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朝鲜时期,明清时中国与朝鲜间的使臣往来承载了太多感人的两国交流的史话,因促进了两国间文化交流而被传为佳话。两国首府都城内的使馆,作为两国使臣在出使国的主要活动区域,不但体现了使臣国家的政治地位也是其文化的主要承载体之一。该文将以明清使臣的出使情况及当时朝鲜《朝鲜王朝实录》、《迎接都监都厅仪轨》等为依据,揭示明清使臣在朝鲜的使馆的使用情况、建筑构成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朝鲜与明清两朝间的使臣往来,由于其承载了太多感人的两国交流的史话,促进了两国间文化交流而被传为佳话。两国首府都城内的使馆,作为两国使臣在出使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但代表了使臣国家的政治地位,也是其文化的主要承载体之一,留下了诸多使臣交流及两国文化交流的痕迹。两国驿路和驿站的构成,明朝政府是有明确规定的,北京城以会同南馆和北馆作为朝鲜使臣的主要馆舍。但在清初战乱恢复期,使馆条件较差,后期由于使团人数的膨胀导致两个使团在北京撞车的现象,所以北京使馆的使用经过了很多变故。该文即对清朝时朝鲜使臣的北京城内使馆的具体发展变化及使馆建筑构成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朝两国有很长的交往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一条较为固定、具有很深文化根基的根植于官方及民间的使行线路,明清时期的轨迹清晰、痕迹丰富、记录详实。通过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明清中朝使行路线进行探究,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特点及相关历史事件,对辽东段使行路线进行定位、分析,辅助应用GIS分析软件,对线路进行还原;并通过整理史料和使臣"出使记录",对沿途两国政治文化互惠交流的重要场所朝鲜驿馆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关帝崇拜是中国清朝社会的重要精神信仰,也受到当时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臣的关注。他们对当时清朝关帝流行情况的感叹,是"关帝太为流行,关帝庙必贡佛,佛寺也必贡关帝。现在关帝也几乎被视为佛。崇奉关帝庙前几代就已经进行,但到了清代却格外盛行。"[1]因关羽尊师、重教,为仁义、武品兼有之人,所以对关帝的崇尚活动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不可小视的趋势。这些燕行使的记录成为当时对关帝崇尚活动的直接写照,也是我们现在了解当时关帝庙建筑的重要参考。本文在研究中主要参考的史料,是对关帝庙记载较为详细和丰富的使臣徐庆淳的《梦经堂日史》。  相似文献   

5.
皇家藏书建筑自古有之,从先秦时期的太庙窖藏到汉代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的建造,不仅反映了藏书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说明藏书建筑已逐渐成为古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型。通过对秦汉时期的皇家藏书建筑在当时都城空间位置上的分析研究,了解当时对这一特殊类型的建筑在选址和使用上所采用的特殊措施,同时对研究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重庆陪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重大的建筑规则,涵盖了建筑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防空建筑规则作为特殊时期的规则,具有重要意义。对其研究和解读有助于还原当时的建筑发展状况,是建筑史研究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方瑜 《安徽建筑》2012,19(2):16-17,21
根据合肥市的政治通史划分,将合肥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典型时期,梳理了各个时期合肥现代建筑的特征与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合肥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建筑理论何须再定位建筑理论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在建筑活动中的地位、组成要素及其运动规律,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里的所谓“定位”,是一个阶段性认识:一是认识建筑理论在建筑活动中地位的变化;二是认识各个要素本身及其相互运动规律在新条件下的变化。建筑师在不断的理论定位中,把自己的创作活动,调整在一个时期合理的路线上。1949年以来30年间,至少有两次建筑理论高潮,在建筑理论的基本定位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一次在建国不久的50年代之初,“一边倒”全面引进苏联建筑理论过程中的理论初潮;另一次是从19…  相似文献   

9.
当代建筑理论的再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德侬 《建筑学报》2001,(10):22-24
一、建筑理论何须再定位 建筑理论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在建筑活动中的地位、组成要素及其运动规律,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里的所谓“定位”,是一个阶段性认识:一是认识建筑理论在建筑活动中地位的变化;二是认识各个要素本身及其相互运动规律在新条件下的变化.建筑师在不断的理论定位中,把自己的创作活动,调整在一个时期合理的路线上.  相似文献   

10.
民居建筑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人们的生存水平和生活理念,是一个民族的技艺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明清两代是中国建筑文化趋于定型的时期,北京则成为皇亲贵族聚居中心,各亲王的府邸极尽奢华之能,促成了四合院民居的定型与发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风水观念在大到城市、乡村、小到家宅的布局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在同属于汉文化圈的韩国,在尊儒教为国教的朝鲜时期,众士林将宋代《家礼》推崇到极致,并将其融入到第宅的布局规划中,形成了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士大夫居住形式。本文通过浅析两国贵族府邸的建筑特色,挖掘在汉文化大文化背景下,中韩传统贵族府邸的建筑特色和对封建礼制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1.
须弥座传入中国后由佛像座用途推广至台基轮廓及小品装饰,历代记载主要关注于须弥座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在清帝陵中台基、下碱、基座等不同位置设有须弥座,并装饰以不同样式,多样的应用为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清帝陵须弥座的分布、组成及构件为研究对象,参考文献记载,总结其配合组群关系形成而显现的多样性,营造时内部比例、建造方式展现的适应性,关注须弥座上 纹样的变化,探寻其在时间上的流变关系,以及从宏观到微观形成对于清帝陵须弥座营造实践的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2.
崇陵工程是清代皇家工程的绝响,经历 6 年建设 1915 年竣工。作为帝陵,是级别最高的工程。时值社会动荡加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巨大。仰赖工程中恰当及时地使用了清末传入中国的新技术,工程的质效得以保障。从中可管窥清末技术引进对传统施工与管理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江华  刘希 《室内设计》2013,28(6):104-107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第一次全面开放、逐渐融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与当今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特别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工官体系和工部等管理机构是在皇权体制下的产物,清末民初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变迁则是逐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因此,关于清末民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变迁的研究,对研究当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明代科举规制的成熟,使得专门服务于科举的贡院的形制也逐渐统一。据记载到清末全国一共有十七座省级贡院,这些贡院有的是在明代基址上进行修建或重建,有的是重新选址进行营建的。文章在介绍明清贡院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各种古籍文献史料,探寻这些贡院的选址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刘恋  肖遥 《中国园林》2022,38(12):139-144
奉宸苑、圆明园、清漪园等清代皇家园林管理机构通过对其附属土地征收地赋或种植作物来创造收益,并对皇家园林周边景观产生影响。以清代内务府则例所记载的土地管理记录、收支经费流动为依据,提取从属于皇家园林的用地地块信息,从空间分布、管理机构、收支情况总结皇家园林土地的管理经营特征。认为清代皇家园林土地通过精细化的用地管理及收支制度,一方面支撑皇家园林景观的存续,另一方面影响了区域景观特征的形成。进一步证实了清代北京西北郊以湖泊水系连通皇家园林斑块、水稻农田为基底的景观格局,及其与土地经营管理之间相互制衡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清代小汤山汤泉行宫是康熙建立的4座温泉主题行宫之一,也是其中距离京城最近,并为皇帝驻跸最多的一座汤泉行宫。它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建设,在乾隆末年形成盛势全貌。晚清时期的日常修葺和防卫管理逐渐弱化,虽经八国联军烧毁,至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受到重视和青睐。汤泉行宫的园林营建既有独特天然温泉要素,也有皇家园林特有的宫苑和山水布局特色。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来梳理其发展沿革,结合现场勘查调研和史料搜集整理、诗词解析来推断小汤山汤泉行宫盛期的园林风貌,分析其相地、立意及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造园艺术成就,同时希望能够重新认知这座曾显赫一时的清代皇家温泉行宫。  相似文献   

17.
洪泉  董璁 《中国园林》2012,28(8):93-98
平湖秋月曾为南宋西湖十景之首,有着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唐代望湖亭时期的单体建筑到清末以御书楼为主体的建筑群落,景址屡经变迁,规模陆续增加,意境不断充实。利用方志、版画、山水画、照片等历史文献,对平湖秋月及其前身望湖亭的变迁过程进行考察,追寻历史原貌,探究变化因果。认为"建筑—平台—湖面"的布局关系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并保持至今。康熙年间景址的确定和园林建设对平湖秋月意义重大,使之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西湖行宫初创于康熙,兴盛于乾隆,是清帝南巡线路上一座重要的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行宫。西湖行宫后苑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高超水平,是清代皇家行宫园林的重要例证。以西湖行宫园林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变迁脉络,论证西湖行宫的初创时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利用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对行宫园林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的圣因寺山园开发奠定了乾隆时期"西湖行宫八景"的基础,总结西湖行宫的园林特色表现在因山构园、院落结构与八景题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贾珺 《室内设计》2013,28(6):78-86
圆明园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其中的中式景区和西洋楼景区均曾经设置多处西式水法(喷泉),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本文通过文献考证,对相关景致的营建历史、基本构成进行论述,分析其景观特色,并对其与欧洲园林喷泉的渊源关系做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