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住宅卫生间同层排水设计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俞科  蒋红波 《给水排水》2004,30(9):74-76
同层排水是指卫生间内卫生器具排水管不穿越楼板且排水横管在本层套内与排水立管连接的排水方式。它具有房屋产权明晰,卫生器具的布局不受限制,排水噪音小,渗漏水几率小的优点。对同层排水的楼板下沉方式和墙排水方式的设计、施工安装进行了探讨。为更好地推动住宅卫生间同层排水的发展,建议加强施工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要求保证管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应进一步拓展建筑产品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住宅卫生间同层排水设计新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温薇  任伯帜 《给水排水》2005,31(9):80-81
同层排水是指卫生间内卫生器具排水支管、横管不穿越楼板且排水横管敷设在本楼层结构降板空间内的排水管道的布置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当今住宅给排水设计的发展趋势。针对已有同层排水方式的作法,提出了在同层排水的下沉空间内设置地沟、检修盖板的想法,并介绍了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汪东林 《给水排水》2006,32(2):81-82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4.3.8条“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不宜穿越楼板进入他户。”《住宅设计规范》(GB 50069—1999)6.1.6条“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同层排水技术由于其管道的维护和检修在卫生器具的同层进行,不干扰下层住户,包括国家体育场在内的很多重大工程采用了同层排水技术,有关同层排水技术规程也正在编制,同层排水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给水排水》于2004年第7期和2005年第2期刊登了几篇有关卫生间同层排水的文章,也有一些读者就所刊登文章进行了讨论(附文为徐庚章先生对汪东林先生“再谈下沉式卫生间”的个人观点)。这些文章多以介绍同层排水技术为主,并没有涉及到具体工程应用。虽然同层排水方式在水力计算上与传统排水方式一致,但在具体施工安装方面与传统排水方式有许多不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水排水》诚挚向广大有这方面设计及施工经验的工程人员约稿,共同构建一个更广泛的交流平台,以期促进同层排水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室内排水横管系统中,坐便器是一次性排水量较大的卫生器具,其排水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波动会对其前后卫生器具的水封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针对目前三种不同方式的室内排水横管系统上坐便器的排水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室内排水横管的三种主要布置方式,对排水横管上不同卫生器具水封破坏时的压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同一排水方式下水封的破坏情况进行了比较,同时讨论了不同的排水方式之间的水封压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宣 《给水排水》2007,33(3):103-106
介绍了住宅厨卫排水横管降板同层安装的构造、优缺点,及其与传统卫生间排水横管隔层安装的比较等.以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汇锦底商高层住宅楼为例,对其厨卫排水横管降板同层安装施工工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同层排水专用卫生间检查井排水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现有同层排水方式户外法和降板法的优缺点基础上,针对这两种方法的缺陷,提出了住宅卫生间同层排水的新设想———专用卫生间检查井排水方式。重点介绍了排水横管置于检查井内和排水横管置于专用设备层内排水方式的作法,分析了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局部设检查井和局部降板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栋  钟啸樵 《给水排水》2007,33(10):88-90
阐述了隐蔽式安装同层排水技术的特点和优越性.根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同层排水设计中遇到的难题,探讨隐蔽式安装同层排水技术在我国推广所遇到的如地漏、壁挂式坐便器、浴盆排水、管材选用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我国住宅内设置卫生器具的标准,并考虑住宅卫生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提出了卫生器具的排水流量和排水频率,应用美国“亨脱”的概率方法计算住宅小区污水管道流量,得出简化的流量计算图表,供实际工程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0.
王贵民 《中华建设》2013,(10):140-141
建筑内部给排水系统的安装要求是满足经济性、安全性以及人性化需求。传统的建筑工程同层给排水敷设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首先将卫生器具安装在下层住户的顶部容易引发邻里冲突;其次设置的排水管要求下层住户必须进行吊顶处理,从而减少了有效使用面积;最后,上层住户在使用下水管时产生的噪音会影响下层正常生活。因此,基于在住户本层敷设给排水管的原则,大力推广多种管道的敷设方式,从而确保居住环境的美观、经济、适用,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文章从同层给排水的特点及依据入手,重点论述了同层排水的技术形式及施工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33层dn160PVC-U的透明伸顶通气单立管排水系统中,采用定流量和瞬间流两种不同的排水方式对不同卫生器具进行抗压力波动试验。比较了不同卫生器具的水封损失并分析其水封构造与水封损失的关系。同时对两种排水方式造成的器具水封损失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由于排水持续时间的不同,导致相同负压下,定流量排水对水封造成的损失比瞬间流的大,从而确定了定流量排水方式对立管通水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12.
赵颖  王春燕  吴宁 《给水排水》2007,33(10):81-83
介绍了西南医院门诊楼集中热水系统全循环供水方式.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循环和机械循环,选用横管配回水、设置多个循环管路的方式,实现了热水系统的支管、供回水横管及立管的全循环.对于建筑标准高、耗热量大、卫生器具多且分散的建筑,宜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循环供水方式相结合的管道布置形式.最后对门诊楼采用全循环管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李菊明 《给水排水》2013,(Z1):481-483
由于建筑排水立管内的水流流速大,而污水排出管水流流速相对较小,常导致靠近立管底部的卫生器具内的水封遭受破坏,卫生器具内发生冒泡、满溢现象,严重影响使用。通过分析不同排水情况下的建筑排水横支管管道水流状态,建议设计人员要重视用户的实际情况,尽量提高最低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至立管管底的最小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14.
高凤淮  周炜  佘世杨 《给水排水》2012,38(10):98-100
分析了地铁工程传统污水系统在污水收集和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墙体隐蔽式同层排水和隔层排水、密闭污水提升和真空污水系统的优缺点,提出了同层排水结合密闭污水提升系统的综合优势,对国内正在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隐蔽式安装系统同层排水技术简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姜文源 《给水排水》2004,30(9):77-78
隐蔽式安装系统是将卫浴系统整合在墙体内,在墙体内设置隐蔽式支架,露明部分只有卫生器具本体和配水龙头。介绍了其设计要点,如应采用污废水合流系统,卫生器具应尽量布置在同一侧墙面上,应采用挂壁式坐式大便器,扁薄型隐蔽式水箱,隐蔽式支架应为轻钢结构等。  相似文献   

16.
一、芯型连接式的特点芯型连接式的单立管排水系统,是由图1~3所示的那种排水通气良好的接头(KJ8)与角笛形底部接头(KJH)组合而成。此种单立管排水系统,在同样排水负荷下,管内形成的空气压等于或小于一般双管排水系统的数值。KJ8接头的特点:1.一个KJ8接头有2~4个接口,为避免接在水平支管上各卫生器具同时排水时产生的水栓作用,各卫生器具的排水管可以单独与立管连接。  相似文献   

17.
分别应用我国、欧洲和日本三种水力计算方法,对住宅卫生间排水立管的最大允许排水能力和可接纳的卫生器具数量进行计算。对于相同管径的最大允许排水能力,我国比欧洲大12.5%,比日本大18.4%;接纳卫生器具数量我国也比欧洲、日本要大得多。通过对建筑排水系统的卫生器具排水流量和当量、设计秒流量计算公式、排水立管的排水能力等分析和比较,提出了影响我国建筑排水管道水力计算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模拟底层排水系统,使用两个坐便器以及浴缸、洗手盆的不同排水组合,测定在不同排水情况下排水系统的压力变化以及排水器具内水封值变化,研究不同变量对排水系统的影响,并找出对排水系统影响最大的因素,探求造成管道系统正压及负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冯旭东 《给水排水》2006,32(8):56-58
分别应用我国、欧洲和日本三种水力计算方法,对住宅卫生间排水立管的最大允许排水能力和可接纳的卫生器具数量进行计算。对于相同管径的最大允许排水能力,我国比欧洲大12.5%,比日本大18.4%;接纳卫生器具数量我国也比欧洲、日本要大得多。通过对建筑排水系统的卫生器具排水流量和当量、设计秒流量计算公式、排水立管的排水能力等分析和比较,提出了影响我国建筑排水管道水力计算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以下简称“规范”)3.6.4条,规定住宅建筑生活给水管道设计秒流量的计算采用“概率法”进行。和以往规范所采用的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相比,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下面是笔者对该方法的几点认识。1αc的计算公式计算管段的卫生器具给水当量同时出流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