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强调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文章从自主、质疑、探究三方面出发,探讨回归生活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5)
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受到了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因此,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意见,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9)
做好有效的教学评价工作,是当前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教学实际,通过建立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力求"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及时落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8)
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还真的是觉得难度不小,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5)
关于道德的概念的解释一直以来都处于既模糊又清晰的比较矛盾的位置,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道德,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道德行为。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德育以来,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愈加重视,本文重点分析了在小学中高年级如何实现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2)
要想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注意联系生活,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转变品社课教学方式方法与评分制度,利用社会热点,展开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应该如何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提出了几点有效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4)
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还可以引起联想、启发思维,从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情景的创设。其方式有三:其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引人入胜的新知引入教学情境;其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色彩斑斓的新知学习情境;其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知识小结情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7)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强调"要想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其关键是要让学生得到自由的生活,并解决学生的头脑"。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新的教学理念亦反复强调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其本身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高度关联的学科,若能赋予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则势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继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一切以人为本,凡事从人的根本出发,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文章将从挖掘文本内容、组织实践活动、注意教学细节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学习,学会如何做人,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8)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4)
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直接关系着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师除了要重视教学方式,还要促进课堂讲授的"生活化"。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生活化"问题进行了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1)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实施"生活化"策略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6)
课堂教学要通过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营造自主空间,亲历探究过程;引导自主发现,提炼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炼、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获取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5)
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主要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领悟得到。让课程教学回归儿童日常生活,对品德课教学而言更具意义和效果。文章从"品德与生活"(以下简称"品生")教学回归生活的优势、内容以及策略三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重点分析小学品生教育教学回归生活化、回归重点内容及相应的指导方法,明确品生教学回归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学会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8)
科学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及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所具备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品质,但当今小学科学教学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探究内容无从下手、心不在焉或者是袖手旁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没能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不具备探究精神及意识。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探究能力做了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20)
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对于小学的教学课程都提出了诸多的要求,这对于学校的教学模式也是一大挑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需要得到加强,就要从课堂的教学内容做起,通过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28)
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电机与变压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目标偏离社会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出了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8)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过,由于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而小学生又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很难在课堂上将精力完全放在学习当中。为此,教师必须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做出相关的思考,需要对课程和学生进行研究,以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3)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