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第二相析出强化原理并采用基于饱和值调整法的工艺路径,使用计算软件辅助制定第二相强化真空渗碳淬火工艺,并对18CrNiMo7-6钢制圆片试样和齿轮试样进行了试验。分别测试了圆片试样与齿轮的表面硬度、淬硬层深度,并观测了圆片和齿轮试样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第二相强化渗碳工艺可导致在渗碳层中析出大量弥散细小且分布均匀的碳化物,其作为渗碳层中的第二相粒子,提高圆片试样表面硬度至840 HV左右,且高硬度层较深,硬度-层深曲线较为理想,可以应用在齿轮等传动部件以提高其表面硬度。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传统重载齿轮深层渗碳深度的确定方法,列出了近年部分重载齿轮对渗碳层深度要求的变化。选用不同直径的代表性试样和齿形试样,进行了碳势梯度、显微硬度以及渗碳淬硬层应力测定,探索深层渗碳工艺精益化。适当降低渗碳层深度,在确保齿轮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使深层渗碳过程成为节能减排、清洁高效的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3.
李栾菊  董建萍 《铸造技术》2014,(7):1456-1458
以20Cr2Ni4A和钒微合金化的齿轮钢为对象,研究了其在不同淬火方式下的变形行为,并分析了渗碳热处理过程中渗碳深度与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方式从空冷到水冷再到油冷,齿轮用钢的平均变形率逐渐上升。油淬热处理后齿轮钢的有效硬化层深度大于空淬热处理。经过油淬处理后,齿轮钢组织中含有细小的马氏体组织,使得其显微硬度高于具有贝氏体+马氏体组织的空淬处理齿轮钢。  相似文献   

4.
以三种渗碳淬硬层深度不同的20CrMnMo齿轮钢试样为研究对象,对其显微组织和硬度梯度进行检测,采用电化学剥层技术,借助X-350A型X射线应力仪,测量各试样深层渗碳淬硬层的残余应力及其分布,将硬度梯度与残余应力的分布进行对照,认为20CrMnMo钢渗碳淬硬层硬度小于400 HV1,均为残余压应力,之后才转换为残余拉应力,这一结果为确保齿面具有可靠的抗接触疲劳性能,合理地确定重载大模数齿轮有效硬化层深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根据各类齿轮不同齿轮模数、形状及其淬硬层深度、硬度、显微组织,热处理畸变要求的应用范围,比较高频、中频感应淬火、双频、SDF 同步双频感应淬火工艺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根据各类齿轮不同齿轮模数、形状及其淬硬层深度、硬度、显微组织,热处理畸变要求的应用范围,比较高频、中频感应淬火、双频、SDF同步双频感应淬火工艺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一种20Cr2Ni4A钢齿轮要求进行渗碳、淬火处理,达到0.8~1.0 mm的渗层深度、58~62 HRC的表面硬度和34~45 HRC的心部硬度。试验了3种渗碳淬火工艺,最后确定的热处理工艺为:920℃渗碳4 h缓冷,650℃高温回火4 h炉冷至350℃空冷,810℃保温3 h油淬,190℃回火两次。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17Cr2Ni2Mo齿轮钢基础上添加微量元素V、Nb的方法制备新型齿轮钢G1,采用渗碳后直接淬火和一次淬火工艺对两种齿轮钢进行热处理,对比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齿轮钢组织、性能和热处理变形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淬火工艺下,齿轮钢渗碳层中可见不合格的沿着晶界网状分布的碳化物组织,一次淬火工艺下渗碳层为细小的碳化物+马氏体组织;在两种热处理工艺下,G1钢的渗碳层显微硬度要高于17Cr2Ni2Mo钢,且直接淬火工艺下渗碳层的显微硬度要高于一次淬火工艺下渗碳层的显微硬度,两种齿轮钢的有效硬化层深度都约为1.7 mm;在淬火温度为860℃、回火温度为150℃时,G1齿轮钢渗碳层的显微硬度最大,为适宜的齿轮钢热处理方案;添加V、Nb的G1齿轮钢的热处理变形趋势要小于17Cr2Ni2Mo齿轮钢。  相似文献   

9.
将酸洗和未经酸洗的两种20CrMnTi钢试样放在一起进行渗碳淬火、回火处理。分别测定了两种试样表层的碳浓度梯度和淬硬层深度。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经酸洗后的试样,淬硬层和渗层碳浓度均较未经酸洗的试样高。原因是酸洗试样的表面产生了过酸洗和酸洗麻点,增大了试样表面与气氛的接触面积,在渗碳初期,酸洗试样表面渗入的碳原子多,形成了从表面到心部比较高的碳浓度梯度,从而提高了碳的扩散速度。  相似文献   

10.
王耀武  高宁 《热处理》2013,28(2):61-64
测定了30CrMnTi钢试样在卧式双室真空渗碳炉渗碳并炉冷或淬火后的渗碳层深度、有效硬化层深度和表面硬度的均匀性。结果表明,按目标渗层深度1.0 mm真空渗碳和炉冷的试样,用金相法测定的渗层深度偏差≤0.10 mm。按目标渗层深度1~2 mm真空渗碳和淬火的试样的有效硬化层深度偏差≤0.10 mm。同炉次渗碳、淬火试样的表面硬度偏差≤1.5 HRC,不同炉次渗碳、淬火试样的表面硬度偏差≤2.5 HRC。  相似文献   

11.
齿轮双频感应淬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明 《金属热处理》2012,37(10):122-124
在齿轮生产中,机加工后的齿轮的齿部要通过热处理使之硬化,所采用的主要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感应淬火。感应淬火比前2种方法具有费用少、加工时间短、畸变小、节能、节省人工及场地等优点。目前,公认的感应加热电源均为一种频率,即使有多种频率电源,也非同时发生。因此为使齿轮类产品具有仿齿轮轮廓的淬硬层时,采取单一频率或不同时双频感应淬火很难得到仿形的淬硬层。  相似文献   

12.
 材质为34CrNi3Mo的齿轮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多个轮齿崩落现象。采用低倍检验、化学分析、夹杂物分析和显微组织分析等方法对崩齿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淬火产生的内裂、齿轮淬硬层与基体组织突然过度以及偏载运转是齿轮断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高速重载机车牵引齿轮常用钢20CrMnMo钢的渗碳淬火工艺,总结了渗碳淬火回火工艺,并对试样和齿轮实物的硬度、金相组织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确定的热处理工艺能较好地满足高速重载机车齿轮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对42CrMo中碳轴承钢进行不同温度中频感应加热及淬火介质的表面淬火处理,并使用洛氏硬度计、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淬火试样不同区域组织及硬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经表面淬火处理后,按硬度由大到小试样可分为淬硬区、过渡区及基体3个区域,随着表面淬火加热温度的升高,表面淬硬层的深度增加,并且相对于水淬,油淬的淬硬层深度显著减少。组织分析表明,水淬淬硬区组织均为马氏体,而油淬工艺由于冷速较慢,淬硬层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组织,不同表面淬火工艺条件下过渡区组织均为马氏体+回火索氏体,基体为原始调质态的回火索氏体。淬硬区、过渡区及基体的组织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硬度差异。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所需淬硬层深度选择合适的水淬加热温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激光-感应复合淬火的新工艺,将激光和电磁感应两种热源复合提高42CrMo钢激光淬火的淬硬层深度和均匀性。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 5.5软件对42CrMo复合淬火过程中温度场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淬火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淬硬层深度模拟值与实验值一致性较高。采用该模型,比较了复合淬火与单一激光和单一感应淬火在同工艺下淬硬层的表面温度和深度,分析了不同扫描速度和激光光斑尺寸对淬硬层深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对复合淬火的淬硬层深度、硬度、晶粒大小和显微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感应复合淬火可以有效提高试样的表面淬火温度,提高淬硬层宽度和深度,弥补单一激光淬火功率不足的缺点,通过模型预测了复合淬火最优扫描速度和光斑尺寸。相较于两种单一淬火,复合淬火的晶粒度和显微组织形态在深度方向上的变化趋势与激光淬火相似,且具有更高的淬硬层平均硬度。  相似文献   

16.
齿轮淬火冷却中的质量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克俭 《金属热处理》1999,(1):40-42,45
不管是渗碳淬火、碳氮共渗淬火、感应加热淬火还是整体加热淬火,齿轮淬火冷却过程可能出现的热处理质量问题主要有:①淬火态硬度不足,淬火态硬度不均,淬火硬化深度不够;②淬火后心部硬度过高;③淬火变形超差;④淬火开裂;⑤油淬后表面光亮度不够。现场出现的这类质...  相似文献   

17.
对AerMet100超高强度钢进行了激光相变硬化试验,并对淬硬层的显微硬度分布及其物相变化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相变硬化后淬硬层的硬度得到提高,比基体提高了约200 HV0.2;在同样的激光处理工艺条件下,经激光相变硬化后原始状态为淬火态试样的淬硬层的硬度和深度比退火态试样的要高和深;相变硬化后,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逆转变奥氏体含量增多,硬化层硬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宏观检验、微观检验、淬硬层深度测定等方法,对45钢小模数双联齿轮高频淬火时发生的开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联齿轮中的裂纹是典型的弧形裂纹,主要是高频淬火淬硬层分布不合理引起的。而预先热处理调质组织粗大促进了弧形裂纹产生。  相似文献   

19.
以17Cr2N i2Mo钢齿轮和20CrMnMo钢代表性试样为对象,测试了深层渗碳淬硬层的残余应力。对多种渗碳淬硬层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和对疲劳性能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硬化层残余应力测试,掌握硬化层残余应力分布特征,可为较合理地确定重载大模数齿轮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20CrMnTi、20CrMnMo、22CrNi2MoNb及22CrMoH四种渗碳齿轮钢进行热处理畸变试验,试验采用C型缺口试样,通过热处理前后缺口尺寸的变化、试样的硬化层及心部硬度的检验结果,对比分析了四种材料在相同渗碳淬火热处理工艺下的畸变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