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以传承非遗皮文化为己任的四川雅安金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步文化公司")于当日亦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金步·非遗影像展》。"金步·非遗影像展"以大  相似文献   

2.
王东  王劲  蒋楠 《中国食品工业》2022,(16):118-121
烹饪类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饮食健康和现代烹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传统手把手和口口相传的烹饪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式,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非遗传承成效,而科学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特殊的潜力与优势。基于此,本文以苏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为例,在分析烹饪非遗传承人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尝试将传统烹饪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相融合,探索职业院校培养烹饪非遗传承人的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为我国餐饮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烹饪专业人才,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烹饪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当代人们审美需求和功能性需求,阳新布贴工艺在保持其"核心技艺特征"不变的基础之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借助现代设计理念,有利于非遗阳新布贴融入生活,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结合田野调查、图像分析、文献查阅等研究方法,以文字描述和图表展示的方式对阳新布贴工艺进行了比较分...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日报社承办的“璀璨非遗永续传承——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发布仪式”在成都举行,“文旅融合非遗铸魂——泸州老窖非遗与旅游融合案例”入围2022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才洪作为川酒唯一代表,从200多人中脱颖而出,入围“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提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游客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郭星星 《中华纸业》2023,(22):67-69
非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其中的多种文化元素给纸质包装设计带来了许多启示。本文将从非遗文化与纸质包装设计的彼此融合及非遗文化元素在纸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实际探索如何将非遗文化更好地应用到纸质包装设计中。  相似文献   

6.
殷桥 《丝网印刷》2023,(15):115-117
高校做好非遗传承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明晰非遗教育理念,创新宣传方式;健全非遗课程体系,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打造非遗“双师”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搭建非遗实践平台,加强产学研融合等措施,推动高校非遗传承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育人资源,本文将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融入《服装网店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思政核心素养目标确定、专业+思政双线融合的课程设计、思政元素落实单元教学、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索本地非遗文化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0月10日—10月30日,由罗湖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主办,罗湖区教育局、罗湖区水贝金座、罗湖金石博物馆协办,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18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下文简称深圳非遗周)正式拉开序幕。本届深圳非遗周的主题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展示展演,开设一系列日常展览、非遗活动周和非遗进校园、社区等活动,让民众走进非遗,体验传统文化在悠久岁月积淀后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南溟吉贝——黎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织山绣水——苗族织染绣主题非遗服饰秀""锦衣御裳——宋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点染华章——影视剧主题非遗服饰秀"……随着模特的依次展示,由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巧妙融合的众多华服,令观众眼前一亮……3月14日至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联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锦绣中华——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古城精彩呈现,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碰撞出了闪亮的火花。  相似文献   

10.
探索符号学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分析非遗文化-漆工艺等现代设计工艺,将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产品相融合,打造传播传统文化兼具审美和实用性的产品.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门类众多,具有较为突出的特性。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非遗展示空间被重新定义和解构,生成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及空间形态。本文依据非遗本体展示需求,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展示空间划分为三大类,提出多维场域概念,并基于多维场域下非遗展示的核心要义,探寻出适宜非遗展示的数字化手段,以期帮助人们在多维场域中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地去认识非遗,体验非遗,弘扬中华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12.
非遗蓝印花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对中小学生实施非遗蓝印花布教育,不但可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可以使中小学学生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非遗蓝印花布的重任,推动非遗蓝印花布艺术的有效传承。对非遗蓝印花布在泰安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非遗蓝印花布在泰安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传承方式和作用。对非遗蓝印花布在泰安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泰安中小学非遗蓝印花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非遗蓝印花艺术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3.
作品说明:“港城遗梦”以湛江非遗项目:雷州石狗、舞鹰雄、北坡游鱼、湛江傩舞、吴川飘色为创意文化,从中提取创意元素进行设计。非遗里悠久的故事和精神内核是世代相传的,这五项非遗都独具湛江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生动表达了湛江人民爱憎好恶的价值评判态度与审美情趣,传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向往。此次设计从湛江非遗文化中提取元素进行插画设计,采用现代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选用精美的金属书签作为载体,让湛江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让非遗“潮起来”。  相似文献   

14.
作品说明:“港城遗梦”以湛江非遗项目:雷州石狗、舞鹰雄、北坡游鱼、湛江傩舞、吴川飘色为创意文化,从中提取创意元素进行设计。非遗里悠久的故事和精神内核是世代相传的,这五项非遗都独具湛江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生动表达了湛江人民爱憎好恶的价值评判态度与审美情趣,传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向往。此次设计从湛江非遗文化中提取元素进行插画设计,采用现代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选用精美的金属书签作为载体,让湛江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让非遗“潮起来”。  相似文献   

15.
"非遗"彰显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点,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人文信息的积累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被国内影视作品广泛接纳,影视类艺术工作者还积极主动地将"非遗"或者那些还未被纳入"非遗"名录里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融入至影视艺术创作中.本文以苏州昆曲为题材,以摄制非遗纪录片《苏韵传承》为案例,旨在突破传统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研究运用VR虚拟技术拍摄,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代入感,致力于应用更多新型技术方式来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大批量的工业化产品代替了传统手工制作,导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关心逐渐降低,致使非遗文化缺少保护或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非遗文化面临着无法传承的问题。为了让非遗文化遗产重新得到大家的认识了解传播,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文针对服装设计本科专业教学中非遗元素的运用,分析了其教学方法、运用方法和设计角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当前服装设计教学中非遗元素应用的重要性,思考提出了应对教学和非遗元素相结合可切入的多个方法角度。  相似文献   

18.
技艺类非遗的活态传承在当下社会形态趋势面临一些列问题,如何将技艺类非遗的"技"与"艺"传承的问题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传统手工技艺回归本原为基础,传承文化生态活动链,承载民间生态思维观,并将传统技艺与生活以及精神思维结合起来,助力非遗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9.
对旅游业激发非遗、发挥旅游对非遗的传播功能、扩大文化的影响、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构建"非遗"旅游体系,培育特色文旅品牌的保护、开发路径,促使"非遗"资源传承,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民族魂宝,随着岁月的跌宕起伏,这些技艺或消失或失传,无一不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烹饪技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将非遗引入校园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途径,也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复兴的一种有效途径。烹饪专业作为高职的一个重要专业,应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发展过程中的公共服务作用,将非遗传承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本文针对烹饪类专业在非遗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做了一些思考,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