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观建筑学,作为艺术设计与工程的交叉形学科,既含有艺术学科对视觉欣赏的追求,又追求工程技术上的完美功能,二者兼备,缺一不可。它不仅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接受,更为人们所使用,这两方面产生的效果同时影响着接受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公共空间,其艺术表现形式不能再拘泥于陈旧形式,需要被更新。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数字化艺术的结合将人们带入了"数字化艺术时代"。数字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与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更加和谐。所以数字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艺术展示设计一种信息传播设计,展示空间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得到迅速发展。以城市规划建设为主内容即展示、咨询、交流研讨、宣传教育、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展览馆,地位日益提高,同时为展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本文结合济南市城市规划展馆的设计实际,对城市规划展馆中的艺术展示空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代纤维艺术是一门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文章以现代纤维艺术的独特性为切入点,从现代纤维艺术材质、现代纤维艺术视觉感受、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情感三方面分析了现代纤维艺术与家居环境的和谐性。现代纤维艺术通过其独特的材质、形态、色彩和肌理,弥补了现代家居环境中的缺陷,通过视觉和触觉媒介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5.
美是艺术体现的基本特征,文学,诗歌,艺术,美学都是人们追求的美的领域。在这里人们的真实情感和理想心灵得以抒发,他们都是由人们生活中的所做,所思,所想而构筑的,所以它来源于生活,但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现的,形成了一种美的姿态,又高于生活。一件好的产品其创意来源于设计师对于生活的理解,不仅仅要在形式上满足功能的需求,还要赋予产品情感,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让人们体会到一种愉悦的心情。所有伟大的艺术都能启发我们联想到另一个天外的世界,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6.
张冰 《包装世界》2002,(1):77-78
商标同样是品牌的一张脸.好的标志对于宣传产品性能、特点,让接受者在视觉心理上可以产生特定的感受与联想.在商标设计的过程中,以下的重要法则是应该遵循的.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影像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交互式影像艺术已经成为科技与艺术间新的融合点。人们依靠科学技术参与艺术体验,感受交互式影像艺术从声音、图形、影像甚至互动所带来的乐趣。5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输将会发生质的飞跃,低延时、高带宽会加速交互式影像艺术的发展与应用。本文将从科技与艺术的双重维度,剖析交互式影像艺术是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融合新技术,并推动新时代科技与艺术的深度整合与革新。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的媒体形式,它依靠新的科技成果结合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高品质的独特的视觉、感官的享受。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将要表达的信息进行表现型设计后通过载体传达给眼睛。将新媒体和视觉传达设计紧密结合,是现代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必然选择,它将逐渐提高新媒体的艺术导向,实施精品、品牌化战略,带动整个媒体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淞 《中国科技博览》2009,(19):330-330
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艺术教育都看做是人性改造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建立一门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艺术教育学,不仅是要以研究艺术教育现象,揭示其本质与规律,展望其趋向与前景,并且要从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中提炼出精华,使之与艺术教育学完美结合,从而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美化人文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发展全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本文介绍了艺术教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中介,使人们拥有了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及艺术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炳吉 《硅谷》2010,(5):168-168
数字艺术是随着科技进步而获得长足发展的艺术形式,在数字艺术的发展中,艺术创意元素不断渗入,有效地推动着数字艺术的发展。通过对艺术创意过程的考察,认识到只有以内容为核心、以创意为动力、以科技作保障,数字艺术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周利红 《湖南包装》2006,(3):43-44,42
现代纤维艺术是随着现代艺术的深入发展而兴起的。纤维艺术作品作为纯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时.观众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获得信息:第一、形,这里的形包括:1、作品的外观造型.即它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是长的还是方的、是圆的还是自由形的。2、作品的内部构造、图形图案及其喻意。第二、色彩,色往往有先声夺人之势,尽管纤维艺术中较多地使用黑、白、灰等无彩色系,但效果依然醒目。第三、材料与制作工艺,材料的品性决定着工艺,新颖的材料和工艺往往能创造出别具风味的作品。第四、人们对纤维制品有着特殊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梁琳 《中国科技博览》2013,(32):205-206
城市园林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深层次的艺术性和丰富的功能性,而且还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现代艺术是基于现代社会人们心理需求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艺术,将其运用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能够充分体现设计的自然美、环境美、创造美,给予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并且彰显园林设计的独特魅力。基于此点,本文对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整体,体育教师就是这门艺术的载体,通过不同的方法将这门艺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14.
陈凤琴 《包装世界》2015,(6):120-121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如何建构当代中国自身的影像艺术形态已经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以此推动当代中国影像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从而让人们关注影像文化,提高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建构与塑造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不断增强,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大.艺术类教育在各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艺术教学中不断涌入的新鲜现象和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给教育者带来许多新的课题.比如,笔者正在从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工作,随着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全媒体、融媒体时代给这个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机会,同时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的教育现状使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受到了冲击.本文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针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蔡载胜 《绿色包装》2022,(7):101-103
近年来,艺术衍生品在中国当代艺术行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势头,这种新鲜事物也广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迅速在市场上流通。艺术衍生品的大量出现,打破了人们对高价艺术品的认知及消费理念。随着艺术衍生品行业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关注其外在包装设计,希望通过精美的外观设计带给消费者更直观的视觉感受,从而最大程度刺激消费。因此,对艺术衍生品的包装进行设计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艺术衍生品的外包装设计将能更好的促进消费,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歌唱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一首好的、甚至经典的歌曲的诗词和音乐终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必须通过歌唱者把它唱活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脚踏实地地进行艰苦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8.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艺术吸引力是对广告进行评判的标准之一。优秀的广告创意极具艺术吸引力,能最大程度地使消费者产生无意注意,达到广告广而告之的目的。创意并不是突发奇想、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创意产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循环发展的过程。艺术吸引力通过创意进行体现,潜移默化地对受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海博  张茫茫 《包装工程》2019,40(12):302-308
目的 在新媒体的创作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这一主题概念始终影响着创作者与观众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在信息化时代,新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带来更多的创作可能。通过分析当前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时代特征,探究时空观对于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多重影响。方法 结合实例阐释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时代背景、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并梳理在数字与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基于时间与空间特质下的新媒体艺术表达方式与审美体验的重要关联,从而总结时空观视角下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由来与趋势。结论 基于时空观这一视角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与理解体验,强调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创作的层面丰富审美情感的注入,同时启发创新意识的形成,更好的达成作品审美体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设计艺术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以作品承载文化观念.传播文化信息。它一般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物质财富与艺术、哲学.宗教、文学.科学等精神财富两方面的总和。而设计艺术所要实现的功能包含物质和精神功能,设计艺术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不仅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最终还将改变人们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称之为“设计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