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媛 《江苏纺织》2021,(6):85-86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批量生产成为社会主流的生产方式,导致非遗文化得不到传承与发展.为了引起广大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了非遗文化元素.文章阐述了非遗文化的概念,列举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的原则,提出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鄢嫦 《纺织报告》2023,(7):114-1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制度体系建设相对完善,数字技术运用充分,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效明显,但在传承队伍、传播形式、融入教育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文章从关注传承人才培养、加强数字化传承、推动非遗融入教育3个方面着手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非常宝贵的财产,印刻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痕迹,但是目前河南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所以亟需加强非遗创意的开发。而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非遗,同时其在非遗的创意开发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能够保证非遗创意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经济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传承下来的瑰宝,其传播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角度来看,非遗传播发展就是对历史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一种保护。在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遗服饰由于类别多样化,在基层群众中的文化认可度相对较高,通过从非遗服饰的视角分析非遗传播发展路径,可以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带来非常大的帮助。文章通过对非遗服饰进行综述分析,并对新媒体经济视域下的非遗服饰传播发展路径提出个人看法,希望为关注非遗服饰传播发展的人群带来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必须坚持的核心要素及需要改善的传统部分进行分析,从严肃性和娱乐性看似冲突的视角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得出,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有利于非遗友好型文化生态的形成;在坚持非遗内涵价值和促进现代融合的基础上,需要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发展观。文章也提出了非遗严肃性和娱乐性结合的三个方向:传统技艺辅助学习和获取类的严肃游戏、数字生态博物馆、优质数字媒体文化展示和传播。这些研究可以帮助非遗传承人找到一条能够保持非遗原真性,适应当下数字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地域优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进一步的意义,实现非遗的重要的价值体现和树立大众对非遗的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促进了偏远地区经济向上的趋势,提升优秀的非遗文化良好的传播空间,让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好的融合和展现。文章以黔东南非遗苗绣为例,探讨苗绣技艺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之上,苗绣技艺的文化创新设计与地方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揭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在非遗文化的推动下本土文化产业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安妮  陈雁  毋岚萍  张凯茜 《丝绸》2015,(10):56-62
资源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为了充分利用与纺织类非遗关联的各类资源开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简述了纺织类非遗资源整合的意义,接着从文化部公布的共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挑选出了纺织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根据纺织类非遗的工艺过程和物质载体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最终建立了由初级原料类、服用面辅料类、印染类、刺绣类和民族服饰类非遗作为五大资源系统的资源链;以纺织类非遗为纽带,以中国七大区域内的非遗组织为要素构建了区域文化圈,以纺织类非遗传承人为核心建立了传承人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8.
《丝绸》2015,(10)
资源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为了充分利用与纺织类非遗关联的各类资源开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简述了纺织类非遗资源整合的意义,接着从文化部公布的共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挑选出了纺织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根据纺织类非遗的工艺过程和物质载体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最终建立了由初级原料类、服用面辅料类、印染类、刺绣类和民族服饰类非遗作为五大资源系统的资源链;以纺织类非遗为纽带,以中国七大区域内的非遗组织为要素构建了区域文化圈,以纺织类非遗传承人为核心建立了传承人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9.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非遗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如何使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的关键。现将非遗传承与高校美育结合,探索非遗发展的新道路,发扬非遗传承中的民族精神,借此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美学修养,让人们感受到非遗技艺传承过程中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被国内影视作品广泛接纳,影视类艺术工作者还积极主动地将"非遗"或者那些还未被纳入"非遗"名录里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融入至影视艺术创作中.本文以苏州昆曲为题材,以摄制非遗纪录片《苏韵传承》为案例,旨在突破传统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研究运用VR虚拟技术拍摄,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代入感,致力于应用更多新型技术方式来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曾勤  刘星豪  周橙旻 《家具》2022,(6):53-58+3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我国非遗文化传承,并推动我国家居产品设计的发展。通过对我国社会背景、政策及消费环境的研究,以及相关文献检索筛选与文献知识图谱分析,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家居产品设计的趋势与市场发展态势;阐述了当前国内研究者将非遗元素应用于室内软装设计、大型公共空间规划以及单体家居产品开发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分析非遗文化与家居设计的可能性与结合点,总结出非遗在家居产品设计实践中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的发展路径,提出通过带有文化元素的家居产品设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家居设计实践传播传承非遗文化,同时挖掘家居设计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将非遗文化元素和传统工艺应用于现代设计尤其是现代服装设计之中,不是哗众取宠,更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在深刻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和熟练掌握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现代服饰结合进行创意设计,将非遗的艺术语言融入现代时尚中,满足人们对时尚与审美需求,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传统非遗文化和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达州石桥火龙是达州石桥镇的一种民俗活动,作为达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复兴的需求下各地区的非遗地位也越来也重要,通过将非遗石桥火龙和服装设计相结合,以探索不同的发展路线来复兴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面料、廓形的方面来展示石桥火龙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有利之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经济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方式。文章在数字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推广现状的分析,总结出非遗品牌塑造与合作、非遗人才的培养与服务、非遗数字化推广平台建设三条发展路径,打破了传统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模式,构建了非遗数字化销售与推广平台,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众视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衍生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并产生了“非遗+”的新活态传承模式。文章以蓝染为主要表现语言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相结合,使两者之间的结合有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具体以“蓝染+浙江三家村手削藕粉”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为例,对蓝染进行活化与创新应用,探索蓝染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相结合的可能性,挖掘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使更多非遗文化能够回归大众视野。  相似文献   

16.
陈雯慧  鲁湘玉 《福建轻纺》2023,(3):17-19+3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凝结着中华传统文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进程坎坷缓慢,非遗的保护传承之路举步维艰。文章以布依族斗纹布纺织技艺为例,研究阐述在多元冲击下非遗面临的传承困境,提出根据非遗文化的自身性质特点,紧紧围绕非遗“活态传承”这一理念对当下布依族斗纹布纺织技艺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创新规划和探讨,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将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与先进产业链生态构建相结合,全面推进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的见证,是千百年来人们日常生活的结晶,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以下简称“非遗大会”)将传统技艺重新激活,打开了对传统艺术新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湖湘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而典型的湖湘视觉元素。所有的物质文化中都包含有非物质文化的作用在其中,也就是说物质文化是由非物质文化中的诸如智力、技艺等要素创造的;而所有的非物质文化,又都是通过物质文化作为载体、空间来体现其形式、特征、状态、功力和风貌的。因此,本文围绕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内涵,剖析其载体外显出的视觉元素,分析湖湘非遗元素并将其运用到高职设计教学中,总结出从文字中提取、从生活中提取、从自然中提取湖湘非遗元素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遗产品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在大众生活水平和审美逐渐提高的当代,由于非遗自身的局限性及市场开拓等因素制约,非遗仍面临较大的生存问题。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为例,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状况及问题,并在提出可行的营销策略,使其能够较好地传承并传播,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门类众多,具有较为突出的特性。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非遗展示空间被重新定义和解构,生成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及空间形态。本文依据非遗本体展示需求,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展示空间划分为三大类,提出多维场域概念,并基于多维场域下非遗展示的核心要义,探寻出适宜非遗展示的数字化手段,以期帮助人们在多维场域中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地去认识非遗,体验非遗,弘扬中华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