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Fe-15Nb和Fe-30Nb(wt%)合金在600~800℃低氧压气氛的化行为,实验所用的氧压处于煤的所气化气氛下的氧分压范围,氧化后合金仅发生了Nb的氧化,生成NbO2与Nb2O5,有些情况下还生成FeNb2O6。在600℃时氧化速度很低,但在700~800℃时则颇高。这些合金内氧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内氧化物的分布向乎完全与合金的高含Nb相一致。此外,合金氧化后均不出现外氧化层,这些坷  相似文献   

2.
两种Co—Nb合金在600℃—800℃:1大气压纯氧中的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含Nb15和30wt%的Co-Nb二元合金在1atm纯氧中600-800℃的氧化特性。它们的氧化动力学近似地遵循抛物线规律,而其瞬时氧化速度常数随时间而减低,且以600℃氧化者尤甚。两合金的氧化速率均高于纯Co,但其速率增量颇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铬膜和铌膜的复合对锆合金基体上制备的商流磁控溅射薄膜附着性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膜层界面,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膜层表而,用划痕法测定了薄膜的附着性。结果表明:膜/基界面结合良好,界面成分升降区狭窄;铬膜与铌膜组成的复合薄膜结合紧密;铬膜的组织为致密、边界孔洞少的纤维状晶粒,铬膜厚度为2μm时,晶粒仍为业微米级,但晶粒顶而已出现拱形;膜厚同为2μm时,外层1μm铌膜 内层1μm铬膜组成的复合膜的附着性分别是外层1μm铬膜 内层1μm铌膜组成的复合膜的2.35倍、2μm铬膜附着性的3倍,其原因在于膜层组织及力学性能变化、铌膜韧性好和复合顺序。因此,依靠铬膜厚度的增加米提高铬膜保护性的方法具有较大局限性,通过在一定厚度的铬膜外复合铌膜的方法则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Co—2Y和Co—5Y合金在600—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潮流 Rizzo  Fc 《金属学报》1999,35(2):217-220
本文研究了Co-2Y与Co-5Y(原子分数,%,下同)合金在600-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纯Co在三个温度下的氧化符合抛物线规律。Co-Y合金在800℃下的氧化符合抛物线规律,而在700℃时则接近于立方速率规律,在600℃时Co-2Y合金氧化仍遵循立方速率规律,而Co-5Y合金则偏离立方和抛物线。Co-Y合金表面形成的氧化膜为Co的氧化物和Y2O3的混合物,Y2O3的分布继承了金属间化合物相C  相似文献   

5.
利用球磨和热压致密化过程,得到富Ag和富Ni相均匀分布的纳米晶Ni-Ag双相合金,研究了含Ni分别为50at%和75at%的Ni-50Ag和Ni-25A g合金在600-700℃空气中的氧化。Ni-50Ag合金形成了Ni内氧化结构,最外层为连续Ag层,其氧化速率大于纯Ni。相反,Ni-25Ag合金则形成了连续的NiO外氧化层且最外层为不连续的Ag层。Ni-50Ag合金氧化初期服从抛物线速率常数关系,随后氧化速度显著减小甚至小于纯Ni。合金的双相结构特性以及合金中极小的晶粒尺寸导致了上述结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7.
晶粒细化对Cu—20Ni—20Cr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晶粒尺寸变化对三元复相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采用机械合金化制备了纳米晶三元Cu-20Ni-20Cr合金,并对比研究了该合金与同成分的铸态合金在700℃~800℃,0.1MPa纯氧气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铸态合金表面没有形成连续的Cr2O,保护膜,而是形成了含有所有组元氧化物及它们复合氧化物的复杂氧化膜结构。纳米晶Cu—20Ni—20Cr合金在700℃时合金表面形成了连续的Cr2O3氧化膜,而800℃时虽没有形成Cr2O3外氧化膜,但氧化膜规则平坦,外层是CuO,中间层是Cu2O,NiO和Cr2O3组成的混合氧化物区,内层则形成了一薄但不连续的Cr2O3层。晶粒细化降低了合金表面形成Cr2O3氧化膜所需活泼组元Cr的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8.
Nb-Ti-Si基多元合金在1250℃下的氧化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真空自耗电弧熔炼法制备了成分为Nb-22Ti-16Si-6Cr-3Al-4Hf-1.5B-0.06Y(原子分数,%)的合金锭.在1250 ℃下分别进行5,10,20,50和100 h的高温氧化实验.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别对该合金氧化膜相组成和基体的氧化组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氧化5 h后的氧化产物为SiO2,TiO2,Nb2O5,Ti2Nb10O29和TiNb2O7;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各氧化产物在高温下发生固相反应,Nb2O5和Ti2Nb10O29的数量不断减少,而生成大量的TiNb2O7.能谱成分分析表明,氧化后合金基体内生成了大量TiOx和HfO2,TiOx主要分布在(Nb,Ti)5Si3与铌基固溶体Nbss的交界处;而HfO2则分布在(Nb,Ti)sSi3中,其形貌为针状.氧化50 h后,基体中(Nb,Ti)sSi3与Nbss的交界处出现块状的HfO2.  相似文献   

9.
采用真空非自耗电弧熔炼法制备了Nb-22Ti-14Si-20Cr-3Al-5Hf-1.5B-0.06Y (at%)超高温合金,在1250℃下分别进行1、5、10、20、50和100 h高温氧化试验.采用XRD、SEM及EDS分析了合金氧化膜及其合金基体的相组成、组织形貌和成分.结果表明:氧化膜分为两层,致密的外层和疏松的中间层,外层组织由Ti0.4Cr0.3Nb0.3O2组成,并含有少量TiNb2O7和SiO2,且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TiNb2O7含量逐渐减少,Ti0.4Cr0.3Nb0.3O2的含量逐渐增多;氧化膜中间层主要由(Ti,Cr)NbO4、Ti2Nb10O29和Nb2O5组成;氧化后合金基体内Cr2Nb和Nbss元素发生互扩散,界面处出现过渡区.  相似文献   

10.
对Ni-20Cr电热合金在1 200℃下进行不同时间的恒温氧化试验,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观察分析了1 200℃不同氧化时间下合金的表面形貌、横截面形貌及氧化膜的相组成。结果表明,在1 200℃氧化时,Ni-20Cr合金丝电阻变化与氧化膜厚度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氧化时间延长,合金丝表面氧化膜晶粒逐渐增大,并出现破裂、翘起现象;合金丝表面氧化膜分3层,其主要相组成为NiO、SiO2、NiCr2O4、Cr2O3。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能球磨一冷压一真空烧结工艺制备了Ti-16.28Si、Ti-15.46Si-5Cu和Ti-14.65Si-10Cu3种合金,并在900℃下空气气氛中对其进行高温氧化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烧结和氧化后合金样品的形貌、微区成分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Cu元素对Ti-16.28Si合金在900℃下氧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后3种样品中主要含有Ti、Ti,Si3、Ti,Si4相,含Cu元素的样品中则出现了Cu,Si相且致密度随Cu含量升高而升高。900℃下氧化80h后,合金样品表面的主要物相为TiO2,同时含有少量的SiO2、Ti3O5、CuO或Cu2O等相。3种合金中,Ti-16.28Si合金的氧化膜表层基本上都是TiO2,抗氧化性能最好;其余2种合金的抗氧化性能稍低,Cu元素的加入降低了合金在900℃下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Zn-5%Al合金,对不同抽拉速率和过热条件下的定向凝固界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合金熔体的过热温度为450℃时,随着抽拉速率从1.1μm/s增加到11.1μm/s,液固界面呈现平面—细胞—胞枝变化,与一般的界面形态演化相符;当熔体的过热温度为610℃时,在相同的抽拉速率条件下,液固界面呈现平胞—平面—枝晶变化,不同于一般的界面形态演化。采用界面稳定性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抽拉速率和过热温度对液固界面的影响,得出定向凝固界面稳定性变化,存在着若干个由抽拉速率和过热互相制约决定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钇含量对Fe-20Cr-4Al-(0—0.73wt-%)钇合金室温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钇含量增高,拉伸试样的均匀变形能力略微降低,断裂强度和预缩后的变形量显著下降。这些变化与合金中脆性含钇相对变形和断裂过程的影响有关。控制冶金工艺能改变含钇相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15.
邵鸿翔  周武强  李敬伟 《铸造技术》2014,(10):2371-2373
以钒铌微合金控冷成形制造的高强度钢筋为对象,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控冷温度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冷温度为720740℃时,钢筋的微观组织为珠光体、块状细小铁素体和少量细小贝氏体。钢筋的维氏硬度为208740℃时,钢筋的微观组织为珠光体、块状细小铁素体和少量细小贝氏体。钢筋的维氏硬度为208213 HV,抗拉强度为700213 HV,抗拉强度为700720 MPa。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等研究了GH901合金未渗氮试样和渗氮试样在7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未渗氮试样氧化动力学曲线遵循抛物线规律,渗氮试样符合直线规律。未渗氮试样基体表面由单一的Cr2O3和(Cr0.88Ti0.12)2O3氧化层组成,氧化层表面有少量TiO2生成,氧化过程由氧向内扩散和Cr、Ti向外扩散控制。渗氮试样由于渗氮层CrN、TiN相的出现使得合金氧化机理发生转变,氧化速率显著增加,表面氧化层呈现3层结构:Fe2O3外层、NiFe2O4内层、Ti-Cr混合氧化物组成的内氧化区,氧化过程由氧向内扩散和Fe、Ni向外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7.
以连铸生产的铌微合金高强度耐腐蚀船板钢铸坯为原料,以热轧TMCP工艺为基础,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力学性能检测,分析了热轧终了钢板的返红温度对热轧板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返红温度范围内,返红温度越低,试验钢晶粒越细,组织类型为准多边形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升高。返红温度过低,冷速过大,试验钢板宽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大,不同部位的过冷程度差异大,易出现混晶组织,塑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与硬度计等研究了固溶处理温度对镍基高温合金GH3600微观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合金中的第二相逐渐溶解,基体相的晶粒尺寸快速长大,合金的硬度值呈下降趋势。固溶温度为1010 ℃时,合金获得均匀的晶粒组织,并形成孪晶结构,硬度值达到152.6 HV10。  相似文献   

20.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阻尼性能测定仪等,研究了Cu-11Al-5Mn-RE合金在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后的组织形态和性能.结果表明:Cu-11Al-5Mn-RE合金200℃时效后阻尼性能最好,在400 ℃时效后仍具有一定的阻尼能力;该合金具有较强的抗马氏体分解和抗中温时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