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3):311-317
为了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实际编程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探索微课在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阶段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微课的几点设计建议.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设计阶梯型任务的实验教学微课并应用于真实实验教学.最后,实际教学效果表明以教学点为单位,教学时长较短的实验教学微课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程序设计能力,从而提高C++程序设计的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3):76-77
文章在分析大连大学医学院机能学实验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有关机能学实验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研究中的微课选题、教学设计、视频录制、后期编辑以及发布应用等问题。研究内容可为将传统的机能学实验教学与微课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机能学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4)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作为大多数本科院校通信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在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将微课与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教学相结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与解读,并制作实验的微课视频。使用微课进行实验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学生对微课的制作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4)
近些年,微课以短小精悍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青睐。微课与传统高校实验课程教学相整合,促使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差异,按需学习,也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且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诸多不足。可以通过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微课应用,阐述微课与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融合的可行性、优势和注意事项,为高校生物学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微课能够在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基础上,通过视频来播放具体精细的教学内容,较之经典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模式更是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学的学习效率。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学科而言,可将微课与其实验教学进行融合,以提高其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8)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研究方向。微课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将微课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中,可起到一定的效果。结果表明,微课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增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23)
如何把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结合,是初中化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灵活地应用微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把微课应用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教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化学中考复习教学中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微课仍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4)
实验教学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其教学效率。怎样将实验教学与微课进行有机融合,是值得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这里介绍了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多方面作用,并提出了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5)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出台,教师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在未来发展中要将教学的重点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主要分析了微课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教学策略的影响,探究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优势及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27)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使得微课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进入高中课堂教学中,为高中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微课以其内容短小精炼、适用性广、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资源等众多优点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利用微课进行化学作业讲评,能减轻教师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破时间、条件的限制,达到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