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TCP/IP正从IPv4向下一代互连网协议IPv6逐步演进,作为网络层协议的移动IP将在IPv6中为网络节点提供更加完善的移动性支持。目前,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移动工作纰将把制定移动IPv6标准作为移动IP工作组议程的主要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移动IP是3G网络实现各种移动业务的关键技术。SIP是提供和实现IP业务的重要协议。未来移动IP网络由于受到地址空间不足的限制,必然要从IPv4发展到IPv6,本文主要讨论SIP协议在IPv6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在IP异构网络中实现SIP协议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型的IP协议,IPv6协议在地址空间、安全能力和移动能力方面比传统IP协议有了很大的改进,已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下一代IP网络NGI的核心网络协议。另外,电信运营商在基于IPv4协议的IP网络上开展各种新型业务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如NAT穿越、安全问题、移动能力差等,IPv6协议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CNGI工程也进入了部署阶段,如中国电信正在承建包括7个核心节点的一个CNGI主干网,这表明IPv6已从纯学术研究逐渐进入了商业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IPv6标准的成熟和试运行,在3G牌照下发之际,能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数据通信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通过移动IP协议,移动主机可以通过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链路上,移动主机移动后仍可以保持正常通信。为了探讨移动IP协议在运营商级商用的技术可行性,通过剖析移动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就移动IPv6在CDMA20001x网络中的系统结构、协议模型、路由方式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夏清 《通信技术》2009,(7):233-235
随着IPv6标准的成熟和试运行,在3G牌照下发之际,能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数据通信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通过移动IP协议,移动主机可以通过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链路上,移动主机移动后仍可以保持正常通信。为了探讨移动IP协议在运营商级商用的技术可行性,文中通过剖析移动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就移动IPv6在CDMA2000网络中的系统结构、协议模型、路由方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田辉  何宝宏 《移动通信》2006,30(2):32-34
文章分析了在IPv6网络中引入移动IP协议可能给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并讨论了移动IPv6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如何用IPsec协议和往返可路由过程来保护移动IPv6信令安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IPv6标准的成熟和试运行,在3G牌照下发之际,能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数据通信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通过移动IP协议,移动主机可以通过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链路上,移动主机移动后仍可以保持正常通信.为了探讨移动IP协议在运营商级商用的技术可行性,文中通过剖析移动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就移动IPv6在CDMA 2000网络中的系统结构、协议模型、路由方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于IPv6的IP多媒体核心子系统(IMS)近年来日益成为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的理想方案,而会话初始化协议(SIP)也成为IMS的基本控制协议。文章首先介绍了SIP协议和其网络架构,并结合移动IPv6的原理,详细分析了SIP终端(电话)在会话前和会话过程中移动的通信流程。  相似文献   

9.
王文增 《中国新通信》2008,10(21):43-47
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的发展带给我们新机遇和新业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传统的TCP/IP协议不支持主机的移动。移动IP技术正是为解决此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技术。本文首先了解了移动IPv4的功能实体和工作原理,介绍了移动IPv6操作原理并将其与移动IPv4比较。最后介绍了针对移动IPv6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三种扩展技术。  相似文献   

10.
移动IP技术是移动技术和IP技术的深层融合,移动IP通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该系统安全机制的重要性。文章分别介绍了移动IPv4和移动IPv6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攻击方法,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IPv6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是TCP/IP协议族中最为核心的协议。属于TCP/IP的网络层协议。本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IP协议IPv6(IP Version 6),首先介绍了IPv6的概念、优势,然后分析讨论了IPv6的技术,展望IPv6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移动IPv6环境中的安全威胁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移动IPv6实现了完整的IP层的移动性、扩展性,能真正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移动IPv6网络,因而成为IP技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文中介绍了移动IPV6的协议的系统组成和运行机制,分析移动IPv6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并根据黑客发起攻击时的网络位置,归纳并分类由于移动性引入而带来的安全威胁,为分析验证机制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IP协议——IPv6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 《广东通信技术》2001,21(11):12-15,30
主要介绍了下一代IP协议--IPv6的一些特点,包括IPv6地址空间,IP安全和保密,服务质量(QoS),地址配置,移动IP等,并介绍了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和IPv6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IP已成为信息通信网的统一解决方案,Internet上必将提供移动业务。本文介绍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及其关键技术,并对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3G移动通信系统将是一个能综合实时业务、非实时业务、宽带业务、窄带业务的网络,能够满足多媒体和视频业务发展的需求。同时,业务承载网应提高安全性并能够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因此,3G移动通信系统应同时拥有Internet和电信网的一系列特性。目前,移动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同时也提出了连接Internet的需求。IPv6不但有足够多的地址分配给这些移动设备,而且利用IPv6的地址自动配置、地址体系结构能使移动通信变得更加简单。同时,移动用户在跨网络随意移动和漫游过程中使用基于TCP/IP的网络时,并不希望随时手动或自动修改移动设备的IP地址,而是希望继续使用原有的IP地址,并享有原网络中的一切权限和服务。因此.移动IPv6技术成为IPv6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未来3G网络的建设中,移动IPv6技术将成为移动运营商必须做出选择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全球目前广泛采用的IP地址是基于IP协议第四版本的IPv4,其地址数约有43亿个,但是随着Internet用户数的急剧膨胀和移动Internet的兴旺,现有IP地址越来越紧张,预计到2010年的Pv4资源将会耗尽,为此,新的IP地址协议应运而生,这就是IPv6。  相似文献   

17.
移动IP及基于IPv6的切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晶  曹达仲 《移动通信》2003,27(3):51-53
本文首先对移动IP的工作原理作了简单的介绍,进而提出作为未来移动网络首选的移动IPv6协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基于IPv6的各种切换方案作了深入的探讨,引入了类比于3G移动通信切换的思路,提出了基于IPv6切换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1移动IP的基本原理将移动计算、无线通信和Internet融合,形成移动无线互联网,它使无线用户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网络通信。移动IP协议是在全球Internet及采用TCP/IP协议的局域网上实现IP终端漫游的网络协议,它具有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切换链路时,节点仍可保持正在进行的通信。值得注意的是,移动IP提供了IP路由机制,使移动节点可用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链路上。作为网络层协议,移动IP与运行在何种媒介毫无关系,因此采用移动IP的移动节点可以从一种媒介移动到另一种媒介,不会丢失原有连接。1.1移动IP…  相似文献   

19.
张勇 《通信世界》2002,(25):35-35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预示着以无线方式进入互联网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这就要求互联网从目前的IPv4协议向最有前途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协议转移。朗讯贝尔实验室(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院近日推出了移动数据接入网关解决方案,其核心部分为IPv6无线接口和IPv4/IPv6转移网关。其中IPv6无线接口主要用于将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连接,使电话用户得以在IPv6的基础上以移动无线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如今,电信市场上以GPKS为基础提供IP服务的蜂窝电话产品数量正在迅速上升,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增多,电信运营商将会对IP移动技术提出更高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IPv6的IP多媒体核心子系统(IMS)近年来日益成为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的理想方案,而会话初始化协议(SIP)也成为IMS的基本控制协议.文章首先介绍了SIP协议和其网络架构,并结合移动IPv6的原理,详细分析了SIP终端(电话)在会话前和会话过程中移动的通信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