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电脑爱好者》2013,(1):94-95
没有触控,Windows 8的魅力将大打折扣,因此更多的用户开始将目光移至支持触控的笔记本和超极本身上。但是,你知道如何选择才算靠谱吗?Windows 8的出现,将笔记本阵营重新划分成传统笔记本、传统超极本、触控笔记本、触控超极本以及变形超极本几大形态(附表)。其中变形超极  相似文献   

2.
8月9日,海尔电脑联手盛大游戏、英特尔、英伟达三巨头,共同推出大型史诗3D网游《永恒之塔》全球独家定制游戏超极本产品——海尔7G-5s。随着超极本的普及,商务用户将不在是超极本惟一的定位人群,学生、传统笔记本用户对超极本也是逐渐青睐,但是如何解决超极本游戏性能问题,也成为超极本能否成功影响学生等传统笔记本用户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无需鼠标键盘,手指轻轻滑过屏幕,就已经完成了跟电脑的交流?笔记本可以翻跟头,随时变身平板?PC的屏幕可以和键盘分离?不用怀疑,这些不是邦德先生的新装备,你也不在电影院。在英特尔举行的"全新超极本品鲜会"。超极本家族的"大黄蜂"、"擎天柱"们集体登场,  相似文献   

4.
《电脑爱好者》2012,(14):104-105
AMD最近提出了Ultrathin的概念,这种媲美超极本般极致轻薄的产品拥有更低廉的价格优势。价格便宜了,那性能呢?超极本(Ultrabook)的广告已经铺天盖地而来,这种新形态的超轻薄高性能笔记本成为了无数用户茶余饭后的谈资。借助最新的超低电压版Trinity APU,AMD也提出了超薄本"Ultrathin"  相似文献   

5.
曹操 《电脑爱好者》2013,(11):94-95
继超极本引入分体式等变形概念之后,一体电脑领域也逐渐刮起了变形流行风。对这种超大号的变形设备,我们又该持哪种态度对待呢?在IDF2013上,英特尔将"变形"作为了第三代超极本的基本形态,也就是通过分体、旋屏等创新结构,将平板电脑与笔记本的使用体验合二为一。就在超极本还没能全面贯彻变形化的作战方针之际,这股变形旋风就已经"传染"给一部分一体电脑  相似文献   

6.
《电脑爱好者》2014,(13):25-25
正很多注重续航的用户会优先挑选搭载低功耗版处理器的超极本,但其实际待机能力可能还不如朋友家的普通笔记本。究其原因,则可能是没有挖掘出隐藏在暗处的电源管理选项的节能功效。电源管理:笔记本的好搭档以预装Windows 7系统的笔记本为例,点击任务栏右下角的电源图标就可进入"更多电源选项",在这里可在"节能"、"平衡"和"高性能"三个状态间切换。当超极本始终工作在高性能模式时,待机能力肯定不如工作在平衡模式的传统笔记本。原因很简单,不同电源模式在CPU最低主频和系统散热方式层面会有所差异(见表)。  相似文献   

7.
超极本中的"异形"来了,作为全球首款双向插拔的异形超极本,ThinkPad X1 Helix到底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使用感受?看过本文你就知道了。超极本中的两面派X1 Helix可谓是分体式超极本中的"两面派",它的屏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与底座结合,实现类似联想Yoga的笔记本、站立、帐篷以及平板四大模式。比如当你打算处理公务时将屏幕正插,X1 Helix就是一款标准的笔记本;当你打算欣赏视频时再将屏幕反插,此时底座只是一个可调节角度的平板支架。电磁笔平时隐  相似文献   

8.
言诺 《电脑迷》2012,(5):24-25
记得2008年,主流14英寸笔记本机身厚度还在30mm左右,含电池重量在2.5kg左右,而今天,14英寸超极本厚度已经成功降到18mm以内,整机重量也成功瘦身到1.4kg内,其中更不乏华硕UX21这样最薄处仅3mm(最厚处仅17mm),重仅1.14kg,追求极致纤薄的产品。笔记本市场多年来对轻薄风潮的推崇,为消费者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Intel Ultrabook笔记本概念的提出,更重新定义了主流轻薄笔记本规格,并成功推动了笔记本体验的变革。超极本为何能做到让人难以置信的轻薄?它究竟是如何实现超薄、超轻、电池超耐久的?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寻找超极本轻薄源代码!  相似文献   

9.
2012年,笔记本市场上有个最为核心的关键词,那就是超极本,超极本就像是一把倚天剑,在整个笔记本市场上号令群雄。三星笔记本也顺应这一潮流,以丰富的产品型号和完美的易用性确立了行业的领先地位。除了高端的9系列笔记本,三星还推出了强大的530U系列笔记本,除了轻薄便携外,这台超极本打破常规,配备独显和光驱,带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移动计算领域均被超极本和智能手机占领,各媒体宣传的重点无外乎这两条产品线.不知我们的读者是否已经感到了厌倦,我个人的确已经略感迷茫了——到底是消费者的需求促使厂商不断更新,还是厂商为了竞争和获利而催着媒体带动消费者盲目跟进呢?让我们暂且将问题放在这,换个口味吧. 在超极本概念问世之前,超便携笔记本一直是移动计算领域的主角,现如今莫说超便携,即便是笔记本貌似都很少被提及了——在超极本满天飞的时代,超便携笔记本算得上是新鲜货.  相似文献   

11.
从2011年6月诞生至今,作为PC行业的弄潮儿,超极本马上就要迎来两周岁生日了。从发布之初的曲高和寡,再到过去一年中的攻城拔寨,超极本正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笔记本市场的格局。那么,现在的超极本是否成熟,能否成为让我们  相似文献   

12.
如果按图索骥,你全然不会注意到三星的5系列笔记本隶属于超极本。我们对于超极本的印象已经停留在纤薄.轻便.基本性能这样的体验上了,三星530U4B—S01则或多或少的打破了这样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办公自动化》2012,(19):63-64
正厚积薄发专供极致体验,超强性能缔造"超极"真我新学期伊始,你还想背着那厚重有加、速度有减的大砖头笔记本穿梭于校园么?面对新课程和新挑战,你还愿意在课堂演讲的时候,台下老师和同学默默等待你打开那个慢吞吞的PPT么?个性化的时代,独一无二的你,还愿意与别人撞"机"么?集聚英特尔创新精髓的超极本,面世已经一年有余,而IT卖场货架上数十种之多的款式以及更加贴近主流笔记本的价格,完全可以满足你学习生活的各种需求。不论是在课堂上、自习室、图书馆,还是校园中,超极本都能让你摆脱"厚"PC时代的烦恼,让一切从"超极本"开始,绚烂你学习生活每一刻!  相似文献   

14.
《电脑时空》2013,(9):20-21
随着Windows8的上市,市面上主打轻薄的超极本层出不穷,而且采用混合模式的变形笔记本也是屡见不鲜,不过,仍然有很多觉得自己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究其原因,市面上的变形超极本仍不够极致轻薄,便携性与平板电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从根本上说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笔记本的外形束缚。  相似文献   

15.
《电脑迷》2014,(1):11-11
正超极本、PC/平板二合一等新形态笔记本的高调出现,让传统笔记本显得多少有些落寞,但主流市场人群对主打性能的传统笔记本需求依旧存在,而且在新形态笔记本的压力下,传统形态笔记本售价往往相对低廉,能让消费者以较高的性价比获得产品。华硕Y481C便是这样一款针对主流消费群体的传统笔记本,中规中矩的设计加上全新功能,力求为用户带来出色体验。  相似文献   

16.
曹操 《电脑爱好者》2013,(18):90-91
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笔记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多种形态,比如主打纤薄的超极本、狙击平板的分体本等。值得游戏玩家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游戏本"都渐渐与便携性联姻了。要轻薄更要性能如今台式机已经日落西山,而平板电脑又无法承载复杂的办公需求,因此绝大多数消费者仍将笔记本视为家里"下一台PC"的首选目标。正因如此,笔记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向上要承担起媲美台式机的娱乐潜力,向下还要拥有不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与网络》2012,(17):30-30
SSD是Solid State Disk的缩写,中文名称固态硬盘。也是目前很多笔记本和超极本普遍使用的最新存储设备,相比于此前传统的机械硬盘,SSD的存储速度更快,具有更加省电,更加轻薄以及便于移动等优点,但目前SSD的容量还比较小,并且价格也贵。所以,SSD硬盘主要用于一些较高端的超极本和笔记本  相似文献   

18.
赵明 《电脑时空》2012,(9):20-21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概念轰炸后,大家对于超极本应该都不会陌生了。金属材质顶盖甚或整个机身都采用金属材质,确保了超极本的安全,但这也使得超极本的整机重量有时候不亚于传统笔记本。由于新平台的搭载,如今的超极本在显示性能方面略有提升,尤其是可以支持DX1游戏,但核显的能力毕竟有限,不要奢望它能够给你带来DX11的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19.
覃特 《电脑时空》2012,(5):22-23
正如不久前三星发布了第二代Series9系列笔记本,惠普也发布了第二代的F0lio13系列笔记本,虽然英特尔刚刚发布了第三代的lvyBridge平台,但厂商已经迫不及待发布自己的第二代超极本产品了,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电脑爱好者》2012,(21):96-96
如果你觉得现在3000元的IVB笔记本还是贵,那就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即将上市的新奔腾身上了。自4月发布至今,短短半年的光景IVB笔记本的价格就已经全面入侵3000元以内的超低价市场。什么?3000元还是贵?没关系,因为英特尔已经准备好了IVB奔腾伺候,有望全面打破普通笔记本和超极本的价格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