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液压流体脉动对液压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影响很大。为了减小甚至消除液压流体脉动,各国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各种主动及被动消振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消振效果。本文介绍液压流体脉动产生机理及危害、主动消振策略、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主要控制算法,提出了可能的研究方向,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建立湿式换挡离合器液压供油系统压力脉动数学模型与试验系统,利用Simulink对系统液压元件压力脉动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泵出口、精滤器入口和出口、溢流阀入口的压力脉动特性,研究了齿轮泵转速n和齿数z、油管直径D、溢流阀节流孔直径d对压力脉动的影响规律。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数学模型能有效反映系统压力脉动特性,脉动频率主要由齿轮泵输入流量脉动决定,脉动幅值随着油液流动方向降低;随着齿轮泵转速升高,压力脉动频率和幅值均线性增大;当齿数z大于10、节流孔直径d取2.5 mm时能有效降低压力脉动,对离合器供油系统的油管直径D取25~30 mm为宜。 相似文献
3.
液压系统振动和噪声与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液压系统产生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以及对系统的危害,结合科研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在设计液压系统时采取的控制振动和噪声的技术措施,可供设计液压系统参考。 相似文献
4.
5.
单缸轴向约束活塞液压发动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双元动力源,通过活塞销与柱塞的直接连接和保留传统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使其可以同时输出液压能和旋转机械能,而且在机-液能量转化上,缩短动力传递链,减小能量损失,但是单缸发动机工作存在不稳定性,容易引起输出高压油的流量脉动较大。通过AMESim仿真软件搭建单缸轴向约束活塞液压发动机机-液工作仿真模型,对机-液动力传递链中的柱塞运动特性、泵腔流量特性、输出液压油脉动特性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柱塞运动以及泵腔的流量特性满足液压发动机设计要求,通过蓄能器的合理选用使输出液压油流量脉动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6.
液压活塞式湿喷机泵送液压系统在换向阀换向时存在着严重的液压冲击,产生液压冲击的主要原因是换向时油路中的油液和负载的速度瞬间变化,而油液和负载速度变化与泵的排量有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在主油缸活塞端增加感应套,根据感应套位移控制泵的排量来降低液压冲击的方法。通过AMESim建模与仿真分析验证了这种主动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为泵送液压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液压系统的工作介质和液压系统中产生振动与噪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油液污染和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拉床液压系统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影响使用的、使用户最感头痛的主要有四个方面:1溜板工作时产生振动;2噪声大,超过85dB;3维修困难和维修费用高;4耗能大、油温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关的液压元件设计错误和液压系统设计不合理。图1所... 相似文献
9.
10.
11.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水压伺服控制阀及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详细介绍了几种采用伺服电机、压电驱动器、电磁力矩马达、永磁直线力马达等新型驱动技术的水压伺服控制阀的结构与性能特点。论述了压电陶瓷材料(PZT)、电致伸缩材料(PMN)、超磁致伸缩材料(GMM)、形状记忆合金(SMA)、电流变流体(ERF)等新型功能材料在水压伺服控制阀中的应用特点,特别是GMM材料的应用优势。分析了水压伺服控制技术在海洋开发、核能工业以及需要精密成型及精密定位和高速控制领域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今后水压伺服控制技术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液压式压裂泵多液缸输出流体脉动问题,分析液压式压裂泵脉动产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位移协调控制的液压式压裂泵脉动抑制方法,根据样机参数建立仿真模型,并在输出压力为55 MPa的工况下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在发动机输出最大功率、压裂泵输出最大流量工况下进行仿真。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位移协调控制的液压式压裂泵脉动抑制方法,通过实时检测各液压缸内柱塞的位移,一缸柱塞即将到位的信号除了控制自身减速停止外,还要控制另外一缸柱塞启动加速,使得两缸柱塞的减速和加速过程互相重叠,实现了液缸柱塞的强制有序换向,可显著抑制流量和压力脉动;在发动机输出最大功率、压裂泵输出最大流量工况下,输出流量脉动从25.45%降低到11.55%,输出压力脉动从46.58%降低到21.93%。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传统液压系统在主动型负载工况下,易出现气穴现象,从而造成压力波动、流量失控、气蚀等现象。以基于机液压差补偿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简化液压系统原理图。为避免气穴现象,对进、出口节流特性进行分析,得到进、出口节流面积比μ的最小值。采用仿真软件AMESim,分别对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和负载敏感系统进行建模,并进行液压缸伸出工况和缩回工况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负载敏感系统中,随着负载F的增大,进油腔的压力会低于0,即出现气穴现象;而在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中,通过改变进、出口面积比μ,可以实现进油腔的压力保持在设定的目标压力pm左右,从而避免气穴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