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参数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技术分析软件系统,通过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实际应用,处理区内克上组砾岩油藏相应井段117口井测井地质资料,分别利用砾岩油藏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分布研究成果,提取、集总和描述了各层段砾岩油藏储层参数分布,阐明了克上组各小层砾岩油藏的分布富集范围。从而,分析砾岩油藏开发动态资料,研究了该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量及采出情况,指出了剩余油分布富集层位、井区和位置,为合理选择区块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平方王油田滨8—3断块油藏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块剩余油分布进行综合研究表明,井网不完善及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该区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期调配重点应加强井网与储层适应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含水期洪积扇相储层内存在多种类型的剩余油, 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综合多项技术研究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下组S7砂组各小层的剩余油分布, 为综合评价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指导新井精细挖潜和老井综合治理、调整注采井网和开发层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特征,依据主力油层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别制作了不同井区和小层典型注采井组砂体的平面、纵向连通对比示意图;研究了非均质连通率与注水指标及开发效果的关系,分析并阐明了连通率差的注水井组注水不满足和水淹水窜的矛盾。结合该地区地质研究工作进展及其成果,深入地分析了克上组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沈84块E2s3^4Ⅲ油组高凝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 通过沈84块174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利用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技术评价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方法,对沈84块E2s3^4Ⅲ油组各小层剩余的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目的 提高沈84块E2s3^4Ⅲ油组开发效果。结果 该油组各小层油层发育、物性好,剩余油分布广。结论 通过分析各支不规则连片的块状、条带状及环状剩余油分布的富集范围,指出了该区块今后挖潜的有利区域和层位。  相似文献   

6.
根据动态和静态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提出目前控制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主要有潜山顶面几何形态、潜山内幕隔层分布和潜山裂缝的发育程度。通过综合应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对控制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进行了精细描述,总结出了受不同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剩余油的分布类型,提出了潜山油藏剩余油潜力的分布和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尚店油田东营组断块油藏开发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该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的挖潜方向;根据剩余油研究结果,对尚6—29井区和滨309井区实施了综合调整挖潜,两个调整单元的单井产能较高,含水率低.当年增油4.4×10^4t。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30断块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结合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认为高30断块剩余油的成因主要是地质(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沉积微相、构造等)和工程(井网、注采系统完善程度以及注采强度的大小)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30断块油藏进行开发调整挖潜的方向;经矿场试验后,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开展流动单元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渗流系数、存储系数和夹层密度等参数将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克下组分为Ⅰ,Ⅱ,Ⅲ和Ⅳ类流动单元,并详细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渗流能力特征。按流动单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特征,从Ⅰ到Ⅳ类流动单元,毛细管压力曲线阀压不断增加,进汞曲线平缓段不断变短,最小润湿相饱和度大幅上升,残余油时水相相对渗透率不断下降,渗流能力不断下降;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密切相关,Ⅰ类流动单元水淹严重,Ⅱ和Ⅲ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相对富集区,Ⅳ类流动单元水淹较弱,但剩余油储量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中高含水期油藏采收率,有必要弄清楚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识别剩余油成因。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X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对全油藏187口生产井进行生产历史拟合,拟合精度达到86%,符合工程精度要求。通过历史拟合结果分析,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呈连片状和交错状两种,纵向上由于物性差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储量基数大,物性较差的4小层。在此基础上,对油藏剩余油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到了各类型剩余油所占比例,即井网不完善型、井间滞留型、断层遮挡型和层间干扰型。  相似文献   

11.
复杂断块油气藏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剩余油研究方法、模式的调研,结合中国东部老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和复杂断块油气藏的特殊背景,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法、水驱曲线法和产量递减法三结合”的剩余油研究思路.突出油藏的静动态结合,分析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将次模式应用于S23断块东部单元沙二下一砂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分析表明该方法实用,效果较好,这对于加深对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为油田挖潜治理和合理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充分吸收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研究区的构造,储层,流体特征及油藏开发特征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定量描述,为油田开发下一步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并总结出复杂断块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形成剩余油定量表征的一套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复杂断块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应在三维地震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利用数值模拟等定量化描述手段,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作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3.
喇萨杏油田厚油层顶部挖潜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0  
喇萨杏油田主力油层受非均质性的影响,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严重,开采效果差,厚油层顶部存在大量剩余油,目前技术水平下,缺乏有效的动用手段.针对不同的油层条件,从油层沉积类型入手,分析了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工艺技术.水平钻孔技术和改性氰凝封堵封窜技术,适用于挖潜层内有稳定夹层的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定位压裂人造隔板技术和层内相渗透改善剂控水挖潜技术,适用于挖潜无稳定夹层的厚油层顶部剩余油.这4项技术研发成功后,可为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图象处理技术研究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图象处理技术并结合微观模型驱油试验,对双河油田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及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与研究,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浅层油藏大多数为胶结疏松的稠油油藏,这类油藏目前主要的开发方式是防砂开采,这样不紧束缚了油田的产量还增加了操作成本.针对渤海稠油油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度出砂提高单井产量的开采方式,并开展了实验研究。在调研国内外出砂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实验装置,开展了人造岩心制作,采用筛析法和直接出地层砂法进行了适度出砂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的室内研究,以适度出砂原理为理论基础,同时也与现场的实际生产情况相符合。其研究成果对于渤海稠油油藏出砂油井的科学生产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对油层作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超声波可以改变介质渗流特性和流体流变性的原理,研究了超声波作用前后岩心渗透率变化曲线和压力梯度变化曲线,探讨了超声波在油层中作用的有效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后,原油的视粘度显著降低,反映了明显的声流变特性;超声波的作用功率越高,原油的降粘作用越大;超声波作用频率越低,原油的降粘幅度越大;原油粘度越高,降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7.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高高含水期裂缝性碳酸盐潜山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是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在分析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潜力区作了预测。剩余油的形成与储层层的储集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可分成微观和宏观两种,预测该油藏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块油水界面以上,远离主断层井区,井间油水界面低凹区,流动屏蔽层完整分布部位以下以及水淹带Ⅲ类储集层区。  相似文献   

18.
潜山油藏内幕隔层及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潜山内幕的隔层和断层是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确定出了隔层的划分标准,定量的将研究区内隔层划分为四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隔层在油藏开发动态上的反映,研究了隔层和剩余油分布的关系。根据断层和潜山内幕隔层的空间组合关系,将剩余油分布模型划分为三大类六亚类,最后预测出潜山内部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区块和层段。  相似文献   

19.
濮城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城油田东区沙河街组二段为多油层非均质层状油藏,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其剩余油储量为96×104t,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及复杂断块区.微构造和储层性质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正向微构造和小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微型屋脊式构造是剩余油集中的部位;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低的流动单元其剩余油饱和度高.另外,注采系统亦对剩余油的分布有一定影响,注采井距加大,剩余油饱和度则增大.  相似文献   

20.
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聚合物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大庆油田所用的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增加注入水粘度,改善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进而扩大波及体积.聚合物驱通常可以提高采收率约10%,它之后仍然有的50%的原油残留地下,还需要采用其它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现代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在具有大庆油层地质特征的物理模型和地质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韵律油层,从纵向上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从平面上看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这些认识对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