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大规格S45C钢热轧盘条强度偏低和存在魏氏体组织问题,研究了控扎控冷工艺对盘条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轧制过程中的加热温度、进精轧温度、卷取温度和冷却速度进行了优化调整,并对比分析了原工艺和优化工艺下S45C钢热轧盘条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后,热轧盘条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较原工艺明显增加,抗拉强度提高了21 MPa,硬度增加了3 HRB,同时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略有增加;优化工艺轧制的盘条的魏氏体组织基本消失,同时晶粒尺寸得到细化,晶粒度由7.0级增加为8.0级,珠光体片层变薄且片层间距减小,由0.33μm缩小至0.26μm。优化工艺通过降低加热温度和轧制温度以及控制冷却方式,提高了S45C钢热轧盘条的强度,改善了魏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对φ6.5 mm规格30CrMnTi热轧盘条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降低吐丝温度和辊道速度能有效降低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提高断面收缩率和断后伸长率,异常组织贝氏体含量的减少是各性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降低吐丝温度和辊道速度,使吐丝温度接近相变温度,降低盘卷出保温罩的温度,延长珠光体转变区域停留时间,有利于异常组织贝氏体含量的降低。为保证盘条显微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吐丝温度应控制在(790±10)℃,辊道速度应控制在0.19 m/s。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对低碳钢Qst32-3盘条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轧和控冷能有效提高Qst32-3盘条的力学性能并细化铁素体晶粒;当精轧温度由950℃降低到810℃并采取风冷工艺后,Qst32-3盘条的屈服强度由215 MPa增加到265 MPa,抗拉强度由318 MPa增加到346 MPa,铁素体晶粒尺寸由23.6μm细化到15.2μm。结合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原理及Hall-Petch公式分析了低温轧制对Qst32-3盘条晶粒细化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4.
王鲁义  马志军  顾腾飞 《轧钢》2020,37(1):98-100
针对弹簧钢盘条加工过程中出现断裂的问题,对盘条组织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盘条表面存在脱碳层和马氏体组织是盘条冷弯断裂的根本原因。通过对盘条化学成分及控轧控冷工艺的优化控制,亦即采用低的加热温度、低的开轧温度、低的吐丝温度以及先快后慢的控冷方式,消除了盘条表面的异常组织,解决了弹簧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鲁义  马志军  顾腾飞 《轧钢》2007,37(1):98-100
针对弹簧钢盘条加工过程中出现断裂的问题,对盘条组织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盘条表面存在脱碳层和马氏体组织是盘条冷弯断裂的根本原因。通过对盘条化学成分及控轧控冷工艺的优化控制,亦即采用低的加热温度、低的开轧温度、低的吐丝温度以及先快后慢的控冷方式,消除了盘条表面的异常组织,解决了弹簧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6.
热轧过程对T7钢帘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观察了国产和进口 T7钢帘线盘条产品的微观组织、硬度和不同部位的织构,并对国产T7钢盘条在1060℃开轧和900 ℃、800℃、750℃终轧的条件下进行了热轧加工的热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随终轧温度的降低,珠光体球团尺寸因奥氏体晶粒减小而减小,冷却速度降低使珠光体片层间距增大且硬度下降,盘条内外温度梯度升高而使表层软取向晶粒数目增多.分析表明,终轧温度应在850℃~900℃范围内适当选择.热轧冷却时应注意促使珠光体转变尽量在等温条件下完成,以保持珠光体片层间组织的均匀性和盘条良好的深拉拔性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控轧控冷对锚链用钢25MnV盘条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终轧温度和提高冷却速率有助于25MnV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屈强比的提高。冷却速率为2.5℃/s时,随着终轧温度降低,试验钢强度上升,其主要原因是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的共同作用;强韧性上升的原因为晶粒细化和V(C,N)相间析出粒子变细。终轧温度为820℃时,随着冷却速率提高,试验钢强度上升和强韧性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显微组织中出现异常组织马氏体岛。  相似文献   

8.
重点对超低碳钢热轧盘条表面产生环形粗晶组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环形粗晶组织的深度达到1 000μm左右,晶粒尺寸达到60~80μm,均匀分布于盘条表层,不存在特定取向晶粒异常长大的特点。通过退火模拟实验分析发现,超低碳钢热轧盘条表面环形粗晶组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会严重恶化材料的塑性加工性能。经理论分析和工艺试验验证,超低碳钢热轧盘条表面环形粗晶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预精轧后水冷强度过大,温度没有充分恢复,盘条表面温度低于动态相变温度,在盘条表层的晶粒内部储存有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促进铁素体相变的发生和特定取向的晶粒长大与扩张,最终形成粗晶组织。通过调整预精轧水冷工艺,将超低碳钢热轧盘条进入精轧的温度稳定控制在920℃以上,能够明显降低表面环形粗晶组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针对低碳钢盘条表面易产生红锈的问题,以低碳冷镦钢SWRCH22A为例,分析了其盘条表面红锈的产生机理,测定了不同红锈状态下氧化铁皮成分组成;通过不同控轧控冷工艺参数的设定,研究了加热、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红锈级别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钢坯加热温度至1 050 ℃及以下、提高吐丝温度至920~940 ℃、减少在线冷却水量,轧后盘条空冷至室温(冷速平均达5.5 ℃/s)等措施,可有效降低红锈级别。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控冷工艺对5.5 mm直径帘线钢盘条的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吐丝温度从860℃提高至900℃,且斯太尔摩线高温段冷速降低,可使热轧盘条横截面珠光体片层间距由161 nm减少至151 nm,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略有提高;同时氧化铁皮厚度由3μm提高至9.1μm,Fe_(1-y)O/Fe_3O_4的比值由1.89增加至3.18,除鳞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对H08A焊接用盘条批量试制中出现的强度偏高、性能不稳定及组织异常进行了分析,优化了轧后控冷工艺。结果表明,采用吐丝温度(920±10)℃,风冷辊道速度0.30 m/s的控冷工艺,H08A盘条性能稳定、组织良好。  相似文献   

12.
根据唐山国丰公司1450生产线热轧产品的组织和性能的特点,通过热轧成份设计和控轧控冷工艺的调整,确定热轧工艺参数为880℃终轧温度,750℃卷取温度,采用前端冷却的方式实现优质热轧家电板的生产。下游冷轧工艺优化轧制及连续退火工艺的参数,通过不同退火温度的实践调整,确定800℃退火温度生产产品达到预期产品性能,满足性能指标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3.
铝合金板材在热轧轧制过程中终轧温度较高,不同终轧温度板材,轧后采用不同温度退火,组织和性能有较大差异。试验研究了5083铝合金在不同热轧终轧温度及其轧后采用对应不同温度退火后,对板材进行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测定不同热轧终轧温度板材对应的组织和性能,确定不同终轧温度对应的最佳退火工艺制度;热轧终轧温度约低于275℃时,退火温度至少为300℃,基本完成再结晶,退火温度达到500℃以上时,发生完全再结晶;热轧终轧温度为高于320℃时,退火温度为500℃以上,其板材达到更优异的O态组织和性能;600℃退火的板材均发生组织过烧。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控轧控冷工艺下开展L415M管线钢的试制,分析不同工艺条件下L415M管线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增加中间坯厚度、降低精轧入口温度、适当降低卷取温度均有利于减少混晶组织,细化铁素体组织,提高落锤冲击性能。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L415M管线钢较优的控轧控冷工艺为:精轧入口温度≤1020℃,中间坯厚度≤60 mm,卷取温度≤620℃,在设备能力范围内,增加精轧后三机架未再结晶区变形量。  相似文献   

15.
戢俊强  王刚 《轧钢》2021,38(2):101-104
为扩大品种范围、提升产品竞争力,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决定在高线产线上开发φ6 mm HRB400E带肋钢筋盘条。设计了带肋钢筋盘条化学成分,通过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热轧盘条组织性能影响的相关分析,制定了轧制工艺参数,并研究了不同风冷工艺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轧控冷工艺的优化,可以稳定生产出φ6 mm热轧带肋钢筋盘条,盘条微观组织均匀,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对抗震钢筋的要求;轧后风冷速度对盘条组织性能的影响较大,当冷速过快时钢筋组织中会出现贝氏体,使钢筋出现无屈服平台现象,应采用适当冷速。  相似文献   

16.
利用控轧提高Si—Mn弹簧钢的冷轧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Mn弹簧钢带钢在热轧过程中,用控轧法使发生动态再结晶,加以降低终轧温度使奥氏体转变温度提高,钢带以4~7K/s的速率自然冷却时,能获得细致的片状珠光体和少量铁索体组织,这种轧态组织能经受70%以上的冷轧压缩率,因此可大大地简化工艺。用这种带钢制作的弹簧,性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Formastor—Digital全自动相变膨胀仪研究了热轧09CuPTiRE和控轧控冷09CuPTiRE钢的连续冷却曲线,分析了冷却速度对这两种钢金相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冷速条件下,控轧控冷耐候钢的相变开始点和终了点的温度与热轧耐候钢相差不大。冷却速度t8/5〈11s时,控轧控冷耐候钢焊接热影响区(HAZ)组织以贝氏体为主,而热轧耐候钢HAZ组织中出现了珠光体;当t8/5〉45s时,两种耐候钢HAZ组织均为铁素体和少量的珠光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减小,耐候钢HAZ硬度降低;当t8/5〉45s时,HAZ硬度下降明显,甚至低于母材。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不同热轧终轧温度对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磁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热轧终轧温度为890℃时,热轧带钢表层为铁素体再结晶组织,芯部为铁素体相变组织;带钢经冷轧退火后,成品晶粒细小,铁损为5.565 W/kg,磁感为1.744 T,磁性能较差;当终轧温度为870℃时,热轧带钢全为粗大的铁素体再结晶组织,带钢经冷轧退火后,成品晶粒粗大,铁损降低至5.329 W/kg,磁感升高至1.762 T,磁性能最佳;当终轧温度降低至850℃时,带钢在热轧时再结晶晶粒难以长大,经冷轧退火后,铁损为5.507 W/kg,磁感为1.760 T,磁性能介于890℃和870℃之间。此外,实际工业生产数据表明,当热轧终轧温度为850~875℃时,成品磁性能明显优于880~900℃。  相似文献   

19.
通过CCT曲线和实验室控轧控冷工艺试验,研究了440 MPa级船体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CCT)过程的相变以及组织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较宽的冷速范围内容易得到贝氏体组织,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试验钢的强韧性得到提高。轧后空冷条件下,试验钢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组织,韧性较好,但强度富余量相对较小。轧后加速冷却,试验钢的强度得到明显提升。模拟卷取温度为550 ℃时,试验钢的强韧性相对更好。综合分析,较优的控轧控冷工艺参数为:终轧温度840 ℃,轧后冷速(20±5) ℃/s,卷取温度550~560 ℃。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管线用钢的安全服役性能,使其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和较低的屈强比,采用现场小批量试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控轧控冷工艺对L450M管线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450M管线钢采用粗轧开轧温度1 010~1 050℃,精轧开轧温度920~960℃,精轧终轧温度790~830℃,终冷温度550~580℃,屈服强度可达到475~513 MPa,抗拉强度565~583 MPa,伸长率32%~38%,屈强比0.82~0.88,-20℃横向冲击功188~285 J,满足API SPEC 5L-2018标准要求;适当提高精轧终轧温度、降低粗轧阶段变形量、减少精轧阶段轧制道次,有利于降低L450M管线钢的屈强比;适当降低冷速、提高终冷温度,使L450M管线钢显微组织中先共析铁素体比例增加,有利于降低屈强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