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文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学耦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索,提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即"五阶段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施工员—技术员—建造师的职业岗位能力的阶梯式提升,形成工学耦合互动的"三轴贯通、五双结合"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4)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作为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宁波经贸学校中药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效探索,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基于"产业链"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整体设计、实施步骤及课程改革等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二元制"是福建省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又一突破,特点是招工即招生,更加突出强调校企共同育人。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学校及合作企业共商制定测量专业"二元制"班的(即企业员工)学习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考核机制等,丰富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进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基于“造价咨询工作室”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结果,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现校企共育提供参考经验。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理论教育与工作实践培训紧密结合,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学校和企业组成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4):150-151
针对纺织工业"十三五"纺织强国发展目标,纺织工程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纺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提出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搭建"校企顶岗实践、专业创新工作室、专业竞赛、国际合作"教育教学四平台,共同构建"1.5+1+1+0.5"的创新人才分段培养模式,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并举的教学团队,完善与培养目标、过程及结果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协同培养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高素质纺织创新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基于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和资源,提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广度和深度,文章以地方性高校温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校企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详细介绍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实践,为同类地方性高校基于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8)
财经专业实习实训受到专业限制,无法大批量多人次同时上岗,"名师工作室化"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财经专业"工作过程"项目化人才培养,达到顺利解决财经类专业实习实训弊端的目的。本文以YC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名师工作室化"校企合作新模式为例,从工作室"职业化"情境设定、团队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5)
该文对校企合作模式下技能竞赛的创新举措进行总结,阐述了教学实践、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指导委员会设立、校园竞赛文化营造以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对与之相关的组织、制度、经费、硬件以及师资方面的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校企深度融合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不仅深受行业青睐,而且有效地推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尤其在实践性非常强的酒店管理专业中,更加体现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探究,从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模式、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必可有利于这一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夏念恩 《四川建材》2013,(5):242-243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以深化"双环境工学交替、三阶段能力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建设工作的关键点,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支撑点,依托建筑校企合作理事会和山河鲁班学院平台,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