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古城平遥的建筑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形成有特殊的文化背景———晋商文化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出作品 ,平遥古城无论从城市规划、城墙建筑、城市街区布局等诸多方面都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因素 ,而作为中国北方汉民居的代表 ,平遥民居则以四合院的形式向现在的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居住理念  相似文献   

2.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基于居民日常生活功能而形成的,以传统民居建筑和街道空间为载体的街区。因为记录了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街区保护和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因为承载了独有的生活方式而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面临着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原有街区风貌和忽视街区居民生活需求的问题。原生态理念是重视地方社会生活记忆和人文环境延续的一种全面优化发展策略。本文以原生态理念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研究,从物质环境到人文环境,提出整体规划、风貌完整、文化延续三大原则,并以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为例,探索民族地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保护和活化的双向平衡。  相似文献   

3.
历史街区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延续的载体,其更新改造是存量规划时代下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往往采取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性改造模式,大量传统居住空间转变为现代消费空间,此种方式有助于短期内快速提升街区活力和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易引发街区空心化、文化同质化、商住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广州新河浦历史街区为例,运用康泽恩学派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从道路交通、建筑组合、功能布局三个维度剖析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并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住区建设以及探索社会形态与居住形式的互适性等新型人居环境思维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黑龙江北部地区海伦市东太村为研究对象,从居住文化传承和民族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度解析现存庆尚道型朝鲜族民居空间形态特点,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实现由内而外的建筑文化振兴.改造在最大化保留传统居住空间形态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新设计,进行老旧民居新需求的现代化改造.本次研究的成果将用于东太朝鲜族村老旧民居改造项目设计,同时也减少了民族村改建项目过度雷同下的本土居住文化缺失现象的发生,对保护当地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重点之一,提高居住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以北京南锣鼓巷雨儿胡同内传统民居四合院为例,利用红外热像仪技术对建筑进行拍摄,并通过热成像图分析建筑的保温性能,从建筑物理角度分析传统建筑的居住质量和在保温节能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继而提出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6.
田朝炜 《四川建材》2011,37(2):276-278
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部分,中国西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一些历史街区不能得到保护。一是在经济性方面,历史街区失去优势,从而被破坏再开发;另一方面,则没有体现自身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重庆市磁器口古镇以码头的形式发展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位于城市的郊区嘉陵江畔,为典型的山地居住聚落。建筑以传统的中国巴蜀民居为主,多为1~2层的木结构建筑。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衰败,近两年对磁器口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更新。改造策略:首先引入以小商铺的商业模式,从而在经济性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古镇也成为重庆市观光休闲的旅游景点。同时保留了原有的空间形态(以低层高密度的形态,保留了街区的空间形态和肌理),继承了原有的建筑形态(包括建筑的木结构,建筑的构造做法)。此外,在环境景观方面,增设景观设施,沿袭了江边码头的功能性质,成为居民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磁器口古镇的商业改造和更新,历史街区得以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保护,改变了原有以居住为主的街区性质,转变为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成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继承了城市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7.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的意义较为明确,从城市历史街区及里弄民居的历史文化的沿革谈起,对新里弄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和形态构成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论述,同时也对国内外的一些优秀的城市后街景观设计改造进行探讨和分析,以用于对具有武汉独特人文特点的新里份构架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发展方向,以及其空间形态和当地文化内涵及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区肌理反映了住区中各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织,直接影响着住区的物质、经济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我国居住街区发展的认识,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通过城市道路网、土地利用现状、功能结构、道路组织、公共空间与建筑肌理六个方面对城市级结构肌理与街区级空间肌理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类型居住街区肌理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以营造半开放型社区为目标,分成"强化中心、解放道路与公共空间、重组结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对城西居住街区进行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9.
传统商业街区与民居街巷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历史街区的概念及命名作了简述,从空间形态、组成要素等方面将传统商业街区和民居街巷进行了对比,通过对几个具体实例的考察和研究,总结了几点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街区。  相似文献   

10.
陈信宪 《城市住宅》2021,28(1):136-137
在传统居住街区普遍面临活力衰退的背景下,以广州传统居住街区为例,针对以往研究对空间活力内涵认识片面、活力特征把握不全的问题,在理清传统居住街区空间活力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功能要素、物质环境要素以及社会文化要素分析传统居住街区的活力因素特征,以及传统居住街区活力因素对空间活力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聚焦湘南民居井院空间,其形态充分适应环境,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体现了湘南人民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智慧。笔者将湘南井院空间构成要素分为空间布局、围合方式、地理环境及屋顶形式,基于其构成要素与湘赣、徽州、闽粤、岭南广府四大南方民系民居及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并通过层次分析明晰湘南民居井院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内生动力机制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探讨其建筑营建的智慧因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临海古城十伞巷街区改造为实证,从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保护及传承为视角,解析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与街区空间营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文脉要素的提炼,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传承、街区空间活力复兴及可持续发展之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倩  杨青娟 《城市建筑》2022,(9):99-104
为了促进古镇利用空间可达性分析对古镇空间形态进行科学规划,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对西来古镇空间形态、道路结构演变和各空间的可达性进行分析,并基于空间可达性对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来古镇最具当地文化特色的核心历史街区的可达性低于新建街区的可达性,新建街区的空间形态与传统街区风格差异明显,并缺少对西来古镇历史特色风貌的表达。提出古镇规划应考虑传统街区的核心位置,提升历史街区的空间可达性,对可达性高的新建街区进行风貌提升和改造,促进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当地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向晨曦  李冬冬 《华中建筑》2007,25(11):146-148
该文对传统街区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其蕴涵的显性物质环境和隐性文化要素两大部分.随后通过对上海新天地、杭州湖滨大道和南京1912三个脱胎于传统街区的典型时尚街区进行空间分析与评价后,指出在传统街区的改造中,要对传统街区要素进行挖掘、整合,使其成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现代衍生才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湖南典型村镇为例,从其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衍变过程出发,以新老社会、文化的变革为基础,站在社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上,分析其居住环境与行为方式,以此来剖析湖南地区农村民居院落空间逐渐消失的原因与得失,探索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行为模式演变对其居住空间形态的适应性以及现代院落空间的适宜性转化,以期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之间产生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鄯善城市到民居的脉络梳理,提炼其要素,并以新疆鄯善新楼兰街区设计实践为例,针对西部干旱炎热少数民族地区提出传统街区和居住空间的传承手法。  相似文献   

17.
徽州传统民居宅门入口空间的多样及其与周边微环境的空间秩序,反映了传统徽州人的居住境遇和生活文化。本文引入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传统宅门空间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其类型及演变发展的过程,旨在探索徽州宅门入口空间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现代建筑大门入口空间创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都纲法式的演变,将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建筑空间分为6种类型。厘清了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空间各功能要素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各种类型在时空向度的基本分布规律及其受北京、藏区两大强势文化和近地域民居弱势文化的影响程度。上述结论可成为探明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形态生成之源和评估建筑遗产价值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以土堡,土楼和庄寨为代表,其中土堡与庄寨具有相似的平面空间构成,需要探析其平面构成与演变的异同。该文在梳理福建防御性建筑类型的基础上,以三明土堡和永泰庄寨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析防御与居住两个部分的平面构成要素,根据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对二者平面分类。在区分土堡和庄寨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总结防御部分的空间类型,绘制居住部分合院的平面类型与演变路径,探析土堡和庄寨两者间演变的异同,总结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的空间构成原理,以找到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居住空间形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意识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居住空间形态;另一方面,空间形态反映文化特质。文章从自然环境和建筑内外空间入手,进行实证分析,在暖泉镇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把风水文化、宗法礼制、人文历史与民居的空间联系起来,解读蕴藏在暖泉镇传统民居内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