生产的根本途径。但是,近几年来,伸摘桐籽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 我国的桐油生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沿用压榨工艺。随着制油技术的发展,油脂浸出技术逐渐应用于制取桐油。在桐油浸出生产中,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导致最终的桐油产品是一种类似猪油状的固体油。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结果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力图使浸出桐油也象机榨桐油一样成为液体,但收效甚微。一九四七年国外学者提出的将浸出桐油力口热到200℃维持30分钟可以使桐油不再固化的方法,使浸出桐油的固化问题得以暂时解决。但这一方法只达到治标的目的,而未治本,热处理后的桐油虽不是固体,但粘度较大,颜色很深,给桐油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事实上,目前国内外仍没有一套比较理想的桐油浸出技术。  相似文献   

12.
邱小伍 《粮食与油脂》1991,(4):50-52,49
本文研究了浸出热处理桐油掺混入好桐油中:油品质量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储存试验的影响。在好桐油中加入5—10%的浸出热处理桐油,对短期储存无β-异构化影响,但从总体来看还是劣化了桐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桐籽饼粕去毒作饲料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桐籽饼作饲料开发的状况,并对桐籽饼作饲料从技术上、经济上作可行性分析,着重介绍了几种在国外研究较多的方法,同时剖析了目前我国开发桐籽饼作饲料存在的主要难点,并对今后国内桐籽饼去毒研究采用的新技术及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几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热榨油甾醇含量小于冷榨油;热榨毛油和热榨饼浸出毛油的白藜芦醇含量高于冷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冷榨毛油白藜芦醇含量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 μg/mL);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VE 含量有很大差别,冷榨花生油含量最高(25.2 mg/100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它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1含量高于其它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1 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5.
报告了为解决6号溶剂浸出桐油β异构化问题,探索了采用41°玉米酒实验室粉碎、细磨、浸出、分离制取精制桐油和溶剂及渣洗涤回收的工艺试验过程和有关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前桐油浸出生产,主要使用浸出食用植物油的6号溶剂,由于桐油与食用植物油化学组成及结构不同,因而浸出桐油收率低、油品质量也不稳定、普遍存在变性现象。本文根据桐油的特性,研究、筛选出了适用于桐油浸出的8号新溶剂、经试生产应用,浸出桐油收率较高、桐油质量稳定、无变性现象“收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采用PHJZ100型高含油料挤压膨化机研究了菜籽仁冷榨饼的膨化工艺,经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原料温度95℃、喂料电机转速900 r/min、原料水分8.46%。对冷榨饼膨化料、冷榨饼、菜籽仁膨化料、预榨饼等4种工艺浸出料的浸出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冷榨饼膨化料具有浸出速率高,溶剂渗透速度快,滴干性能好等优良性能,易于实现浸出的工业化生产,可降低粕残油,扩大生产能力,减少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一、用途及特点 68型动力螺旋榨油机可以榨黄豆、菜籽、棉籽、芝麻、花生、桐籽、茶籽等。适用于人民公社、生产队、部队、机关团体及国家中、小型榨油厂榨油使用。该机有如下特点: 1、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体小轻便,易于装卸和搬运。 2、榨油工艺简单,可以单机使用。特别适合农村3斤、5斤油料的零星榨油。 3、操作简便,劳动强度低,出油率高于土榨。 4、饼薄、饼碎,作饲料和肥料均很方便。特别是冷榨黄豆的饼,还可作豆腐和豆豉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菜籽仁冷榨饼膨化浸出的工艺、操作方法及生产应用情况。通过膨化处理破坏了菜籽仁冷榨饼的细胞组织结构,提高了物料的容重,显著改善了物料的浸出性能。膨化加工不仅解决了菜籽仁冷榨饼的浸出难题,还可提高菜籽粕和浸出毛油质量、扩大浸出器生产能力、降低浸出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4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μg/mL);冷榨花生油VE含量最高(25.2 mg/100 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他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_1含量高于其他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_1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