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减轻采用二轧程工艺生产SUS430不锈钢薄板对冷轧产能的影响,特进行了大压下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大压下的伸长率、塑性应变比值比二轧程的略低,但二轧程的各向异性指数值也最大,容易引起冲压件的凸耳缺陷,并且增加冷轧次数和中间退火会使生产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使用大压下工艺生产的零件各项质量指标均已满足深冲要求,可以考虑采用大压下工艺替代二轧程工艺。  相似文献   

2.
《铸造技术》2017,(4):826-828
为了扩大SUS430铁素体不锈钢的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对浅冲用SUS430铁素体不锈钢采用连续退火工艺代替罩式退火工艺。对比分析不同退火工艺下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最终得出:SUS430铁素体不锈钢连续退火工艺的性能完全满足浅冲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对SUS430不锈钢冷轧时的表面条带状色差缺陷进行了分析,发现缺陷在罩式炉退火后已经产生,缺陷产生的根源是捆带表面涂漆中的氧扩散。通过控制自动打捆模式,改变手动打捆位置和变更捆带材质可以杜绝该缺陷发生。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子背散射(EBSD)和金相分析等,研究了SUS430铁素体不锈钢在不同冷轧工艺下再结晶组织、晶粒间取向分布、微观织构与成形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二次冷轧退火板的大角度晶界多于一次冷轧退火板的;一次冷轧(冷轧压下率80%)后,能获得织构{334}483的强取向,平面各向异性指数Δ_r值为0.25,平均塑性应变比r值为0.87;在总压下率一定时,通过二次冷轧能获得完整的{111}微观织构,Δ_r值为0.44,r值为1.12。综合分析表明,二次冷轧的充分再结晶有利于SUS430铁素体不锈钢的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5.
王宪玉  顾培松 《轧钢》2002,19(1):36-38
针对国内市场对SUS430不锈钢需求不断扩大而其生产难度较大问题 ,宝新不锈钢公司摸索出一套生产技术。文中介绍了从退火→酸洗→轧制→冷轧卷退火、酸洗→平整中各工序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金属板料弯曲中,回弹预测与控制是产品精确成形的关键.针对厚度为0.55 mm的SUS430不锈钢自由曲面弯曲回弹问题,采用Hill48、Barlat89和YLD2000-2d 3种典型的各向异性屈服准则对SUS430不锈钢板材自由曲面弯曲成形进行有限元模拟,并结合试验验证,研究了不同屈服准则对自由曲面弯曲成形回弹量的影...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在不降低不锈钢耐蚀性的前提下,采用盐浴氮碳共渗技术对SUS 201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进行低温硬化处理,对不同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下硬化层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硬化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正确的工艺条件下,才能获得无氮(碳)化合物析出的硬化层,表面硬度可达1000HV0.025以上,而且还能提高不锈钢表面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高能喷丸方法在SUS430不锈钢表面制备纳米表层,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分析(TGA)、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进行测试,研究了纳米表层在不同气氛中的高温氧化行为,并分析了表面自身纳米化对SUS430不锈钢耐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表层在氧化初期氧化强烈,呈线性规律迅速增重,但达到钝化的时间短,氧化膜薄且致密,厚度仅为原始表面氧化膜的1/4,使钝化以后的氧化速率比原始表面低,总的氧化增重仅为原始表面的1/3,耐氧化性大大提高。其原因是表面自身纳米化处理增加了表层的晶界面积,提高了氧化物的形核几率,也为元素的扩散提供了更多通道,因而促进了Cr元素的选择性氧化。在最表层形成的是疏松的富Fe氧化物,该层氧化物对耐氧化性的提高贡献不大,在靠近基体的底层形成致密的富Cr氧化物,能很好地抵抗基体的进一步氧化;纳米表层比原始表面更容易形成连续的氧化膜,该氧化膜的内应力小,韧性好,与基体的结合力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介绍了影响SUS430不锈钢连铸坯纹敏感性的因素及相应的防止措施;此外,还结合太钢生产实际,提出了细化SUS430不锈钢铸造组织的方法。这些措施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经生产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汽车排气系统波纹管的疲劳寿命影响机理,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某型号汽车波纹管液压成形和静力学分析有限元模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特征区成形后的组织演变机理。由于波纹管高周疲劳试验条件的局限性,采用预应变模拟法实现了波谷区的高周疲劳加载。有限元结果表明,成形后波谷处真应变为0.03~0.10,波峰处为0.20~0.29,轴向拉伸、周向扭转和横向弯曲3种实际工况条件下的应力集中都在波谷处。物理试验结果表明,液压成形后不同特征区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程度随应变上升不断增强,TiN轴比先变大后又由于发生破碎进而降低。通过对比0.1预应变试样和波谷试样的组织形貌差异验证了物理模拟试验的有效性。高周疲劳试验结果显示,成形带来的亚稳态奥氏体含量降低和TiN伸长对波谷区疲劳性能有较大损害。  相似文献   

11.
17/5/6 Cr-Ni-Mo不锈钢经1100℃水淬后含40%的δ-铁素体。高温保留下来的铁素体极为不稳定,加热至550°—1000℃在δ—铁素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δ-铁素体分解产物的性质视加热温度而定,在700°—1000℃主要为X-相,在550°—700℃主要为Fe_3No_3C及(Cr,Fe,Mo)_(23)C_6。X-相形成的形态及其机构亦随加热温度而有所不同。在900°—1000℃δ-铁素体通过共析转变方式分解为X-相及奥氏体γ′δ-共析组织先在γ/δ,δ/δ相界成核然后逐渐向铁素体内部推进。在1000℃粒状的δ-共析组织居多,温度稍低则出现较多的层状组织。在700°—900℃X-相成核后,奥氏体γ′未能及时成核,因而当X-相的沉淀进行到一定阶段后,δ→γ′的转变才开始。在600℃保温观察到在奥氏体基体有马氏体的形成,这个现象可能与碳化物在低温的沉淀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金相观察、力学性能和耐晶间腐蚀性能试验,研究了SUS304不锈钢MAG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接头的抗拉强度不低于母材,而且塑性良好。焊缝为奥氏体组织,呈较为粗大的柱状晶形态,且与母材熔合良好;过热区的晶粒长大不严重。焊态时,焊接接头的腐蚀速率与母材相当,经敏化处理,接头的腐蚀速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3.
SUS304不锈钢MAG焊接头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金相观察、力学性能和耐晶间腐蚀性能试验,研究了SUS304不锈钢MAG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接头的抗拉强度不低于母材,而且塑性良好。焊缝为奥氏体组织,呈较为粗大的柱状晶形态,且与母材熔合良好;过热区的晶粒长大不严重。焊态时,焊接接头的腐蚀速率与母材相当,经敏化处理,接头的腐蚀速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4.
李晓希 《热加工工艺》2012,41(18):203-204
研究了3Cr13不锈钢在不同气氛下的固溶氮化.结果表明:1100℃、0.15MPa的N2、NH3气氛下,均可实现固溶氮化,并获得厚氮铁素体层.以NH3为渗剂固溶渗氮,得到的扩散层的晶粒比N2为渗剂的更加细小,试样表面硬度高达45HRC;高硬度的获得主要是靠渗氮层中形成与母相共格的合金元素氮化物的沉淀硬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硬度低、摩擦因数大、耐磨性差等问题,对316不锈钢进行电化学处理获得表面织构,再对获得表面织构的试样进行离子氮化处理。在干摩擦和脂润滑条件下研究了316不锈钢基材和复合处理试样与GCr15钢球和Si3N4陶瓷球配副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后试样表层主要由ε相、γ′相和CrN相组成,表面硬度为1 048HV0.1;在干摩擦条件下,表面织构未被完全破坏,在摩擦过程中起到了捕捉磨屑、降低磨损的作用;在脂润滑条件下,表面织构起到了储存油脂提供二次润滑源的作用。与两种摩擦配副在两种测试条件下,复合处理试样的磨损失重量均远低于316不锈钢基体。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光学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测试方法研究了SUS301L不锈钢TIP-TIG焊接头的组织;通过维氏硬度计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接头力学性能。结果表明,SUS301L不锈钢TIP-TIG焊接头组织为δ残存、(γ+δ)共晶和γΠ,其中δ-铁素体呈蠕虫状、侧板条状或骨骼状形态分布;熔合区δ-铁素体呈蠕虫状分布于γ-奥氏体晶界;接头中热影响区粗晶区为软化区,平均硬度值为HV185。接头断裂位于热影响区粗晶区,断裂形式为韧性断裂,断口呈韧窝形貌。  相似文献   

17.
金宇 《金属世界》2013,(6):46-48
不锈钢以其优秀的性能应用在很多领域,SUS430不锈钢又以低廉的价格深受市场的青睐,本文介绍了SUS430不锈钢在冷带退火机组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最终退火温度对于后续酸洗效果的影响。采用适当的退火温度不但能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还能减轻酸洗段的负担、降低能源消耗、获得优异的带钢表面、提高产品的成材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EHF-EM100型电液伺服动态试验机测量SUS304/Al1050/SUS430复合板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拉伸后的断裂层形貌。结果表明:复合板在低于400℃时伸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在400~500℃之间复合板的伸长率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加;在低于500℃时各层材料的强度差异造成向SUS430侧产生翘曲;当温度升高至550℃,由于两层界面之间产生了FeAl3脆性化合物导致在拉伸时因界面结合强度不够而分离。  相似文献   

19.
采用冷喷涂技术在不锈钢表面喷涂纯铜涂层;涂层的断面形貌和硬度分别通过光学金相显微镜观察和显微硬度计测试,同时研究了涂层的结合机理.结果表明,粉末在沉积过程中存在低速粒子,部分低速粒子沿原路径反弹后影响其他粒子的沉积;纯铜涂层与基体的结合为机械结合;涂层内部兼有部分冶金结合;涂层的硬度分布较均匀,且高于纯铜的硬度.  相似文献   

20.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对316L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mm厚的316L不锈钢板的上下表层进行机械研磨处理(SMAT),对经过不同时间的SMAT后的样品的表层组织进行金相观察,并测量SMAT不同时间的样品的硬度、抗拉强度.结果表明,经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不同时间后,在316L不锈钢板表层获得了不同厚度的表面强化层,强化层组织为沿厚度方向由纳米晶层向微米晶层过渡的梯度组织;随着SMAT时间的增加,总的强化层厚度增加;表面组织的变化导致了表面硬度明显增加,整体材料的屈服强度增加;表面机械研磨处理时间对性能的影响并非线性增加,表面硬度和整体材料的屈服强度在处理5min时增加显著,处理时间继续增加到15、30和60min,它们的增加速度很小.拉伸断口表面形貌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经过5min处理后的样品,表层的剪切唇变形区域面积增加,断口微观特征为长条状的韧窝,但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剪切唇区的尺寸并没有继续增加,而是开始下降,表面硬化区域的增加造成了塑性变形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