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介绍了徽州古建民居彩画艺术的作用和古建彩画的式样、技法,总结了精雕细镂,天人合一的徽州古建民居的传统建筑思想,对徽州现代民居建筑的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一、概述江南地区建筑彩画为我国南方建筑彩画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代表之一,其不仅是江南传统建筑工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亦是我国传统建筑工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传统意义上的江南地区建筑彩画包括苏南(江苏长江以南)、浙北以及古徽州地区(皖南、江西北部)[1]。相对于北方的明清建筑彩画,尤其是官式彩画,江南地区建筑彩画一直体现了江南地区特有的地域特点,伴随着明清以来江南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可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建彩画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及艳丽的地方色彩,在四、五千年前,南方的古建彩画在汉代就有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晚清时期,徽派建筑民居砖雕部分改用门楣、窗楣等取而代之,形成了徽派彩绘壁画的独特风味。徽派民居彩画主要式样有门楣画、窗楣画、屋角墙头花和轮廓墨线等。用笔与色彩技法、色彩选料、图案纹样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4.
陈捷  张昕 《古建园林技术》2007,(3):10-11,16
在山西省中部,以晋商大院为代表的传统民居中装饰着一种名为汉纹锦的彩画。作为山西地方彩画的一朵奇葩,汉纹锦彩画的发展与晋商的兴起直接相关。山西商人从明初到清末活跃了五个多世纪,并一度执  相似文献   

5.
苏南水乡民居研讨会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委托江苏省建筑师学会,苏州市建委和东南大学建筑系主办的《苏南水乡民居研讨会议》于四月二十三日在东南大学开幕,历时共九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  相似文献   

6.
民居彩绘是凉山彝族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色.论文在调研和采风的基础上,总结了彝族民居彩绘的表现类型以及彩画与建筑的关系,对彝族民居彩绘的图案纹样特征及色彩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以便概括其不同于其他民居彩绘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郑红 《南方建筑》2014,(1):62-70
民间建筑彩画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广东潮州民居传统木构彩画,艳丽的色彩、满铺的构图看似繁俗,仔细归类分析其用色、图案、题字、题词、题材、位置及方位,便可发现这些彩画与它所处建筑之空间和用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可揭示潮州民系的历史发展根源、地区生产技术、传统宗族信念、社群经济文化和营造工艺传承,是表现潮州人生活愿景和礼制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界对于中国建筑地域彩画暂时未有规范的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田园调查,在古潮州府城、海阳、澄海、揭阳、普宁、饶平、潮阳和惠来等偏远乡镇地进行了普查,记录许多未入文物登记的民宅的室内梁架彩画,将幸存的清代民宅彩画残迹对比潮州民系的发展,疏理其彩画历史演化沿革。案例以潮州民宅的基本建筑形态:下山虎、四点金、三座落、驷马拖车和寨城五类建筑的彩画进行分析比较,希望可以补充我国民间木构彩画的学术空白、保存地域文化传统、加强海内外潮系人民的身份认同,借助保护民居珍贵遗产探讨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建新  殷杰 《四川建材》2022,(4):238-241
扬州地处苏南苏北交界之处,建筑形式兼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其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构造形式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扬州地区传统民居穿梁式排架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梁柱檩等主要传统民居构件及其榫卯节点的角度揭示扬州传统民居排架的做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就我国传统建筑彩画的研究发展现状,结合数据与图表的相关统计方法,阐述了彩画研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彩画研究的相关具体内容,指出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传统建筑彩画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重视,为国内彩画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就我国传统建筑彩画的研究发展现状,结合数据与图表的相关统计方法,阐述了彩画研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彩画研究的相关具体内容,指出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传统建筑彩画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重视,为国内彩画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梁雪 《建筑师》2008,(1):93-96
在明清两代,传统民居的建造一直受到封建住宅制度的影响和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府建筑——作为民居建筑中的较高等级能够保留下来的十分有限,对其研究有着特殊的典型意义。本文以天津市文保单位——李纯祠堂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北京庄王府在天津的重建和现状,阐述了作者对民居整体性搬迁与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朱穗敏 《建筑与文化》2016,(11):142-144
文章在缙云宗祠建筑木构彩绘调研基础上,以虚竹、文翰、以清等宗祠为例,剖析了缙云宗祠建筑构件彩绘在布局、构图、设色、图案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发现,目前所见缙云宗祠彩绘多为清晚期到民国晚期绘制,部分天花彩绘时代可能为清中晚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建筑有两股源头,两根脉络。一个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另一个在长江流域以及广大南方水网地带。第一次的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秦汉建筑,经过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建筑的大融合,中国建筑的木构体系已经成型了。第二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唐宋建筑,唐朝为建筑的高潮期,宋代是唐以后的一个“整理”阶段。宋的建筑转向细巧,也有条件出现了我国最有影响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成为这个高潮的尾声。第三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明清建筑。这一次交流融合的规模较小,主要表现在各民族之间、南北之间。明清建筑已经表现了成熟期过去以后的那种深思熟虑,更加条理化、制度化,中期那种雄浑伟大的气魄。  相似文献   

14.
王辉 《华中建筑》2003,21(3):104-107
通过对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的构架,结构和构件式样的分析,概述了江南地域建筑技术对《营造法式》以及北宋北方建筑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石岩 《山西建筑》2011,37(36):175-176
以拙政园等著名园林为例,对其造园艺术从山水构架、光影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出以小见大、以水为魂、山石植物协调配置等特点,以期指导相关设计人员深入了解清代江南私家园林。  相似文献   

16.
湘西祠堂戏楼古老的木构架形式,既规矩,又灵活,不拘泥于形制。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既独立,又相互依托,给建筑的外形处理带来很大的可塑性,人们可以灵活地处理可变的外形和固定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这种灵活性,既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内部空间的占用,又可以因地制宜地美化建筑外观,使建筑自然、美观。湘西洞口宗祠建筑群为明清时期南方传统建筑,共 11 组祠堂,每个祠堂都有戏楼,每个戏楼各具特色。本文归纳总结了戏楼主体木结构的组合形式、屋面形式与木结构位置的关系、翼角发戗的特点、底部承重结构的布置的作用、檐口挑出和装修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明代建筑不但大木、斗栱的做工考究,琉璃构件也大都做出榫卯,使构件之间衔接牢固,与大木构造的风格相一致,这充分表明到明代时,琉璃工艺已具有相当高超的技术水平。本文通过几座明代建筑考察中发现的琉璃瓦、小兽残件的特点作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宜生 《山西建筑》2009,35(8):35-35
阐述了大鹏所城肇设的历史背景及城堡选址,分析了城堡的结构与布局,探讨了所城的建筑特色,介绍了所城振威将军赖恩爵及晚清九龙海战,以期通过对该所城的剖析,揭示明代南部沿海卫所的价值特点。  相似文献   

19.
智化寺位于北京朝阳门内禄米仓,明正统九年(1444)宦官王振创建。其建筑座北向南,前后六重,东西三路、全盛时期占地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拥有各种房屋两百余间。智化寺前半部中轴线上的殿堂是按其宗教意义设计的。主要殿堂红墙之上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万佛阁内彩画图案为旋子彩画,盒子绘旋花。在建筑结构上,智化寺既有宋元的做法,也有清代的形制,同时还具有明朝的特征,并未限于单一规制。  相似文献   

20.
兔园山谈往     
北京西安门内大街惜薪司胡同往南,有一条不宽的胡同,名叫兔园山。因为曾有过一座人工小山而得名。它是元代的建筑物。相传明代时兔园山是明代嘉靖皇帝重阳节登高之地,可惜的是,到了清初,已逐渐荒废。兔园山被完全夷为平地,约在雍、乾年间或更晚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