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有防洪减灾体系主要由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两部分组成。工程体系包括河道堤防和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非工程体系有水文、气象、通信等防洪指挥系统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防洪体系在战胜’98大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减灾效益达7000多亿元,但在抗洪斗争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2.
沁河下游以防御小董站20年一遇洪峰流量4000m^3/s为目标,对超标准洪水,丹河口以上靠沁北自然滞洪区调蓄洪水,以下靠沁南蓄滞洪区调蓄洪水。沁河蓄滞洪区是沁河下游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蓄滞洪区宜建设不宜废弃.但建设标准应区别对待:沁北滞洪区建设标准可适当提高,沁南蓄滞洪区建设标准可适当降低。另外,应尽快修建河口村水库,以减少蓄滞洪区的利用几率。  相似文献   

3.
刘高翥  郭绍光 《人民珠江》2003,(2):15-16,20
为提高南宁市近期防洪标准,以适应南宁市即将成为国家大西南出口枢纽城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珠江防洪规划时,研究了在南宁市上游设置郁江蓄滞洪区,作为郁江防洪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郁江蓄滞洪区与百色水库联合运用不仅可提高南宁市的防洪标准,蓄滞洪区内因修建堤防保护,50年一遇以下洪水可免受洪灾损失,是一个较好的防洪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蓄滞洪区是大清河系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清河系防洪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担负着保护天津市、主要交通干线及华北油田的重要任务。由于洪水风险,给蓄滞洪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收入普遍较低,生活困难。今后白洋淀如何建设发展,使蓄滞洪区建设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相协调统一是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浅谈防洪标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防洪保护对象、防洪工程体系、堤防、水库和蓄滞洪区的防洪标准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实例论证了水文情势和洪水归槽对防洪标准的影响。提出了修订防洪标准和复核防洪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3,(5):5-8
针对防洪保护区保护范围、防洪标准、保护对象等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引入防洪闭合圈、防洪保护区受益范围的概念,研究了不同类型防洪保护区的界定方法。根据地形地貌和水利工程设施分布特点,提出将防洪保护区划分为平原防洪保护区、丘陵山区防洪保护区和沿海防洪保护区3种类型,分析了3类防洪保护区的特点,拟定了不同的界定方法:①平原防洪保护区应先界定防洪标准高、保护范围大的重要防洪工程防洪保护区,位于重要防洪工程防洪保护区内的其他防洪工程不再界定防洪保护区;②丘陵山区防洪保护区应先界定防洪标准较低的堤防防洪保护区,再界定防洪标准较高的堤防防洪保护区,位于已界定防洪保护区内的其他堤防不再界定防洪保护区,由不同防洪标准堤防组成的上、下游防洪保护区的界定,应考虑不同防洪标准堤防之间的影响;③沿海防洪保护区应先界定海堤工程的防洪保护区,位于海堤工程防洪保护区内的堤防工程不再界定防洪保护区,由不同防潮标准海堤组成的防洪保护区,把防潮标准最低的海堤工程对应频率的防潮标准作为界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昆 《中国水利》2007,(17):47-49
蓄滞洪区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综合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50多年的防洪实践中,蓄滞洪区发挥了重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投入和建设,蓄滞洪区的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目前还存在着工程体系不完善、区内居民缺乏安全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贫困、政策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就如何在保证国家防洪安全大局的情况下,为蓄滞洪区及区内居民提供公平的发展权,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飞来峡水利枢纽防洪与水库运行调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飞来峡水利枢纽承担的防洪任务,针对北江大堤的防洪能力,提出了防洪保护区分期应达到的防洪标准,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水库调洪原则和控制运用方式,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洪计算。同时,依据库区狭长,动库容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进行了非恒定流调洪专题计算,阐明了水库调洪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新一轮流域防洪规划中,注重进一步细分防洪保护区、构建流域分级设防格局,细化各保护区防洪标准、加密防洪控制断面,落实非工程措施、推进洪水管理体系建设,同时确定将堤线与蓄滞洪区落地,以"落小、落细、落实、落地"推动防洪工程体系向洪水管理体系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0.
飞来峡水库坝下至石角区间包括了滨江支流部分和潖江蓄滞洪区,总面积达4 266 km2,直接承受飞来峡水库的蓄泄洪的影响,同时潖江天然滞洪区对水库出库流量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该文通过对坝下区间防洪设计任务分析、潖江天然蓄滞洪区的运用和坝下区间入流与飞来峡出库对石角洪峰流量的影响等三个问题的探讨,分析该区间合理运用对提高飞来峡水库的防洪效益和坝下区间的防洪安全的重要性,并对坝下区间防洪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长江中下游总体防洪标准为防御1954年洪水。为达到上述防洪标准,长江中下游规划采取合理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并建设平原蓄滞洪区等方式,结合兴利修建干支流水库,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防洪调度中蓄滞洪区运用困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国务院发布《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后,河南省的蓄滞洪区首次启用并获得补偿,补偿政策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补偿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今后具有指导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前应继续完善补偿政策,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颁布的《防洪法》中明确规定,在防洪规划中要划定防洪区中的洪泛区、蓄滞洪区、防洪保护区的范围,本文从《防洪法》中关于防洪区的定义出发,论述防洪区区划的意义及方法,并结合防洪区的区划,论述对江河进行防洪体系划分的概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库工程对1998年长江防洪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抵御长江1998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中,丹江口,隔河岩水库发挥了重要拦洪错峰作用,各支流水库也按接洪削峰进行了调度,通过总结各类不库对工江不同河段不同时期防洪的作用,说明干支流上各水库任务不同,即长江干流上的水库是直接负担干流防洪任务的,而支流上的水库,有的只负担本流域的防洪任务,有的兼顾或分担干流防洪任务,因此应充分考虑实时水雨情因素的影响,须在保证水库安全条件下,并精民调度中长江防洪发挥较大的  相似文献   

15.
在海河流域“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方针指导下,经2次大规模治理,形成了由水库、河道和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这一体系还不完善,完善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好蓄滞洪区和河口问题,蓄滞洪区的运用必须处理好流域防洪与蓄滞洪区发展的关系,解决河口问题,要加强对泥沙规律和相应工程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蓄滞洪区作为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设施,主要用于滞蓄洪水,确保大局防洪安全.分析了蓄滞洪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了当前蓄滞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协调防洪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了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于已建成的有防洪任务的水库,如何实施各种可行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是防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发挥水库防洪作用的重要方略。本文选择我省具有重要防洪作用的五强溪水库,进行了防洪能力的现状分析,对提高防洪能力的有关措施,如降低水库汛限水位,提高下游河道行洪能力,提高水库防洪高水位,增加洪水预见期,缩短决策调度时间等,逐个进行了解剖,分析了各种措施在提高该水库防洪能力中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18.
蓄滞洪区对于流域防洪减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状潖江蓄滞洪区安全布局和安全设施建设短板依然突出,导致防洪运用存在启用决策困难、运用损失较大等问题,制约了防洪运用效果。为此,结合潖江蓄滞洪区各堤围防洪能力及区内社会经济情况提出布局优化方案,构建飞来峡水库-潖江蓄滞洪区防洪联合调度模型对优化前后布局方案的防洪效果开展分析计算,综合分析比较得出推荐的蓄滞洪区优化布局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将白沙塘围与官路唇围增设为安全区可减少耕地淹没163.2 hm2,减少洪水风险人数3 002人,在有效降低潖江蓄滞洪区启用损失的同时基本不增大防洪风险。研究成果可为蓄滞洪区开展布局优化提供方法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行城市、乡村防洪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防洪保护区的概念,并将防洪保护区作为防洪的基本单元,综合考虑保护区内所有可能被淹没的防护对象和总体经济社会情况,研究制定防洪标准.提出了基本维持现行防洪标准体系结构和以防洪保护区替代城市与乡村实现归一化的两种防洪保护区应用形式,并对其防洪标准制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蓄滞洪区是江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御流域洪水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对浙江省蓄滞洪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加强蓄滞洪区的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力求充分发挥蓄滞洪区防洪蓄洪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