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佳富 《中国食品》2022,(1):103-105
刚开始喜欢喝茶或学习了解茶文化的人对于茶艺存在一定的误解或以偏概全,认为"茶艺"就是翩翩起舞、翘着兰花指般的"表演型茶艺".在过去的20多年中,茶艺馆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茶艺馆的茶艺师泡茶确实存在"重艺不重茶"的现象.正确理解茶艺应以茶为核心,以茶汤质量水平为呈现,不靠外在的花式架子,而是通过泡茶、品茶过程中的茶...  相似文献   

2.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而使茶由饮而艺的道者,则始于唐代之陆羽。从古至今,茶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备受各阶层人士的青睐。茶肴近几年亦成为餐饮业日渐明丽的一道风景线,并逐渐成为了一种饮食新时尚。  相似文献   

3.
茶艺表演是以茶的品鉴为主要线索的综合艺术,观者的视觉以茶艺师肢体语言的流动而转移,茶具作为茶汤承载之器,更成了观者的视觉中心。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关于茶艺表演中涉及具体茶叶品牌的针对性茶具设计研究文献极少,进而提出了毛尖茶茶艺表演中牙舟陶茶具设计研究问题及必要性。文章最后通过对茶艺的缘起、茶具美学分析,毛尖茶物质属性、人文内涵等研究,最终得出毛尖茶艺表演牙舟陶茶具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清饮与茶配     
郑启五 《美食》2004,(1):48-48
喝茶分清饮和茶配两类,清饮顾名思义.就是单纯地饮茶,专心致志地体味茶的韵味;茶配就是有点心相傍,边饮边吃。清饮茶配,各有其乐,我是兼而品之。清饮时有清饮的茶友,多为茶化的学人、寺院的高僧、台湾的友、端庄的茶艺师以及茶行业的老板,茶逢知己,长饮不醉。而茶配有茶配的食友,当年打工的工友、上山下乡的老三届“插友”、还有大学的同  相似文献   

5.
茶艺和音乐     
正不久前接到浙江湖州一所高校发来的邀请,给了我一个命题讲座"茶艺和音乐"。因为这个机缘,让我这个泡茶喝茶时基本不听音乐的人认真仔细想了想这其中的关联。从事和茶有关行业的人以及喜欢喝茶的人基本都知道,神农氏很厉害,他有个水晶肚,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除了这,一些史料记载,神  相似文献   

6.
茶乃养心汤     
《中外食品工业》2012,(7):74-81
茶,南方之嘉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世世代代,茶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犹如养心的靓汤。邀朋品茗,闻着茶香,安静地享受一杯茶带来的洁净与惬意吧!  相似文献   

7.
《饮料工业》2009,12(2)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自神农氏发现茶叶以来,中国茶叶发展为现在公认的绿、黑、红、白、黄、青6大茶类.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黑茶,其保健功效得到了茶学界、医学界的广泛认同,更有千百年的饮用实践.因为黑茶需要煮着喝才能够最好的保持其独特口味及保健功效的缘故,再加上传统思维定势,有着"黑金"之美称的黑茶,直到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还是藏于深闺之中,没有走进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8.
茶艺双叠     
晨焰 《美食》2005,(4):44-45
家乡阆中系千年名城,自古茶事颇盛。我虽知茶圣陆羽《茶经》有关“茶之为饮,始于神农……”之说,却不谙其经,不懂其道,更疏予其德,纯属以茶解渴且图牛饮而后快的凡夫俗子。然而,平生两次却与茶艺偶然遭遇,竞能道出些茶道与茶德来,尽管其间时空跨度为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茶之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载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国公",可知中国人饮茶至少也有三千多年历史了。神州人对茶情有独钟。茶,被誉之为"国饮"盛名乃毫无愧色。几千年来,尽管人类历史风云变幻,改朝换代,国号更迭,历尽沧桑,但茶作为饮料,不仅没有被历史淘汰,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钟爱。据专家预测,二十一世纪在饮料市场的激  相似文献   

10.
陈瑛 《食品与生活》2006,(11):16-16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茶叶就被最早发现和利用。这就是《尔雅》中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这其中的“茶”指的就是“茶”。传说神农氏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以采集中药材为生。有一天,他又上山采集药材,尝了一些药材之后,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好象中了毒的感觉,就靠在一棵树下休息。正是清晨时分,树叶上面不时有露水滴落下来,碰巧有几滴落在了神农氏的13中,他下意识地把露水咽了下去。没想到咽下几口之后,竟渐渐缓过神来,慢慢地变得神清气爽了。神农氏起身爬到树上,采了不少树叶带回家中细细研看。发现这些树叶为网状脉,具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的侧脉,侧脉之间又分出几条细脉。这就是最早被发现的茶叶了。不过茶叶最早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来泡饮,而是口嚼生食,主要是作为一种药材来被利用。到了周朝和春秋时代,人们为了能较长时间保存茶叶,开始把茶叶晒干。饮用的时候用水煮成羹,这就是茶叶的羹饮法。大约到了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了饼茶的制作。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防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前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当前,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酵饮料中饮用最普遍的天然饮料。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115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茶叶,170多…  相似文献   

12.
茶疗小史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中国人把茶列为"一日开门七件大事"之一,曰"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的药用是如何被发现的?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论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并说:神农遇毒,得茶而解之。传说有一日神农在野外煮水,偶有茶树叶飘落锅中,因而发现茶叶之煎汁可以治病。另外还有一种传说称"神农尝百草",有一日忽然中毒,倒于茶树下,茶树叶上的水珠滴入他的口中,使他解毒得救,因而知茶叶有药效。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了后汉两晋时茶风兴起,唐代开始普及,北宋极盛。在唐宋时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已达到日日不离的地步,正如唐代《膳夫经手录》所述:"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尤其是诸多文人骚客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如唐代白居易自称为"别茶人",宋代苏东坡宣称:"不可一日无此君"。  相似文献   

13.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一番论断,阐明了茶在中国的悠久历史。本人喜欢饮茶,业余时间更喜欢收集一些茶文化资料,不做“专业研究”,权当欣赏而已。  相似文献   

14.
茶艺是生活的艺术,也是茶文化的综合体现。茶艺表演将君山银针的品饮推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以茶止渴称“喝茶”,若细品茶味,将其作为生活的艺术,则称为“品茶”;如果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冲泡技艺、茶具欣赏、品茶的环境和心境,从品 中悟出生活的真谛,那就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 岳阳的茶艺表演以君山名茶的品饮为主要内容,在风格中融入了地方特色、文化内涵、音乐美术等,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它让人们在鉴赏茶叶自然属性的同时,领略茶叶的精神属性,体验一种生活的乐趣,体会君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艺表演的人数视客人多少有…  相似文献   

15.
“茶之为饮,始于神农……”(陆羽《茶经》),至今有4700多年,茶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饮了。据史料记载,饮茶兴盛于唐代,呈现出“滂时侵俗……以为比屋皆饮”之势,自然形成了清雅别致的唐代茶文化。  相似文献   

16.
茶饮能静心、静神,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就已被国人发现,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有许多证据显示,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然而,当时光的指针旋转到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时,中国茶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茶艺馆悄然兴起,在那里最惹眼的就是茶艺表演。茶艺师的纤纤细手忽而高举水壶,忽而轻挑杯盖,平心静气,凝神细住将古人颂扬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的特性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与欧美化的咖啡馆相比;这是中国的茶艺馆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最吸引人之处,而表演茶艺的茶艺师一般为女性,究其因缘.  相似文献   

18.
话茶     
茶叶原产于我国.相传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已利用野生茶树叶子作药料医治疾病.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后得茶解之.”《神农本草》也有“萘(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19.
茶艺是生活的艺术,也是茶文化的综合体现.茶艺表演将君山银针的品饮推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以茶止渴称"喝茶",若细品茶味,将其作为生活的艺术,则称为"品茶";如果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冲泡技艺、茶具欣赏、品茶的环境和心境,从品茗中悟出生活的真谛,那就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老的传说,“宁可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茶。”虽然饥饿者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但它已充分说明那些经过烘焙而干燥的茶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的古代传说,神农氏发明耒耜,教民耕种,并发现了茶叶。在公元前2700年,神农氏在茶树树荫下烧水,忽然一阵微风吹来,把一些茶树叶子吹进了锅里。他在喝下茶叶浸泡过的开水后,对它的香味感到非常惊奇,同时还感到精力较前充沛。神农氏注意到这种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