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中文化传播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凝结,对文化意象词汇的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以《三国演义》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为例,从杂合的视角分析传统翻译策略的不足之处,进一步阐明杂合的翻译策略能对文化意象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并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梭罗的《瓦尔登湖》因其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而著名,书中众多的文化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内涵。徐迟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源语文化意象的异质色彩,还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接受,适时择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恰当地传递到目的语文本中,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4.
陈珊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20-122
公示语的翻译关乎国家、城市的形象,关乎国际交流。通过对兰州市公示语常见错误的分析,提出了公示语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以期对公示语的规范翻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白阳明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3):107-109
翻译影视作品时面对不同文化带来的碰撞,误解和扭曲等问题,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电影《金陵十三钗》从片名、歌曲到字幕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更深层意义上实现了"忠实",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了电影的内在信息。 相似文献
6.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2,(2)
语法化理论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上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狭义语法化与语义虚化以古汉语中副词与助动词的翻译最为显著,突出体现于转化式虚化、省略式虚化、关联式虚化。因此,狭义语法化理论对翻译过程具有解释力。在此基础上,从语法化的理论机制入手,结合《聊斋志异》的翻译,并提供一定的分析理据,进一步探讨认知方式对翻译语言形式差异的影响,有望为语法化理论及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商标是商品的形象代表,不仅可以体现商品的价值,同时还能折射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译者在进行商标翻译时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他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既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使异域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又要迎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以达到产品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亚美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10):18-2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任何语言形式都有触发大规模的认知构建活动的潜能,认知过程中伴随着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相互作用,二者密不可分。而视觉化是一种语言表达(概念思维)中的关键成分触发相关场景(形象思维)的认知过程。了解和认识这一认知过程将有利于实现创造性翻译,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而诗歌的形象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强,翻译诗歌时掌握视觉化的技巧必不可少。本文以诗歌翻译来浅析视觉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戴光荣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2):44-47
术语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与机构的认同。本文尝试运用语料库来进行术语翻译研究,以"选修课"这一常见术语的英译作为个案研究。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个案进行了详细探讨,为术语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曾媛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5(1):73-77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他取得了炫目的文学和翻译成就,他在中国文坛上以思想的独异性和革新性见称,他的翻译思想具有同样的特质。从翻译手法、翻译意图、翻译态度,翻译词句等方面来诠释鲁迅翻译的革命性创新。 相似文献
12.
姚桃娟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1,13(1):107-109
作认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接受主体,强调师生对作品本身的解读和想象,以作品为中介走进作家,从而不断发现新意境和新角度,使作品讲授久讲久新。 相似文献
13.
以韦努蒂译者隐身的概念来考察鲁迅翻译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强烈主体意识,指出在鲁迅前后期的翻译实践中都存在众多的操控行为,译者的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前期的透明译作里,更为明显地反映在后期直译观指导下的翻译活动中,译作的字里行间都彰显出译者的身影.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中,启蒙是其重要的主题。在此总的主题下,不同篇目具体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鲁迅先生对启蒙的态度影响了对主题的处理。从希望到绝望,是鲁迅态度的沉痛变化,由此折射出他对社会对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常提及的"距离"有两种,译者对翻译对象的审美距离以及原作和译作间的客观距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移情活动并适当使用补偿手段来调整审美距离以缩短原作与译作间距离。对原作与译作间审美距离和客观距离的正确把握及调整有助于对原作的翻译和对译作的赏析。 相似文献
16.
郭雨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4-97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汉英翻译时不仅需要过硬的语言功底,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本文针对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并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借助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分别从五个方面通过丰富的译句例证说明了文学作品中汉英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榕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1):107-109
通过分析话语信息的结构模式、文学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失落和歪曲等,从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角度阐述了文学翻译的艰辛,说明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不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8.
殷志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陆在易是位多产的作曲家,尤以合唱作品为盛.他的合唱序曲<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合唱音画<行路难>、音乐抒情诗<蓝天·太阳与追求>和<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等四部大型合唱作品在我国合唱领域更被视为精品.其创作运用了交响化的思维和手法,使交响乐队与合唱音乐相结合,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精湛的技法,形成了鲜明的交响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赵宇红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5):96-98
文学翻译一直是读者接触外国文学的主要媒介.读者反应理论在翻译文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深化了翻译文学中读者和译者的互动,也推动了翻译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莫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95-97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缺省与文化空缺、跨文化语用失误与文化负迁移均会导致翻译中的文化障碍。翻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译者应能在翻译中成功跨越文化障碍,实现高质量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