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人值班是电力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的变电站运行模式,变电站元人值班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电力企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提高电网的经济运行水平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介绍的无人值班的运行模式的必要性,并对目前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模式即集控中心+操作队的模式进行优缺点的分析,找出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集控中心+基地站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面向智能电网愿景的无人值班站科技应用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阐述智能电网、无人值班站和集控中心发展概况及其华北电网现状,并探讨面向智能电网在数字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方面无人值班站和集控中心的科技应用。  相似文献   

3.
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显示,"十一五"末期广东电网调度员将面对巨大操作量;在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的调度模式:在中调设立"总集控中心"和增设新的调度层次。这两种调度模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还有待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遥控操作安全约束系统在变电站集控中心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湖北电力》2010,34(3):22-23
介绍了遥控操作安全约束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在变电站集控中心遥控操作系统的应用。分析了变电站实施该系统对提高电网遥控操作的安全性,减少电网操作的安全事故,减轻值班人员遥控操作的心理负担,提高电气运行管理的变革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显示,"十一五"末期广东电网调度员将面对巨大操作量;在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的调度模式:在中调设立"总集控中心"和增设新的调度层次.这两种调度模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还有待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桂林电网中短期负荷预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显示,“十一五”末期广东电网调度员将面对巨大操作量;在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的调度模式:在中调设立“总集控中心”和增设新的调度层次。这两种调度模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还有待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罗煜  廖旭明 《广东电力》2012,(5):81-85,92
为解决电网调度传统发令模式的弊端,确保电网下令操作的安全性并提高工作效率,提出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电网调度的网络发令系统。介绍了网络发令系统运行的安全及其在电网调度业务流程固化、调度操作安全管理等功能方面的设计思路和构建模式。东莞调度通信中心网络发令系统试运行的经验证明该系统采用双轨制运作,在提高操作安全和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计划管理及有序开展调度业务等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电网模型中心建设模式中存在系统异构、模型交互效率低、交互过程自动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厂站粒度的电网模型中心构建方法。通过研究基于厂站粒度的电网模型交互技术和按需模型代理服务机制,解决调度系统间模型中心建设中存在的模型融合、交互效率、安全性,以及模型分区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文中通过实际电网系统的案例,验证了以厂站为粒度的电网模型中心构建方法能够对模型中心建设中的模型交互效率、模型质量、自动化维护水平等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解决异构调度系统接入模型中心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罗永善 《广西电力》2011,34(5):27-29,43
通过介绍500 kV电网南宁区域控制中心6年来的安全运行、系统建设及制度建设等情况,展现500 kV电网南宁区控中心在电网运行监视、倒闸操作以及事故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可靠性,说明500 kV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将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500 kV电网南宁区控中心的发展,从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发展模式及定位、定员标准提出...  相似文献   

10.
财务共享中心是一种新型的财务核算模式,是企业集中管控方式在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分析了目前电网企业工程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以高效集中运作模式处理大型企业财务工作的财务共享中心,并运用统一的财务管理机制和信息系统平台对企业财务信息开展高效处理、分析及控制,着重讨论了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对电网输变电项目工程核算影响,形成了一体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探索了现代财务转型、深化财力集约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调配一体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分析了集中式一体化、分布式一体化、离散式一体化三种可行的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超大型地调的"采用分布式调度自动化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和模型中心的调配一体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的关键技术包括调配一体化系统支撑平台、分布式SCADA、调配一体化分析计算与决策支持以及调配一体化电网模型中心。对上述建设模式和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进行比较得出:对不同的电网规模,采用不同的调配一体化建设模式和方案可实现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经济性最佳。  相似文献   

12.
《华东电力》2013,(3):562-566
结合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及国内外停电事故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华东电网预想故障集,并对故障集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总结了2012年华东电网潜在的失稳模式及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并基于无功功率的原理对各个潜在失稳模式下的失步中心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在各个失稳模式下的失步解列断面,为华东电网制定失步解列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贵州电网调度操作模式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贵州电网调度操作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贵州电网调度操作模式优化研究的内容和关键技术,并在贵州电网新型优化调度操作模式可行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调度操作模式的实施方案,包括整体要求、管理规定和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4.
对广西电网调度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广西电网调度操作模式的问题和不足,从人员素质、技术条件及外省区成功经验等方面研究广西电网220kV设备调度操作模式一体化的可行性.介绍了操作模式一体化实施情况及效果,最后提出调度操作模式一体化进一步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下,调控中心遥控操作日益增多,而现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不具备完善的遥控防误操作功能,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由调控层、站控层、间隔层共同组成的垂直一体化变电设备防误体系建设方案,该方案在应用现有变电站防误系统基础上,利用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中电网模型和电网实时信息,引入电网拓扑的概念,形成了调控层基于实时数据的遥控操作安全防误方案,该方案可以保证新模式下调控中心遥控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域测量信息的直流调制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的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中基于广域测量信息的直流阻尼调制信号的筛选和集成方法。定义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式可观惯量中心”。对于多区域互联电网,当直流线路连接了2个区域电网时,区域电网“模式可观惯量中心”间的频率差可以作为直流调制信号。新信号考虑了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的特点。与现有的调制信号相比,新信号可以更好地反映区间振荡。在南方电网的仿真研究表明,基于广域信息的直流调制新方案优于传统的直流调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开宇  陈涵 《东北电力技术》2011,32(7):27-29,36
对辽宁电网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成效进行了论述,并展望了"十二五"期间辽宁电网的规划蓝图.2010年末,辽宁电网建成投运26座集控中心(调控中心)、84个操作队,220kV变电站无人值班率由0%上升至100%,66kV变电站无人值班率由80%上升至100%,实现了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由集控站模式向"集控中心(调控...  相似文献   

18.
杜峰  张颖  徐娟萍 《陕西电力》2008,36(4):43-46
介绍了一套具有操作安全约束的集控中心监控系统.该系统不仅涵盖了电力调度监控系统(SCADA)的功能,重点强调在SCADA系统中的遥控操作的安全防护,从电网和操作规程的角度分析了在遥控操作时可能带来的误操作隐患和避免误操作的策略.该系统将为正在发展的集控中心或具有遥控职能的调度监控系统提供一套安全的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不增加额外硬件设备投资的前提下实现多区域集控中心监控系统的异地容灾备份,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基于多代理技术构建多区域集控中心互备监控系统的策略和系统建设的总体原则,分析了该策略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文中详细介绍了M A S的体系结构以及各A gen t的功能任务设计,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区域电网调度监控系统的数据容灾、应用容灾和系统容灾,保证了电网调度操作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规模电网的失步仿真研究发现,当系统失步时失步机群可能会呈现为主要失步机群和次要失步机群2种失步模式。主要失步机群决定着整个大区电网的失步中心断面联络线,而次要失步机群不能决定整个大区电网的失步中心断面联络线。该现象将导致通过捕捉失步断面电压最低点(失步中心)寻找失步断面联络线的方法一般只能将主要失步机群分开,却未必能够将次要失步机群也合理分布到与之同调的机群之中。因此,工程中应结合系统离线仿真分析,尽可能对有可能成为次要失步模式的机组安装失步解列装置,以作为一种后备,防止次要失步模式机组扰动系统,造成事故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