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Naegeli(1844)发现植物细胞内液泡的存在以来,对液泡的起源、结构、功能、化学成份已有很多研究。植物液泡被分离(Wagner 1975)成功后,Boller&Kende!"1974)定位了液泡中的水鲜酶,Guern et al(1987)报道了液泡积累有机酸的情况,Gaunt et al(1985)证明新合成的蛋白质在液泡中被修饰,Salyaev(1985),Makarenlo(1988)用IR-spectroscopy分析了液泡膜蛋白的二次结构,Frixione(1985)论证了液泡收缩频率与细胞质中Na~+浓度有关,John(1987)报道了在CAM植物中液泡的ATPase可能推动质子转运,Jochem et al(1984)论及液泡参与植物生长调节、控制乙稀的生物合成。从以上研究报告可以认为液泡是一个多功能细胞器,但液泡形态学尤  相似文献   

2.
利用真空热蒸发在石英基片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氧化钒薄膜, 研究厚度对薄膜的结构、形貌和光学特性的影响。薄膜的结构由X射线衍射(XRD)仪和拉曼(Raman)光谱仪测得, 表面形貌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薄膜的光学透射率, 并且采用Forouhi-Bloomer模型与修正的德鲁德(Drude)自由电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拟合透射率来确定薄膜的折射率、消光系数和带隙。结果表明, 热蒸发的氧化钒薄膜呈非晶态, 薄膜的主要成分为五氧化二钒, 且含有少量的二氧化钒。薄膜表面的颗粒粘结在一起, 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 薄膜表面粗糙度以及颗粒尺寸变小, 膜层表面平整度越来越好, 颗粒之间的空隙变小, 导致折射率随膜厚的增加而增大, 消光系数减小。另外, 随着薄膜厚度从200 nm增加到450 nm, 光学带隙从2.67 eV减小到2.45 eV。  相似文献   

3.
4.
制备工艺对氧化钒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制备工艺对氧化钒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用sol-gel法制作的、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硅基氧化钒薄膜之结构及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70℃下制作出的有种子层薄膜无裂纹、致密性好、晶粒尺寸分布均匀,在此温度下热处理4 h得到的有种子层氧化钒薄膜V2O5相最纯,衍射峰最强,而提高热处理温度会导致晶向杂乱,V2O5相的衍射峰强度降低,使得VO2相增多。  相似文献   

5.
应用低频高能超声波消溶全血细胞血栓、探讨超声强度及作用(消融)时间对血红细胞结构形态的影响及其安全剂量阈值.在血栓消溶条件下,用生物显微镜观察血栓细胞结构形态改变,得到了超声强度及作用时间与血栓消融状态下的关系图.结果表明,超声波具有肯定的溶栓作用,该作用与超声强度和消溶时间及细胞结构形态可分为A、B、C三个特征区域,即A区为超声溶栓安全剂量区;B区为相对安全区;C区为不可逆损伤区.研究还发现,超声强度大小及消融时间长短,对血红细胞结构形态有明显影响.声强过大或作用时间过长,均对血红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随着超声强度增加,可加速其消融过程,缩短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6.
退火对IBED氧化钒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离子束增强沉积(IBED)氧化钒薄膜作不同条件的退火,用X射线衍射分析薄膜的晶体结构;用电阻.温度测试分析了薄膜的热电阻温度系数。实验发现,沉积薄膜存在一个形成二氧化钒结构的临界结晶温度,该温度随薄膜制备时离子束增强沉积条件的不同而改变。退火温度低于临界结晶温度时,很难使薄膜结晶成二氧化钒结构;高于临界温度较多的退火或形成VO2结构后再长时间退火,都会使VO2多晶薄膜中的钒分解降价,使薄膜的结构退化、性能变差。IBED多晶VO2薄膜在室温附近的电阻温度系数可达到4%/K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K9抛光玻璃基底上沉积氧化钒(VOx)薄膜,研究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时氧分压参量对薄膜的结构、表面质量及透光性能的影响。利用表面轮廓仪、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及分光光度计分别对样品的沉积速率、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和紫外-近红外光透射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VOx薄膜的晶相随氧分压不同发生改变,调整氧分压在可见-近红外光区域可获得弱吸收的光学膜,但氧分压过高只能获得低的薄膜沉积速率,氧分压对薄膜表面粗糙度及晶体生长模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多孔硅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形成Si—O—Si键,引起晶格畸变,导致有序度下降,氧化层用HF去除,有序度可恢复。大束流电子束辐照直接引起晶粒无序化,其有序度不能在HF浸泡中恢复。  相似文献   

9.
低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影响及抗寒剂的调控作用张红薛庆林李广敏简令成(河北农业大学,保定07100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44)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信使作用逐步得到确认。目前,关于低温及低温驯化过程中胞内Ca2+变化的几篇...  相似文献   

10.
基于阳极氧化法的纳米结构加工和纳米器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阳极氧化法实现纳米加工的技术研究和在纳米器件研究中的应用,特别讨论了实验装置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细胞壁中过氧化物酶的分布对杨树木质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二氨基联苯胺(DAB)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木质部细胞分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在细胞壁上的分布,并讨论了POD的分布位置与木质素沉积之间的关系.形成层细胞阶段和伸展生长阶段,POD主要分布在径壁上,尤其是细胞壁角隅处和初生纹孔场附近的细胞壁.在次生壁S1层的沉积开始后,胞间层的POD反应强烈.随后,POD的分布由胞间层的角隅处向S1层快速推进.但整个过程中,POD活性的增加并不是由胞间层依次向次生壁各层推进.与木质化过程的比较结果表明,POD参与了细胞壁的木质化过程,但次生壁中木质素的沉积位置并不与POD活性位置一一对应.这说明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分布的POD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同工酶组份,不能将细胞壁上木质素的沉积位置与POD的分布简单地对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高锰酸钾(KMnO4)染色及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双染色两种方法,利用透射电镜技术(TEM)研究人工林毛白杨(Populus tomerttosa Carr.)木质部细胞分化过程中木质素在细胞壁上的沉积方式,并讨论了细胞壁结构与木质素沉积之间的关系。观察结果表明,木质素最早出现在位于初生壁的细胞角隅处,以分散的条形颗粒状沉积。随着S1和S2层纤维素微纤丝(CMfs)的沉积,木质素开始沿初生壁角隅处,向胞间层其它区域和次生壁各层同时扩展,整个木质化过程并不是由胞间层依次向次生壁各层推进。S3层的CMfs沉积后,木质素在整个次生壁开始迅速沉积。次生壁上的木质素主要以不均匀团块状方式沉积,且各层交界处的木质素沉积较少。胞问层沉积的木质素多且较次生壁沉积的更为致密。木质素的沉积方式可能与细胞壁各层纤维素微纤丝骨架的不同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温度冲击下锑化铟(In Sb)面阵探测器典型碎裂统计结果表明,起源于N电极区域的裂纹在芯片碎裂中占据主导。为研究温度冲击下N电极结构尺寸和材料选取对In Sb红外面阵探测器所积累热应力的影响,借助ANSYS软件,基于"先分割,后等效"的建模思想,建立了128×128 In Sb红外面阵探测器结构分析模型。模拟结果显示,随着N电极厚度的增加,In Sb芯片和N电极上累积的热应力极值和Z方向应变极值都呈现出减小趋势,即N电极越薄,In Sb芯片和N电极上热应力和应变极值越大。在N电极选取金和铟两种不同材料时,In Sb芯片和N电极上累积的热应力极值也发生迥然不同的变化:选金做N电极时,In Sb芯片上累积热应力极值为503 MPa,在选用铟材料时,其值进一步增加到918 MPa;但此时N电极上热应力极值不是增大,而是从242 MPa下降到2.82 MPa,减小了两个数量级。这表明N电极结构尺寸和材料的变化对In Sb芯片和N电极上热应力/应变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如能选取合适N电极结构尺寸和材料,将有助于减小芯片和N电极应力集中现象,从而降低探测器碎裂几率。  相似文献   

14.
该文主要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数学模型、温度及光照变化时4个典型参数Voc、Isc、Vm、Im的计算方法及仿真结果。以无锡尚德3909电池在25°C 1000W和4209电池在30°C、的测试数据为参考数据,分别给出了温度为25°C时800W、200W和光照在1 000W/m2时40和60°C两种情况下基于数学模型的Voc、Isc、Vm、Im的计算结果和基于Matlab的仿真图形,分析了输出特性曲线随温度和光照变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计算及仿真结果和实际测试数据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