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围绕城市中心地区社区更新中存在的触媒不足等问题,以跨学科视角提出基于“公有引力”的老旧小区有机更新路径,并建构立足于公共空间营造的社区更新实践方法。公共空间的“引力”存在于空间与人之间,与公共空间质量以及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成正比,与空间可达性导致的距离成本成反比。研究在探索“公有引力”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南京新街口淮海路片区的老旧小区更新提出具体规划构想,针对其公共空间缺乏、社区活力阻隔、文化特色消隐等现状困境,确定了“寻找潜在公共空间、构建社区公共系统、利用盘活公共节点,共建共享公共机制”4项措施,并通过创建共享的城市空间和多元的社区活动来激发社区活力、推进服务业态升级,带动多维度的社区改善升级。  相似文献   

2.
在创新“治理”取代固化“管理”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梳理了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及认知转型历程,探讨了传统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管理与更新中,空间供给总量的失衡与不足、空间核心功能的偏差与缺位、空间文化情感的淡漠与退场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语境下提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规制,以武汉市歌笛湖社区、水岸星城社区和洞庭社区的公共空间为例提出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弹性等视角下公共空间治理要点,以支撑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以及多层次公共空间的统筹协调,形成“自生自发秩序”的和谐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3.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 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 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 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 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CSI评价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满意度 进行评价,进而剖析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 题。基于此,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重构公共空 间。结果表明:受广场空间功能单一化、院 落空间“城市社区化”、巷道空间功能衰退 制约,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综合满意度为 “一般”;重构后的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呈现出 “一心、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CSI评 价法与“资源共享、环境共建”的共生理念对 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 用性,既能有效破解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 关键问题,又能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 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功能与形式的视角,以历史的维度分析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脉络,探讨其背后生长的动力机制,总结各个时期乡村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研究发现,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生成的内在基本规律是“使用功能驱使一交往的形成一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共存一特殊一脱节一分离”的变化.通过实地勘察与访谈,进一步论述改革后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弱化的原因,认为村民所发生的公共活动已由“必需性”转变成“自发性”;诸多社会变化因素构成“合力”,“催化”了传统公共空间走向衰亡的道路.最后,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与地方衰落的夹击下,日本地方城市正迎接着“共治时代”的到来。这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生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在构筑公共领域,整合多方力量,实现共治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公共空间在围绕“公共领域”的构建中,纳入了“关系”和“机制”的全新要素。公共空间营造就是在“空间”“关系”“机制”的关系构建中,尝试着一种以“共治”为目标的空间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城市研究学者对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互相交叉、补充,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图蒂。该图景立足于西方的研究视角,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早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晚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通商口岸与民国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市场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各个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皆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在物质形态和公共用途上都迥然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归纳起来,西方的研究成果表达了贯穿整个演变的3个重要变化:从“强权政治”到“商业社会”、从“控制”到“脱离”、从“封闭的墙”到“开放的街道”。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也在随之产生根本变化,并形成一种被称为“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城市空间概念。文章在简要回顾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渝柯 《华中建筑》2008,26(6):104-107
该文阐述了“室内公共空间”的内涵及其形式与“看与被看”的内在联系,并且通过分析“看与被看”的当代发展趋势对于作为室内公共空间的大型商业广场的发展走向加以把握,最后以正大广场为例,围绕大型商业广场如何能真正走向积极“室内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边思敏 《风景园林》2022,29(12):120-125
当代语境中,伴随着虚拟空间繁荣和资本全球化导致的公共空间衰落,建立公共属性的媒介不再限于物理空间之中。为了阐释物理空间的不可替代性,辨析了公共空间的3层含义,并通过追溯公共空间在起源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原型——剧场,以及行为模式原型——仪式,探讨了公共空间建构公共性的作用机制,提出“空间”“行为”“情感”的三元关系。进而提出:剧场衍生而出的公共空间作为承载这种关系链条的物理容器,起到了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渝柯 《华中建筑》2008,26(5):134-140
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公共性体现归根究底取决于“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支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对人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心理有所把握才能创造出积极有效的空间;又加之视知觉因素是人在空间活动最为基本和关键部分,于是将公共空间研究诉诸于“看与被看”关系这一全新视角,从这个角度出发,主体要素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