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华蓥山东麓的石炭系勘探程度较高,已探12个圈闭,获10个气藏,仅邻北断圈闭产水和南端的环山圈闭因残厚太薄已失储层而未获气。北段石炭系残厚稳定区,气藏皆为构造圈闭,并与区域构造一致,以地垒背斜圈闭为主;南段石炭系残厚多变区,气藏圈闭复杂,除构造圈闭外,随残厚的变化并有地层-地垒背斜复合、地层-叠断复合、地层-断层复合和残丘圈闭等,在一定条件下并有溶蚀岩性圈闭或断层-溶蚀岩性圈闭。深化勘探对象,主要为断下逆遮、地层-断层复合、地层-地垒背斜复合、地垒背斜和溶蚀岩性等圈闭。   相似文献   

2.
小龙湾地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河台油气田东南侧,属于翘倾断块复式油气聚集带。在对该区构造演化史、沉积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成藏模式。分析认为,受烃源条件、圈闭条件的控制,在该区内不同部位发育了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圈闭、不整合面圈闭、古潜山圈闭、披覆背斜圈闭等。据此,分别对翘倾断块低部位的上倾方向、下倾方向,以及翘倾高部位进行了储层预测。今后的勘探重点应放在Es3构造—岩性圈闭和Es1岩性尖灭圈闭上,并兼顾对古潜山和披覆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3.
霸县凹陷南洼槽沉积相研究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霸县凹陷南洼槽构造、沉积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首次建立了该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将沙一下亚段—沙四段划分为7套三级层序,明确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的空间展布及特征,指出文安斜坡内带、"凹中隆"背斜构造带和洼槽带为3个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综合应用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及地震反演等技术进行岩性地层圈闭的有效识别。构建了斜坡带、背斜带和洼槽区岩性地层油藏模式,对有利勘探目标进行精细落实优选,钻探文安1、文安11井均获成功,研究表明该区是岩性地层油藏规模勘探的有利区,对冀中坳陷富油气凹陷岩性地层油藏勘探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ϵ���ʮ�ݶ��ݷǹ���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现已在十屋断陷发现许多圈闭,这些圈闭中已见到较好的工业油气流。特别是部分井在非构造上打出高产气井之后,人们逐渐注重非构造圈闭的研究。根据钻井、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十屋断陷非构造圈闭主要为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复合圈闭三种类型。地层圈闭主要表现为削切不整合面,超覆不整合面;岩性圈闭主要是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低水位期发育的冲积扇砂体,河道砂体、湖泊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水下重力流河道砂体;复合圈闭主要为地层岩性与构造(背斜)圈闭共同构成。上述圈闭是下一步勘探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川东石炭系气水分布及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东石炭系天然气受现今圈闭控制。根据其圈闭成因可分为构造圈闭和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构造圈闭又可分为主体背斜和潜伏背斜。主体背斜的气水界面受断层溢出点控制;潜伏背斜的气水界面受最低圈闭线控制;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气水界面与潜伏背斜相似。根据这些圈闭的气水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利用连续频谱分析技术对川东石炭系进行气水分布研究和储层横向预测,可提高预探井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斜坡背景上叠置了局部背斜或鼻状凸起岩性圈闭,有利于截获从斜坡低部位运移上来的油气而聚集成藏。通常在凹陷的鼻状凸起或横梁斜坡,大型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油气聚集受鼻状凸起或脊状构造控制,低幅度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储集层砂体、沟通断裂和不整合面为油气输导的主要通道。葡萄沟—葡北构造带发育的岩性油藏远离生油凹陷区,具有构造隐蔽、单井控制储量小、圈闭落实难度大等特点,正确认识各种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对该区岩性油藏的滚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储集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制约了油田高效开发。通过对构造、油藏及储集层发育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研究区油气聚集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储集层沉积及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该分析了东濮凹陷留地区沙三4亚段盐背斜的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简要阐述了盐背斜被断层复杂化后,盐膏层埋深、厚度等变化特征,认识到由此形成的油气圈闭构造复杂。现场难于准确判断地层岩性。结合实际录井提出了该区盐膏层录井特征的共性和特性,指出盐背斜分布规律和现场资料有机结合是卡准盐膏层和油气层的有效手段,为现场技术人员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裂谷盆地油气构造圈闭研究中,盐岩的沉积使得构造圈闭类型复杂多样化,同时也增加了油气勘探的难度,尤其是盐下油气勘探的难度。以苏丹红海裂谷盆地作为研究实例,利用比例化物理模拟实验探讨含盐裂谷盆地盐相关构造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区地震剖面和地层岩性特征讨论其对油气构造圈闭形成和油气成藏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同裂谷沉积及基底断裂作用是影响苏丹红海盆地内盐构造演化的2个主要控制因素。同时,原始盐岩沉积厚度对盐构造演化及样式也有重要的影响。综合实验模拟结果和研究区地震剖面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上构造圈闭主要类型有盐构造相关的遮挡圈闭、滚动背斜圈闭和披覆构造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为断背斜等基底断块相关的构造圈闭。此外,受地层岩性特征和盐岩沉积及构造分布等影响,盆地形成盐上自生自储、盐下下生上储2套油气成藏模式。对比分析显示盐上、盐下储集层性能相当,但盐下油源条件较盐上好,且存在致密的盐岩层盖层和丰富的基底断裂油气运移通道。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下断块油气成藏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作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9.
 塔北隆起西段发育典型的三层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发育寒武—奥陶系潜山;中生界构造层发育披覆背斜,由差异压实作用引起的小型正断层使披覆背斜成为断背斜; 位于库木格列姆群(E 1-2 km)膏盐层之上的新生界构造层以滑脱褶皱和冲断层为特征。本文认为,该区的中生界勘探应当放弃构造勘探的模式,立足于岩性勘探和小型的披覆构造及断背斜勘探。在该区应正确识别地震剖面上因上覆膏盐层影响而造成的大量构造假象,并结合中生界沉积相、沉积微相研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构造变形特征分析,寻找可靠的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哈密盆地北部地区进行地震地层学分析研究,认为该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下部由北向南发育了一套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其中丘状与楔状地震反射异常体为较典型的冲积扇沉积,并与其东南部的地层尖灭线构成地层岩性与构造相结合的复合圈闭,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冲积扇地层岩性圈闭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可形成地层岩地与构造复合圈闭的油气藏,是该区较有利的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圈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圈闭”和“块围闭”的概念对塔里木盆地已发现和钻探的圈闭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塔里木盆地的圖闭分类方案。将巳发现的圈团划分为构造图闭、非构造圈团和复合圈闭3大类,包括6个亚类和18个小类。分析了各构造区的圖闭的形成条件及发育分布特征。塔北隆起的圈闭主要沿断裂带分布,圈团的主要层位为新第三系、老第三系、白垩系、三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国闭类型以背斜型和断背斜型为主,兼有潜山型和岩性圈闭。塔中地区的圈闭主要分布在中央断垒背斜带及其南北斜坡区,圆闭主要分布层位为奥陶系和石炭系,奥陶系以潜山型圈闭为主,多分布在南斜坡区:石炭系以背斜及断背斜型圈闭为主,分布在全区。库车坳陷主要由。中新生界成排成带的地面构造和规模大、结构复杂的地下构造组成。在已获油气流的圈闭中,背斜圆闭占54%,断块断鼻圈闭占22%,岩性圈闭占15%。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非构造气藏可分为4类: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差异成岩作用形成的岩性圈闭、上倾岩性-地层圈闭、与风化壳和不整合面有关的岩性-地层圈闭气藏.非构造气藏分布受生烃坳陷和高效储集层分布制约,常位于气源岩与高效储集层的叠合部位、隆起与坳陷的转换部位.位于晋西挠褶带和天环坳陷间的伊陕斜坡区,因具有构造变形微弱,上、下古生界生烃中心叠置,高效储层发育,储集层物性侧向变化快等特点,具备形成非构造圈闭优越条件,为盆地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3.
据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所获各种信息及该盆地的地质特征,将该区天然气圈闭类型划分为:古地貌披盖圈闭、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及岩性圈闭四大类,并分别研究了其特征。确定了古地貌披盖圈闭的重要性,中央古隆起特别是其东侧的志丹—富县地区是寻找奥陶系顶部古地貌披盖圈闭气藏的主要地区;构造圈闭气藏主要发育于盆地周缘地区;伊盟隆起南坡、中央古隆起的围斜部位是寻找区域地层圈闭气藏的重要地区;盆地东部和伊盟地区是上古生界砂岩体圈闭气藏发育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4.
恩平凹陷南带是油气有利富集区,具有发育岩性圈闭的沉积背景,但由于该区岩性油藏勘探起步较晚,对其形成的岩性圈闭条件的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岩性圈闭勘探进展。为了落实恩平凹陷南带岩性圈闭的发育条件及勘探潜力,在高精度层序格架和沉积充填序列的基础上,应用测井、岩心和地震资料,对该区河流-波浪联控体系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进而解剖河流-波浪联控体系下砂体的识别标志、分布规律及岩性圈闭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恩平凹陷南带中新统发育河流-波浪联控的三角洲沉积体系,EP1,EP2和EP3油区为岩性圈闭发育有利区,韩江组五、六段和珠江组一段为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层段,波浪改造砂岩为岩性圈闭的主要储集体。该研究成果对恩平凹陷南带岩性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实际统计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分布在6.8%~94.1%,平均为46.5%,其中46.7%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大于50%,最大充满度为94.1%。孤立砂体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高,平均达到60%,而断层侧向沟通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低,平均为40%左右;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高,为52%,而沙河街组二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低,仅为2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主控因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第一控制因素是运移条件,具体体现在与洼陷生烃中心的距离、切割砂体的断层数量和剩余压力;第二控制因素为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即岩性圈闭的物性(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和岩性圈闭的几何特征(岩性圈闭厚度和面积);而油源条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地处四川西南部威远背斜北翼的资阳地区,背斜及断层稀少,圈闭类型复杂.通过对区内灯影组沉积、成岩、构造及储层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主要有残丘和风化壳型、岩溶溶洞型、透镜型、裂缝型和古残留背斜型等5类有利于天然气聚集的储渗体圈闭,这些储渗体圈闭是各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对灯影组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油气运聚特征与岩性圈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蚌湖向斜是潜江凹陷主要的生油洼陷,潜三、潜四段烃源岩均已成熟生油,向斜东、南斜坡带发育大量砂岩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油气呈面状补给方式进入渗透性砂岩输导体,并在浮力驱动下发生运移。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①构造格局控制了油气的运移趋势;②渗透性砂岩输导体与运移趋势的空间配套决定了油气运移路径的实际分布;③每个岩性圈闭均有运移路径网络所限定的油气汇聚范围,其源岩体积和生、排烃性能控制了圈闭含油气性。在同一个运聚组合中,油气运聚范围的面积与圈闭含油气性呈正比关系。以生油洼陷内油气运移路径的预测技术为基础,可对岩性圈闭的含油气性作出较为确切地评价。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解剖研究,将我国碳酸盐岩圈闭和油气藏划分为构造型、岩性型、地层型及复合型等4大类21种类型。其中,岩性圈闭可划分为生物礁圈闭、颗粒滩圈闭及成岩圈闭;地层圈闭可分为块断古潜山圈闭、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圈闭、残丘古潜山缝洞体圈闭、似层状缝洞体圈闭、地层楔状体圈闭及地层上超尖灭圈闭。我国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由中低丰度地层型和岩性型油气藏群构成。台缘带发育的生物礁油气藏与颗粒滩油气藏沿台缘带呈"串珠状"分布;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油气藏群呈"团块状"分布;缝洞油气藏群受缝洞储层发育层位控制,呈"似层状"大面积分布。大型古隆起及斜坡带、台缘带是岩性、地层油气藏集群式分布的有利区,油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