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针对柴油机采用混合燃料法掺烧甲醇时遇到的困难,借助流体力学理论研制开发出一种小型流体混合器。将其合理布置于柴油机的燃料系统中,能使柴油和甲醇形成均匀细化的混合燃料。经输油泵的机械作用后,制得均匀的乳化燃料。对混合器的工作原理、输油泵的机械乳化作用、回油和掺烧比的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柴油机采用混合燃料法掺烧甲醇时遇到的困难,借助流体力学理论研制开发出一种小型流体混合器。将其合理布置于柴油机的燃料系统中,能使架油和甲醇形成均匀细化的混合燃料。经输油泵的机械作用后,制得均匀的乳化燃料。对混合器的工作原理、输油泵的机械乳化作用、回油和掺烧比的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发动机燃用甲醇掺烧比不大于20%的乳化燃料时,运转平稳、功率和排气温度正常。在高负荷下,发动机热效率有一定的提高。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必要的分析。这项研究为柴油机燃用甲醇燃料探索了一种新的掺烧方式。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主要根据国内外对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开发、试用、以及作者的试验、研究,概括地从理论方面论述了混合燃料的主要特性,并给出CA—15发动机使用M15时,甲醛排放的全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一台整车排放试验可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多点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上,采用甲醇汽油混合燃烧的方式进行台架试验,使用DMS 500快速颗粒物光谱仪研究了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对发动机颗粒物粒径分布特性的影响。试验中掺入汽油的甲醇体积分数分别为0%、15%、45%,分别简称为汽油、M15和M45,基础油为京Ⅴ汽油。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基础油,掺入M15后,颗粒物排放的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都呈降低趋势;而M45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排放要高于基础油。针对转速和负荷对M15燃料颗粒物粒径分布的试验结果表明:转速一定时,随着负荷的增加,核态颗粒物数量浓度增加明显,积聚态颗粒物数量浓度有所减少,质量浓度主要在积聚态有所体现,且随负荷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负荷一定时,颗粒物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呈现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热值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李顶根  叶阳 《柴油机》2012,34(5):17-21
在一台YC6105型六缸直列直喷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柴油机具有相对较好的动力输出特性;与使用纯柴油燃料相比,NOx排放大幅下降,碳烟排放明显减少,并对CO排放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HC排放影响不大,但在高速高负荷时会促进HC生成。  相似文献   

8.
在一台多点电喷汽油机上,系统开展了燃用高比例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甲醇的体积比为85%)M85时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电喷汽油机燃用M85时,动力性明显改善,经济性明显提高,有效热效率明显提高;CO和NOx的排放有明显改善,但HC排放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9.
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非常规排放成分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对使用气相色谱仪检测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排气中醇醛类排放方法进行了研究,优化选择了采样方法、载气流速、柱温等参数,证明安装PEG色谱柱的GC2010完全可以对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排气中的醇、醛进行精确的检测分析。发动机尾气测试结果表明,汽油机燃用M10混合燃料时,排气中的甲醛中低负荷高达0.2mg/L。此外,发动机燃用市售汽油和M10两种燃料时,排气中的甲醇、乙醇和乙醛量相差在10%左右,经三效催化转化器后,可以被控制到接近零排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电喷汽油机的排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在多点电喷汽油机改用不同比例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与纯烧汽油时的对比试验来研究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的排放特性。研究表明:使用低比例混合燃料M20时,其CO排放降低明显,HC排放在中、低负荷时相当,在大负荷时降低,NOx排放基本保持不变;使用高比例混合燃料M85时,在全部负荷的工况下,NOx排放均有显著降低。排气经三效催化转换器后,醇、醛排放都可以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数学模型,将Chemkin中甲醇燃烧动力学反应机理导入Fluent软件中,对各种比例下的甲醇柴油微乳液进行了燃烧模拟计算,并用S195柴油机在台架上对计算值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方法可靠。在不改动柴油机结构的情况下,甲醇含量影响燃烧效果,低甲醇含量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高甲醇含量降低燃烧效率,甲醇含量为10%时最佳。  相似文献   

12.
甲醇是含氧燃料之一,它同传统的汽油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设计制造甲醇发动机和甲醇汽车都应考虑甲醇的特性,同时甲醇汽车所使用的燃料必须符合燃料甲醇质量标准,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3.
《内燃机》1989,(2)
通用汽车公司开发了可使用甲醇燃料的汽车,它能用甲醇代替供应不足和价格上涨的石油,并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新汽车有以下特点:用不锈钢燃油箱防止甲醇燃料的腐蚀;用火焰制止器防止当使用百分之百甲醇燃料时油箱中甲醇蒸汽燃烧;用不锈钢多点式燃料喷射系统增大甲醇燃料的流量,用氧化涂层的经过处理的燃料喷射器导轨把燃料从燃料软管输送至喷射器;用高排出  相似文献   

14.
甲醇洁净燃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国内外研究表明,可通过以下途径从煤或天然气生产车用与民用洁净燃料.  相似文献   

15.
在缸内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纯甲醇和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分析了点火定时、喷油定时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发动机典型常用运行工况下,燃用纯甲醇燃料(M100)时,缸内直喷汽油机几乎不产生微粒排放;燃用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时(M20或M25),排气微粒数浓度主要集中在核态微粒区域,微粒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积聚态微粒区域,其中M25燃料的微粒排放性要优于M20燃料;随着点火定时的提前,排气微粒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均有所升高;随着喷油定时的提前,排气微粒数浓度降低,微粒质量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6.
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台多点电喷汽油机上,开展了燃用不同掺混比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时发动机的经济性、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电喷汽油机燃用低掺混比甲醇-汽油(小于30%)时,随着甲醇掺混比的增加,经济性有所改善,有效热效率明显提高;CO的排放有明显改善,中低负荷时HC排放有所改善,高负荷时HC排放增加,NOx排放相当,而怠速工况时,排放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转速下混合气浓度和甲醇–汽油燃料掺混比对中介尺度内燃机燃烧特性的影响,以拓阳FS-S100AC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微型单缸机为研究对象搭建燃烧试验台架,通过失火率、平均峰值缸压、峰值缸压循环变动和燃烧持续期等参数来反映燃烧质量,其中纯汽油记为G100,纯甲醇记为M100。结果表明:高转速下中介尺度内燃机失火率为0;转速较低时存在失火现象,并且λ与掺混比均对失火率有影响。平均峰值缸压随混合气浓度的增加而下降,λ为1.2时其值最大。当λ相同时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且M100高于G100;当燃料掺混比和λ相同时,平均峰值缸压随转速的增大而上升。当λ和转速相同时,峰值缸压循环变动随甲醇掺混比的减少而下降,且混合气浓度越高峰值缸压循环变动越大。当掺混比和过量空气系数相同时,峰值缸压循环变动随转速的上升而减小。当λ相同时,中介尺度内燃机在各转速下燃烧持续期随甲醇掺混比的减少而上升,燃烧G100燃烧持续期最长。5种燃料的燃烧持续期均随均质混合气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当λ为0.8时最短。当燃料和均质混合气浓度相同时,燃烧持续期随转速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相离:冷起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定容燃烧弹系统,通过纹影法、OH*化学荧光法与背景光消光法及自然辐射光法两套同步光学诊断技术,针对3种不同甲醇添加比例的甲醇/正辛醇/加氢催化生物柴油(HCB)混合燃油,对比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喷射压力下喷雾燃烧特性.结果表明:3种燃油由于反应活性和含氧量的不同,在相同工况下着火延迟期和火焰浮起长度随甲醇比例的增大而增加,使得着火后的喷雾贯穿速度降低.通过对着火延迟期和火焰浮起长度经验公式的拟合,发现混合燃油的着火延迟期、火焰浮起长度与化学当量比的燃油混合分数呈正相关,而火焰浮起长度与燃油的十六烷值呈负相关.所有燃油的火焰浮起长度均小于液相长度,整个燃烧过程中均处于火包油状态,这使得燃烧促进了液相燃油的蒸发,导致着火后液相长度更短.纯生物柴油由于较短的火焰浮起长度和较高的反应活性,其燃烧导致的液相蒸发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陈培红  王忠  杨丹  夏骅  李瑞娜 《可再生能源》2019,(12):1757-1763
文章在186FA柴油机上,开展了柴油机燃用甲醇/生物柴油不同掺混比混合燃料的燃烧过程试验,测量了柴油机示功图,分析了燃烧过程特征参数对循环变动的影响,讨论了滞燃期循环变动系数(COVT)、燃烧持续期循环变动系数(COVD)及放热规律型心循环变动系数(COVCA50)随甲醇掺混比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评价单缸柴油机循环变动系数的临界值。研究结果表明:当柴油机供油量一定时,COVT,COVD和COVCA50均随着甲醇掺混比的增加而增加;当甲醇掺混比为30%时,COVT,COVD和COVCA50分别为2.76%,6.77%和14.4%,与甲醇掺混比为20%时相比,循环变动系数均有明显增加,最大增幅为48%。考虑到柴油机较低燃烧循环变动系数与工作稳定性的要求,对于应用甲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柴油机,甲醇的掺混比不宜高于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