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高速经编机上编链,分别采用11.6、9.7、7.3 tex的紧密纺棉纱完成送经、垫纱、成圈等加工过程,通过改变上机编织的组织结构,分别从经编机的盘头、分纱筘、导纱针和成圈部位取样,测试纱线捻度和毛羽,对纱线棉结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研究。试验测试表明:当成圈运动方向与纱线捻度一致时,捻度增大,反之,捻度减小,且捻度越大变化越明显。同种棉纱不同组织结构,横移针数越大,张力越大,棉纱受摩擦影响越小,毛羽增加和减少的幅度越小;成圈部位是捻度和毛羽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棉结形成的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在双面圆纬机上编织单面组织的生产率,作者建议同时编织彼此不连接的两层坯布。因此,采用了某种双面复合组织(在一个成圈系统中编织正、反两面的平针线圈横列)的编织方法,这时,一根纱线垫在针筒织针的针钩下,而另一根纱线垫在针盘织针的针钩下。科辛斯基(Косинск)针织生产联合企业在5РЖ/2型16机号的双面圆纬机上证实了同对编织两层单面组织坯布的可能性。不改变所用机器的结构,但在编织双层组织针织物时牵拉机构作了调整。  相似文献   

3.
在添纱双面效应针织物的编织过程中,旧线圈握持线为圆弧线,与传统理论中所描述的握持线为直线不同,因此对纱线的实际垫纱横角与垫纱纵角进行了设定。根据织针在成圈过程中沿弯纱三角下降的同时沿针筒圆弧进行回转的运动规律,推出针钩内点与纱线断点相对于针筒中心的运动参数方程,通过坐标转换得到纱线进入针钩内点的断面轨迹理论方程。进一步作出纱线断面轨迹曲线,分析了不同垫纱角度配置时形成织物的添纱效应。  相似文献   

4.
添纱编织是一种在针织物生产中最难控制的技术之一。它在每一路成圈系统都采用两种类型的纱线(添纱和地纱)来编织。不管是单面针织物和双面针织物,其添纱总是趋向位于织物表面而覆盖住织物。添纱是因款式、卫生或产业用等方面的要求而采用的一种编织技术。当表面纱线平行配置的连续性不能保证时,沿织物横列方向的外观将会改变,而在织物表面出现横条  相似文献   

5.
赵敏  杨昆  刘松 《针织工业》2012,(1):11-13
探讨了碳纤维在手动横机上编织纬平针和1+1罗纹组织的难易程度和编织性能。指出,碳纤维模量高、纱线摩擦系数大、弯曲性能差、易脆断等性能是影响其编织的主要因素。通过调节给纱张力、弯纱深度、牵拉力等工艺参数,可改善碳纤维纱线的上机编织性能。通过对成圈过程中线圈曲率半径变化规律的分析,得出编织时最适宜的弯纱深度为13,且编织1+1罗纹较编织纬平针容易。  相似文献   

6.
岑凌 《针织工业》2010,(5):16-17
介绍了在无缝内衣机上生产裸氨纶产品的方法,生产时应选用ELAN-2送纱器作为裸氨纶积极送纱器,且只能用于编织平针织物或小结构变化的产品上;垫纱时应将1号纱嘴尽量调高,以不跑纱为限,6号纱嘴尽量调低,并使其伸入到针钩里,以不会垫到针舌下方为宜;还应适当调整纱线张力以减少翻丝现象。  相似文献   

7.
周罗庆 《纺织学报》2004,25(3):84-86
在对现有针织机成圈编织方式及其缺陷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纱线与成圈机件滚动摩擦式弯纱成圈方法和纱线与成圈机件无滑移式弯纱成圈方法 ;无滑移式弯纱成圈方法实验表明 ,高强高模纤维和纱线及大线圈长度也能够成圈编织。  相似文献   

8.
各种组织的双罗纹织物的成圈过程众所周知,双罗纹织物的编织过程可以通过分纱法和无分纱法来实现。用分纱法编织1+1双罗纹,在每一线圈横列内,可以获得比用无分纱法更为均匀的线圈结构。在所有针上的线圈长度也许不尽相同,这是由于编织过程中纱线张力的不匀;针筒和针盘本身针傮间距的偏差以及针踵和三角工作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电脑横机上用2把纱嘴进行添纱组织的编织试验,探讨了纱线张力、垫纱角度、纱线粗细和纱线性能等因素对添纱织物覆盖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采用2把纱嘴编织添纱组织时,面纱和地纱要分别用窄纱嘴和宽纱嘴,从而保证面纱垫纱始终在前,地纱垫纱始终在后。为了达到良好的添纱效果,地纱张力应该大于面纱张力;面纱垫纱高度应尽量低,垫纱纵角小一些,地纱垫纱高度应尽量高,垫纱纵角大一些;地纱比面纱要细一些。经过打蜡处理的纱线可有效地提高添纱质量。  相似文献   

10.
Z303型经编机采用的是定线速的送经机构,即同一梳栉在编织过程中始终得到均匀的送纱量。但在织造缺垫组织时,根据工艺的要求,有时成圈,需要一定量的纱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