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4)
<正> 司马迁是我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写道:“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在1926年讲授《汉文学史纲要》时,又称道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9)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着天人工参的历史时势下人的本质悲剧,用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成功地展示了《史记》特有的悲剧美,使它成为一部真正的中国人的悲剧力作。因此,《史记》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它彰显了人的悲剧精神,表现了彻悟人生、历史和无法超越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宣告了历史的困惑和文化的悲哀。所以,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魅力永恒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建筑工程》2014,(2):144-145
《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不仅饱读各种文献史料,而且游览过华夏各地。故《史记》的写作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文献,还有很多是太史公在各地考察时所采纳到的传说和当地民众的口述内容。本文对《史记》的口述史部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144-145
《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不仅饱读各种文献史料,而且游览过华夏各地。故《史记》的写作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文献,还有很多是太史公在各地考察时所采纳到的传说和当地民众的口述内容。本文对《史记》的口述史部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的巨著,被列为前"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品在文学、史学、军事、经济方面均识见超群。本文将结合《史记》相关篇章及其个人资料,从家族传承、个人成长与人生经历的角度去探析司马迁深刻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6):264-267
《齐太公世家》是《史记》的重要篇目。该篇司马迁以"太公受封立国——桓公首霸致盛——田氏代齐绝嗣"为写史主线,其中两公之史的记载尤为详细。仔细考究司马迁的史料选取原则,可见其始终致力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等方面,而其终极目标绝非停留在史料的搜集和考证上,而是落脚于"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的旨归。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4)
<正>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
《史记》、《战国策》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高度重合,其真实关系究竟为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而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制于已知材料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方法犹可商榷。事实上,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今本《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乃后人据孔衍《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刺秦部分补入,时间当在隋唐之际。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
<正>道家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故又名《道德经》。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对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老子到底是谁至今尚存在些许争议。据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三人。一个是周朝"守藏室之官"姓李名耳,字聃,年代稍早于孔子;二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周氏太史,名聃。《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共计五千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2)
《左传》是在史学、经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它不仅对《春秋》有"备事""足史"之功,更在"史记求真"方面有重要贡献。《春秋》重视"应然"、追求"应然之真",成为求"应然之真"的典型。《左传》则重"本然"、追求"本然之真",成为求"本然之真"的典型,为"史记求真"做出重要贡献,发挥了促进"史记求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左传》在"史记求真"方面的贡献,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对重视修史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0)
《史记》不仅开我国纪传文学先河,而且对后世很多作家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元杂剧作家吸取并发扬了《史记》的精神,既继承了司马迁正直的精神和他"爱奇"的审美观,在元杂剧很多作品可以看出《史记》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5-6
作为《史记》重要体例、重头内容的纪、传,是从属于记史任务的。司马迁赋予纪传以鲜明的史性品格,完成了传统"传"类文章的一次升级、再造,促进了史性传记的诞生,为我们今天写作和光大史性传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鉴戒。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2)
诠释学是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问。在司马迁历史诠释学里,历史理解与解释之所以可能,言意观是其理论前提之一。言意观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论题,亦是司马迁历史诠释学之理论基础。言意观体现的是语言表达(说话)与人所测度所记忆内容有效传达之关系的认识。司马迁对于天命的认识是具体的,并非是神秘不可言的,天命也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司马迁持言能尽意论,《史记》中反映了其言能达意的观点。司马迁意识到意存在于三个方面:文本所显示之意、文本作者之意、读者(接受者)所理解之意。司马迁追求真意之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亲历自然、人文环境而感受体悟;其二,向当事人求证;其三,考信于《六艺》。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
<正>板栗,又叫凤栗。民间有种说法,到了秋冬天北风吹的时候,板栗壳肉分离成熟,风干了的板栗最味美香甜。历史上,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记载了板栗的种植:"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板栗被誉为"肾之果"的说法来源于唐代的孙思邈,他说:"粟,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中也指出:"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有人内寒,暴泻如注,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中医认为,板栗鲜糯性甜,最适合当下立冬时节,秋末冬初补肾调理。经科  相似文献   

15.
赵静宇 《建筑》2021,(3):18-19
<正>最近20多年来,国内部分企业热衷于多元化经营。到底经营致富,走多元化是捷径,还是坚持主业为正道呢?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先哲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给出了他的见地:"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富。行贾,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5)
<正>新闻,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主体是事实,真实可靠关系着新闻报道存在的根基,是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信仰与目标。司马迁所著《史记》,历经两千多年,依然作为信史被历代学者专家引用沿用,足见"实录"著述原则在真实性保有方面的可靠,透彻理解《史记》"实录"为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真实性提出了重要课题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4)
《史记·货殖列传》在我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论述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专著,并以此为内容形成了司马迁的货殖学说。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同他的史学思想一样,自成一家之言,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气度。  相似文献   

18.
史娇艳 《建筑》2013,(22):6-6
2100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大意是: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般自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5)
<正>《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脍炙人口,人物形象鲜明,以善用计谋而著称,故有"老不看三国之说",此说法不虚,下面单就其中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中的故事情节说一说连环计的运用,加深同学们对其中故事情节的认识。连环计的运用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运用甚多,其中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是比较典型的一个,这回书中讲:  相似文献   

20.
正长城物业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管理变革,甚至是企业战略都无时不刻不践行着"顺势而为"这四个字。初识《顺势而为:长城物业25年成长与梦想》一书,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的企业传记,并无特别之处。细读一番,却觉得"顺势而为"四个字有点睛之妙。《史记·项羽纪赞》中记载: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庙之中。势:趋势、时机。"顺势而为"可以理解为顺应机会、时势,懂得变通,做一番事业。春秋战国时期,范蠡和文种一起辅助了越王勾践复国灭吴立下显赫功劳。范蠡懂得君王之道,深明功高盖主之理,毅然地在事业巅峰时急流勇退,并终身不谈政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