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PON技术在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配网自动化通信的特点,结合绍兴配网的现有结构,提出用无源光网络设备来代替目前的有源光MODEM和GPRS传输,并介绍了PON技术的特点和优点,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以解决目前配网通信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配电网通信业务种类多、性能要求严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的以太无源光网络(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PON)动态带宽分配(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DBA)算法。根据网络流量自相关的特点,对周期网络流量进行预测,动态设定阈值并提前发送,此外按照优先级次序对业务进行分类并进行带宽分配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对不同优先级的业务分配不同的带宽资源,降低上行信道空闲时隙,明显改善网络时延和丢包率等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智能电网的概念,说明了配用电通信网在智能配用电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对3种无源光网络技术的比较,阐述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的优势,以及应用该技术实现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具体方案,并对实际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E1PON在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配网自动化通信的特点,在分析其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的配网自动化通信现状作了总体调研。引出了基于SDH和PON技术融合的E1PON技术,详细论述了其技术原理,并通过和其他主流PON技术的比较,探讨了E1PON的技术特点和适用场合,指出E1PON技术在配网自动化通信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给出了E1PON的组网模式,为配网通信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无源光网络技术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分析了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PON技术在配网自动化通信中的应用,以实际配电网络改造项目为基础着重介绍了馈线层、变电所层及主站层的通信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6.
电力信息网不同于传统的通信网络,需要有更好的实时性、可靠性,需要更加高效稳定的网络环境。针对电力信息网现状,提出一套基于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的电力信息网构架。该系统可以有效地提升电力信息网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介绍无源光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内容,分析无源光网络在电力光纤入户和配网自动化的应用情况和技术特点,说明无源光网络在电力光纤入户与配网自动化应用中产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开始逐步实施,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建设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网是目前最适合配用电通信发展的通信方式。针对配用电系统的业务种类和特点,分析了PON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PON技术在配用电通信网中的应用,并对2种常见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证明了基于PON技术的通信接入方案能较好地满足配用电系统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电网不断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开始逐步实施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化和互动化,建设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网是目前最适合配用电通信发展的通信方式.针对农网配用电系统业务的需求和现状,通过分析EPON技术和特点,探讨了EPON技术在农网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配用电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环节,智能配用电新业务的多样化对其通信网络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配用电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系统对业务的支持匹配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回声状态网络的电力EPON业务感知算法,采用回声状态网络模型对电力通信业务进行识别感知,以实现EPON对电力通信业务的高效匹配。在此基础上通过OLT与ONU的交互,优化电力EPON系统的资源调度与分配能力。以配用电通信EPON作为典型业务,对基于回声状态网络的业务感知算法进行验证。仿真验证表明,该机制能有效改善丢包率和时延等性能,提高了EPON系统对配用电通信本地接入业务的主动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目前襄州电网基于GPRS网络配电线路自动化系统的组建与应用情况,并对当前系统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智能配电     
41EPON助力电力配网自动化/钟远强50电动汽车充放电对电网的影响分析/顾艳玲陈继军54小水电对系统电压影响分析/赵光平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智能配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专题对配网自动化的建设,电动汽车及小水电的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EPON助力电力配网自动化》一文中,通过对配网自动化网络需求分析及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的特点,研究EPON技术方案及其保护方式,针对性地提出了EPON技术在配网自动化场景中的网络应用及工程实施建议。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在步入快速发展期,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将会给电网带来较大影响。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类型、充电时间、充电方式以及充电特性的不同会使电动  相似文献   

13.
基于EPON 通信的智能配电网馈线差动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配电网正朝着网格化、多电源的拓扑结构发展,传统配电网保护、馈线自动化(FA)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智能配电网自愈的要求。电流差动保护由于其优越的速动性、灵敏性和选择性而广泛地应用于输电线路,现有的方法是采用专用光纤通道或者基于同步数字系列/准同步数字系列(SDH/PDH)技术的复用通道来实现,但架设这些通信设备费用高且通信速率慢。文中提出并研制了一种适用于智能配电网的差动保护的装置,该装置基于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来实现差动保护装置之间采样数据的传输,配以抗延时抖动及IEEE 1588同步算法,实现多端线路差动保护。测试表明,保护能够准确动作,满足精度和动作时间的要求。该装置已在某10 kV线路挂网运行。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用电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采用光纤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电能数据的实时、高速采集,更能满足电力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更加符合智能电网的技术特征,文章重点介绍了2种光纤到表箱的设计方案,并分别对每种方案的工作原理、方案特点、关键设备和应用场景进行研究,通过对每种方案优缺点的分析比较,以及对相...  相似文献   

15.
杨鹏 《电气开关》2023,(1):93-96
由于传统方法存在控制效果不稳定的问题,导致配网自动化自愈效果不佳,研究提高配网自动化自愈成功率的关键措施。利用最小生成树数学算法,构建配网数字模型;利用简单高效的矩阵算法定位发生故障区间,进而应用并改进智能分布型FA故障自愈方式。实验结果:通过对通信模块升级计划和配电设备报警程序的测试,配网自动化自愈成功率提高至84.09%,成功实现了提高配网自动化自愈成功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Turbo EPON的ONU端,其下行数据流传输高达2.5Gb/s。本文介绍了Turbo EPON ONU MAC控制器的逻辑框图和CRC32的校验原理,采用CRC32的硬件并行方案来实现ONU中高速数据传输的校验,然后用Modelsim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该设计方案的可实现性,实现数据的无差错高速传输。该设计方案的逻辑工作速率可以达到2G,与常用的串行CRC32校验相比,在增加面积很有限的基础上,提高了校验速度。同时,也为下一步Turbo EPON ONU MAC控制芯片的设计研究作了一定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彭柏  刘昀 《电力系统通信》2012,33(1):112-117
配用电通信网作为智能电网六大关键环节中通信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能电网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华北配用电网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配用电通信系统必须综合采用光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电力线载波技术等多种通信方式进行组网.文章针对华北配用电网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各种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场景,并进行技术比较,总结和归纳出适用于不同配用电业务需求的配用电通信组网方式.  相似文献   

18.
配电通信网接入层EPON保护组网可靠性与性价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通信网可靠性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配电通信网接入层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保护组网方式的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采用系统可用度理论,定量分析研究了单电源冗余保护树形网、全链型保护手拉手网、全链路保护双电源双T网、环形保护网等几种配电通信网接入层EPON保护组网方式的可靠性,并对组网成本进行了分析。讨论和总结了当前实施中的配电通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EPON保护组网的最优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19.
徐雄文 《江西电力》2011,35(2):49-52
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开始逐步实施,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建设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网是目前最适合配电通信发展的通信方式.针对瑞昌配电系统业务的需求和现状,通过分析无源光网络技术和特点,探讨了无源光网络技术在农网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10kV智能开关控制器和GPRS无线传输技术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和特点,同时介绍了基于GPRS配电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设计思路,并给出了方案实施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