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5)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扬"与"弃"当建立在当代中国道德需求之上,当"扬"传统的"修身"之法,需辩证地"扬"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仁"、义利观、"法"的观念及"信"与"忠"等;当"弃"违背人本性的部分,违背平等自由观念的部分,与唯物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的部分及各种极端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Z1)
<正>书声琅琅,捧书入境,沉迷于书的世界,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育人场景。我们是伏牛山深处的一群老师,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阅读推广人,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我们通过每一天的努力,让孩子们每一天都享受阅读的快乐。当我们接触"南京亲近母语研究院"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走近"亲近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时候,当上级教育部门把我们学校确定为"亲近儿童阅读课程化实验学校"的时候,我们终于在迷茫中找到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
讲究育人方法,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培计划"的送教下乡研修活动丰富和完善了班主任育人方法。班主任育人须注重四个方面:精心设计主题班会,让活动育人"润物无声";精细建设班级文化,让细节育人"潜移默化";努力架设家校桥梁,让智慧育人"无处不在";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爱心育人"如沐春风"。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8)
帮助3-6岁学前儿童自觉在规则和界限内行事的关键是:提出的规则和边界是出于儿童的需要,而不是成人的需要;在爱和自由中给予规则和界限;让规则和界限的实践与儿童的感受相联结;用"自然设限"替代"权威设限",保护、发展、修复、激活儿童内在先天具有的秩序感和边界感。沙盘游戏通过为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来修复和激活儿童内的秩序感和边界感,帮助儿童自发地为心灵设限,而不是依靠权威的方式。儿童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会逐渐把外在的沙盘构成的边界内化为自己心理空间上的边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2)
如何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画?答案很简单:多给学生一些"看"的自由,多给学生一些"想"的自由,多给学生一些"画"的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由地看、自由地想、自由地画,愉快地沉浸在画"生活"的乐趣中,把画画当成乐趣、当成生活,不断地画自己心中的画、心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2)
"互联网+教育"满足了层次教育的需求,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带来了福音。通过推进"互联网+教育"确保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降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比例;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和知识,解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业无人辅导的问题;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家长文化素养,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有正确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平等、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2)
<正>平时教学中习作教学老师费时多,收效少;学生当负担,怕写作文。习作教学失却了原本的鲜活生机,究其原因,其中一条便是对儿童文化的漠视。我们常常剥夺了儿童文化自我建构的权利,常常把我们成人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强迫儿童认同、接受。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应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写作教学始终,在课堂中引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习作内容贴切儿童的生活世界,让游戏激活儿童的写作欲望,,让习作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4):31-37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即引导主体获得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建立主体的文化自信,实现人的文化本质。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本质上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其基本方式是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批判、文化觉醒与自信。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引导文化回应性学习;聚焦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课堂文化实践,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5)
红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其不仅能够促进"四有"新人的培养,同时也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进行研究,并简单分析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以期能够通过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为高校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6)
现代中国育人目的论经历了特有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现代中国育人目的论肇始于民国时期有关教育之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的大讨论。它立足于教育步入现代的困境,要求回归人性,张扬人性,把人当人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的现代化"成为教育的现实目的。它主要围绕现代人的内涵与标准,以及如何实现展开。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历史、现实还是逻辑上看,"总体人"的培育成为育人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注重对话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总体人"。现代中国育人目的论应当在教育实践中综合体现人性的共性和个性,创造更新的育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