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7)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现象也日益显现,由此给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教学工作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探究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提高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莉 《建造师》2010,(3):96-97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这直接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本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
中职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教师,其工作量和岗位责任更大,在长期的工作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进而对工作热情和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师主要对强化主动管理意识、消除职业倦怠,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有效解决班主任职业倦怠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3)
众所周知,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存在,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对于学生的身心及学习也带来了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农村教育环境也不例外。因此,本文旨在如何降低或者延缓教师的职业倦怠从教师自身这一维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
采用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投入和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调查245名中小学教师,探讨工作投入与职业倦怠间的关系,以及主观幸福感在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工作投入与职业倦怠是两种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心理状态,在不同工作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高、低职业倦怠组教师的工作投入、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差异;工作投入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主观幸福感起作用,并且主观幸福感中的知识充裕、心理健康、自我接受和心态平衡在其中起调节作用。建议:提高教师自我接受水平增强职业发展的源动力,营造能提升教师工作投入和主观幸福感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6.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功能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运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
师资力量的提升、教师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市场对人才的选择要求也有所提升。因此,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应该着力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输出的水平。文章以高职院校人才建设为主要目标,凸显了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只要性,并且从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及有效发挥两方面来进行了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有效构建奠定夯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6)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不能有效地缓释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心理反应。当前,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因学生基础差、管理难度大、职业危机、工作压力大等主客观原因,产生了职业倦怠症。而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兴趣。他们的这种消极心境和态度,不仅损害着自身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也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品质和发展。鉴于此,本文从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谈起,结合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以期避免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态,使其形成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0)
本文以高职院校486名辅导员为被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辅导员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是太严重,但是职业倦怠情况已经普遍存在;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成人常模,大多处于心理健康的边缘;辅导员职业倦怠与SCL-90各因子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9)
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向上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在教学方面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应该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在各个学科分系对高职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上进行全方面的培养,高职院校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入手进行改革,本文针对这些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