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围垅屋和堂横屋是梅州西部嘉应地区的主要民居形式,通过不同时空下的案例对比,论证两者的演变线索,并从祖堂设门的差异,分析嘉应各地堂横屋的特征与围垅屋之间的关联。围垅屋源于堂横屋的客观现象是存在的,围垅屋定型后又影响堂横屋的营建,其中梅县、梅江、兴宁、平远等地区两类建筑有共通的风水意匠,并且其堂屋进数受梅州客家民系发展及宗庙祭礼改制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密 《华中建筑》2005,23(5):138-140
该文简要的阐述了成都东山地区客家人的历史,对成都东山地区现存的唯一的客家围龙屋——廖家祠的历史渊源以及建筑形态作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建筑的选址布局,建筑的防御性,建筑的便用功能和称谓,建筑的合族聚居的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廖家祠与广东地区客家建筑的继承关系,表明了成都东山地区早期的客家建筑是对广东客家建筑的较为完整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围垅屋和堂横屋是梅州西部嘉应地区的主要民居形式,通过不同时空下的案例对比,论证两者的演变线索,并从祖堂设门的差异,分析嘉应各地堂横屋的特征与围垅屋之间的关联。围垅屋源于堂横屋的客观现象是存在的,围垅屋定型后又影响堂横屋的营建,其中梅县、梅江、兴宁、平远等地区两类建筑有共通的风水意匠,并且其堂屋进数受梅州客家民系发展及宗庙祭礼改制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客家围龙屋的延续——"围龙食府"装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龙食府”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雁洋镇国家AAAA级旅游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内。是茶田度假村标志性建筑,围龙食府装饰工程于2003年9月10日竣工验收,10月1日开业,2005年7月获广东省勘察设计协会二等奖。[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刘语晨  陈岚 《建筑与文化》2022,(11):195-197
文章基于空间句法,通过构建三种句法模型对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的空间形态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出整合度、连接值和可视度三个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围龙屋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如下:(1)防御性与渗透性结合的空间形态。(2)道路呈网络结构,外紧内松。(3)平面空间体系规则,功能分明。将其空间形态、构建逻辑等与社会生活习惯、文化风俗联系起来,对围龙屋建筑的文化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解读其空间形态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地域和社会文化,同时为现代的城乡规划及文化空间营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的客家围龙屋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琴 《建筑》2012,(1):76-77,79
客家传统民居包含着中国传统朴素的生态观:“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它以自然为最高原则,强调人与物的同构效应,反映在民居上就是人、居所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中国传统“风水”思想为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择其吉而经营人居环境。如《宅经》中的这样—段话“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节,若得如斯俨雅,乃为上吉。”  相似文献   

7.
李伟荣 《城市建筑》2023,(10):30-33
河源为古龙川县境,其客家民居形制除了堂横屋之外,有早至秦始皇时期就从赣南地区传入的四角楼,以及南宋时期从兴宁、梅州地区沿着东江流域传入的围龙屋。随着迁入人数的不断增多,客家人逐渐从河源北部向南部迁徙,在此过程中,四角楼及围龙屋的形态逐渐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比河源不同地区四角楼和围龙屋的来源、传入时期及传入地的区位和地理条件等因素,论证二者在河源境内由北到南呈现出从对比鲜明到趋于相似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围龙屋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其传统建筑技术已成为重要文化遗产。本文通过走访老艺人获取原始资料,分别从立墙、屋顶和排水四方面对其传统建筑技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复原。  相似文献   

9.
以客家围龙屋为研究对象,包括其布局和特色, 其化胎的哲理意匠、化胎形态的历史演变,其五行石的形态和文化内涵,论述围龙屋体现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并研究了围龙屋适应山区环境营建的生态智慧。 得出如下结论:围龙屋是客家民居中最能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建筑,是能够有机生长的建筑,是最具深层文化内涵、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及哲理智慧的建筑。  相似文献   

10.
以明清时期石马镇围龙屋木雕装饰为研究对象,对其时代装饰性、演变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明清时期的石马镇围龙屋木雕装饰性、时代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清代围屋内的木雕技艺更加精湛、纹样更加多样化,这与客家人迁居历史、社会变化、地域交流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桂东南客家民居的类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南是广西最主要的客家聚居区,相应的客家民居类型可分为基本类型、发展类型、变异类型和相关类型四大类,其中基本类型有堂屋和横屋,发展类型有堂横屋、围龙屋、围楼、围堡和围村,变异类型有传统变异和洋式变异,相关类型有祠堂和碉楼,各种类型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关联,并共同塑造了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围合性、对称性、向心性、秩序性和匀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围屋式民居,明朝成化年间开基的南口镇的侨乡村,在1.5km2的范围内就分布着31座清末民初兴建的百年客家围屋,是围屋聚落最密集的乡村之一。同时这里建筑类型丰富,有民居、祠堂、学塾、庙宇等,民居建筑中又有围龙屋、杠横屋、华侨大屋、别墅洋楼等多种形式。其建筑布局和营造在节约土地、灾害防御、建筑功能和空间营造等方面均体现处独到的科学和艺术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和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3.
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增城市绿道建设的特色和成效显著,本文主要对增城市的绿道规划内容和建设经验进行介绍,以期为其它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贺州江氏客家围屋特色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西贺州地处南岭走廊中段,是广西客家民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贺州客家围屋是客家人聚居的场所, 围屋聚落展现了客家在适应环境,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从选址、规划、营造技术、装修、审美等各个物质环境空间方面的素养;同时,亦容纳包含了贺州客家人的哲学世界观,贺州围屋聚落可以说是贺州客家的精神庇所。了解和揭示贺州客家围屋聚落的外在形制和内在成因能对广西客家建筑文化形成有效补充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闽西客家民居基本形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量闽西客家民居实例分析入手,以其文化为依托,研究闽西客家民居以“中庭型”四合两堂为原型,逐渐演化成“九厅十八井”堂屋式建筑的过程,并分析空间构图中心及其在构造上的独特做法,揭示其独特的建筑地域文化特征:客家建筑与客家文化的一脉相承,及与自然环境、风水观念的协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地方文化载体和旅游资源。绿道的通过能为当地村落带来游客,增加村民收益,同时能够引起人们对传统村落的关注和保护,为绿道的发展创造地域特色。该文以增城绿道为例,把绿道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将两者的发展连接在一起,并围绕如何让绿道有效地整合传统村落最终达到可持续、共赢的目标来展开。首先对增城绿道周边的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梳理,针对现状总结绿道中传统村落的景观整合思路与方法,并进一步阐述绿道沿线村落景观元素的整合设计过程。希望能对广东绿道热潮衰退的现象带来一定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传统村落孤岛化、破碎化问题提出客观而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实地考察长汀古城客家民居入手,运用建构的视角对其材料、结构与构造方式等要素进行分析,并揭示形式是地点、类型与建构间持续交互作用而得到的结果;呼吁建造的逻辑才是地域建筑再创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闽粤移民在17世纪渡海后,在台湾兴建了许多民居。随着社会与都市的发展,许多传统民居陆续面临是否保存的困境。文章回顾了从1982年台湾实施文化资产保存法后,传统民居的保存状况,同时论述其再利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增城市现状增城大桥无法满足现有交通需求,拟在既有桥位处新建一座城市景观桥,文中从增城的自然状况、交通现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化等方面阐述了该桥方案桥型的构思,同时对该桥的4个方案进行了介绍和比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