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祖光 《陶瓷研究》1999,14(2):28-32
1前言真空练泥机的挤泥装置能促使陶瓷泥料搅拌,揉练及混合均匀,因此陶瓷泥料经真空练泥机处理后,其物料分布趋于均匀、结构更为紧密,可塑性得到提高,并成为具有一定形状尺寸能够制造产品的泥段。研究和探讨真空练泥机挤泥装置的构造及其对泥料的作用,对于提高泥料...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是学校陶艺老师,传播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对"陶"尤为痴情,一生都与"陶"相伴坚守前行,追寻梦想。"陶"的往事一件一件地在我眼前呈现,也因此在我们家都有爱"陶"、喜欢"陶"、都参与"陶"和学习"陶"知识的兴趣,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点赞",我们的这个兴趣"点赞",也算是一种情结吧,也是我的感受,用事实说话,让我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钦州坭兴陶陶土矿藏地溯源、陶土现代测试技术分析、坭兴陶窑变机理研究,探索泥料组分与坭兴陶特有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坭兴陶"东泥"与"西泥"的化学组成直接决定了坯体具有温润细腻、利于雕刻的工艺特点,且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窑变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坭兴陶企业筛选泥料及优化泥料配方,以及合理地利用与保护珍贵的坭兴陶土资源提供方法参考与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4.
初识陶艺大师刘吉芬先生,是我的陶艺课聘请他来做拉坯演示,这是大学技能课程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一个环节。本以为与"泥"打交道的人,一定浑身带着"泥味",没想到见到刘先生的时候,他衣冠楚楚,如果不是看到他一双粗糙的手,你无法把他与陶艺人联系起来。刘先生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拉坯,话不多,但很到位。一推一拉,陶泥在股指之间.  相似文献   

5.
正紫砂是一种介于陶泥和瓷泥之间的一种矿物质泥料,因此,紫砂壶既有瓷的细腻,又有陶的透气性。"壶于茶具,用处一耳",为了能让茶在壶里保持最佳的品质,因此,紫砂壶从始至今,都不施釉,以紫砂的本真面目示人,朴素之美,让紫砂与茶天然合一,并征服了世人,著名艺术家高庄曰:"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以本质令人爱。"宜兴紫砂壶启于明代,至今有600多年的传承史,历代匠人辈出,,形式多样。紫砂壶从最初的  相似文献   

6.
正陶泥于我而言,有着极大的魅力,材料本身的特性使我陶醉和期待!这种与泥为伍的生活方式伴随我度过了数不尽的日月更迭。饮其流者怀其源,在每一次的尝试中我都怀着这样的初衷进行创作,因此,我在创作前都会对桌上的陶泥注视良久,思考着导师布置的"概念茶壶"课题。仿佛泥也在追问我"你想表达什么?"此时的我是彷徨的,不知如何作答。直到有一天,手机主页的提示新闻:"某某假药传销组织被打击,几百个家庭支离破碎"。心中极为震惊,这使我有了要表达社  相似文献   

7.
均陶的色彩非常的丰富,堆花技艺更是巧夺天工,所谓的"堆花"是均陶的传统装饰,全凭艺人拇指的功力将色泥堆贴在坯体上,呈现出立体生动、形象逼真的效果.如今,许多的均陶作品体积也越来越小、工艺越来越精,逐渐忽略了实用的功能,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艺术品供我们欣赏,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层面的寄托.从整体上来看均陶作品"龙马精神",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式均陶作品,器型的大小非常合适摆放在客厅或者书房,用来盛放一些书轴画卷或者插花之用都是很合适的,上面的题材精致细腻、工艺完美、蕴含吉祥,把中华民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龙马精神"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8.
素有"南国陶都"之称的石湾,有着五千年的陶文化历史,五百年窑火不灭的南风古灶,成就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石湾制陶技艺是"泥、釉、火"的完美结合,本文从石湾制陶的原料陶泥、陶器的成型、釉料制造以及龙窑柴烧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析,探讨其今后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钦州坭兴陶器是选用本地特有的陶土经过精选、精炼、制作成型,然后经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坭兴陶的生产要经过炼泥、制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等工序,主要工艺和方法大致如下。炼泥:生产坭兴陶选用的陶土主要是钦州本地特有的白膏泥和红陶泥,当地人称为东泥(钦州江以东的白膏泥)和西泥(钦州江以西的红陶泥)。制作陶泥时将白膏泥和红陶泥混合,按6:4的比例配制,红陶泥硬为,白膏泥软,经揉磨和球磨,用水簸法精炼后,装帆布袋滤水阴放,成膏泥后,再经过多次揉捏,使泥料压缩粘韧,就成了可以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国有四大名陶,广西钦州坭兴陶、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宜兴紫砂陶,起源于春秋时代的越国,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紫砂陶的文化特点是在陶器上刻画具有诗情画意的纹饰和诗文,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紫陶以当地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采用"阴刻阳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与宜兴陶、钦州陶、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的云南建水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特别是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光工艺在我国传统陶瓷工艺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但由于地处偏远,观念传统,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当代建水陶艺术创作和理论的研究体系也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2.
陶刻,顾名思义,是陶器的一种装饰技法,也称"刻字"、"刻绘"、"雕刻"等。陶刻技艺首先要求手工艺人有较强的书画功底,其次是对各种泥料比较熟悉,最后运用自己多年磨练出来的刀法才能将书画的美感或气韵等展现出来。本文将以兽耳山水方口瓶为对象,首先对其整体造型进行分析来揭示其艺术性,进而对它的刻字刻绘艺术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对陶刻技艺有深入的了解和艺术上的感悟。  相似文献   

13.
钦州坭兴陶的制作,基本上与其它陶或瓷的制作过程一致,或有少许大同小异,如选泥、制泥、成型、装饰、煅烧等方法和过程。这里我们便按其自然流程阐述钦州坭兴陶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陶艺,我不太愿意谈什么工艺、理念和材料,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一个人的作品影响很大,泥土从山上挖回来,经过浸泡,捶打等,直至变成陶艺,其实就是一个苦难成人的过程,泥经过高温的磨练变成了陶,一个质变的过程。我理解的陶艺不仅仅只是对泥性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在此,我想谈谈我在陶艺方面的成长。齐白石的艺术理念:真正的艺术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的哲学观,我们看见的  相似文献   

15.
紫砂泥是宜兴得天独厚的一种陶土资源,主要产于丁蜀镇黄龙山山岩石层下面,杂于陶土甲泥层内,开采后必须用人工挑选出来,故又称"岩中岩、泥中泥"。紫砂深矿泥外观为石块,成片状结构,经露天堆存,自然风化一段时间后能风化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现今都用机械加工粉碎成所需要的细度,加水调和、揉炼、陈腐、真空成为"熟泥",就可制作各类紫砂陶工艺品。  相似文献   

16.
钦州坭兴陶的制作,基本上与其它陶或瓷的制作过程一致,或有少许大同小异,如选泥、制泥、成型、装饰、煅烧等方法和过程。这里我们便按其自然流程阐述钦州坭兴陶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真空挤出成型机的挤泥装置及其对坯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祖光 《佛山陶瓷》2001,(10):28-32
分析了真空挤出成型机(螺旋真空挤出成型机的简称)挤泥装置的构成及其对所处理的陶瓷泥料具有输送、搅拌、揉练、混合均匀并挤压成型为具有一定形状尺寸、致密度较高、机械强度较好、含水较低且表面光洁的陶瓷坯体的作用。提出了减少或消除陶瓷泥料螺旋挤出成型时的流速不均、分层、发热及颗粒定向排列等缺陷的防护措施,从而获得高质量的陶瓷坯体。  相似文献   

18.
史美萍 《江苏陶瓷》2021,54(5):51-52
在紫砂泥料的基础上,才有这广大紫砂艺人的奇思妙想和巧夺天工,紫砂壶除了泥料、器型吸引我们之外,其中的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折射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陶刻、彩绘、绞泥等等的装饰,充分利用了紫砂本来的肌理和五色的特质,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火凤凰",从形态上突出了壶身尾部舒展自然的状态,从工艺的手法来看,尽管呈现出来的颜色比较的靓丽,但是基本都是原矿烧制呈现出来的色彩,没有其它的化学物质添加,也更好地把"五色富贵土"的特点呈现出来,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匠心独运的无限创意和对于紫砂艺术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明叙述了宜兴五千年的制陶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制陶到宋代紫砂泥的发现,造就了宜兴"陶都"的美誉;从紫砂泥的应用到紫砂泥所制的产品功效,体现了宜兴紫砂的独特性;从宜兴悠久的茶文化对宜兴紫砂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而得到了宜兴紫砂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宜兴均陶在千年的传承之中,形成了蓝均、红均、铜均、白均等数十个品种,还有堆花的技艺可谓是一绝,全凭匠人手指的功力,将不同颜色的泥料堆贴在紫砂坯体之上,呈现出不同的图案和花色。一般情况下均陶的体积都比较大,多用作水缸、景观花盆等等器型,现在随着工艺的改进和技艺的升华,用来陈列观赏也是越来越多。我的这件宜兴均陶作品《祥瑞》就是在经典传承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自己对于均陶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技艺手法,把均陶良好的观赏性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其成为一件富有中国传统韵味和民间艺术特色的工艺品,让我们在古香古韵之中领略到均陶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