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缤纷家居》2014,(4):188
正茶事,从来都是中国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趣元素。赏花之茶、吟诗之茶、一期一会之茶……茶已经从一种单纯的物质存在变成了某种精神的寄托。从大唐陆羽的《茶经》到清代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在茶从"物"到"神"的几千年演变过程中,有超过百余种的专著研究此事:茶法、茶谱、茶录、茶经、茶史、茶集、茶辩、茶事、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这个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里,茶俗作为民俗的一个分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并根深蒂固地沉淀积累,如今更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茶俗也各有不同,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地方特点,散发着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情韵,别有滋味。藏族酥油茶大多数人讲究"一日三餐饭",但藏族牧民却习惯于"一日三餐茶。"藏族同胞常年以奶、肉为主食,而茶就是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藏族牧民喝酥油茶就如同吃饭一样,甚至比吃饭还重要,有"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之说。酥油茶是以茶为主料、配合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喝茶、亲茶、写茶诗、著茶文,茶事繁密,千姿百态。茶事中蕴含茶理,意趣良多,耐人寻味。茶人历来看重水,"水为茶之母",好茶须好水,在茶与水的欢快结合中,水甚至决定茶的品质。"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明末清初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水好,即令茶叶稍次,能  相似文献   

4.
<正>自古以来茶叶界就有一个共识:好茶还需好水沏。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无水"即指没有好的泡茶之水。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录》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即,用好的水泡出来的茶,会体现茶叶全面的品质;反之,若用不好的水来泡茶,则  相似文献   

5.
正4月收到杭州朋友的邀请,是为了一个地方,那里被叫作"越乡",不仅出产越剧,还以"越剧之乡"为龙井茶定名,创建了富有诗意和意蕴的"越乡龙井"品牌。除此之外,此行还为了去见一款快被忘却的茶——泉岗辉白。嵊州,古时称"剡",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誉,有"剡茶声,唐已著"之称,有茶僧皎然、茶圣陆羽论道之雅,是一个注定与茶相爱相生的地方。嵊州地处浙江东部,境内山林环抱、四水交汇,中为盆地,地貌特征"七山一水两分田",  相似文献   

6.
江泉 《饮食科学》2007,(12):53-53
我确实爱喝茶,虽然茶龄不长,但自从接触了茶以后,我就与一切果汁饮料和碳酸汽水断绝关系,我觉得世界上任何能饮之水都不如茶水好喝,这可能就是我与茶的缘分吧。可是我又深感惭愧,我虽然爱喝茶,却不懂茶之道,说我是个"茶盲"也不委屈。我不  相似文献   

7.
<正>好山好水出好茶,高马二溪茶最佳。安化黑茶历史悠久,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帝贡茶,也是边区游牧民族的必备饮品,称之为"生命之饮":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探寻黑茶文化,寻找高端黑茶典范,不能离开源远流长的"高马二溪"。  相似文献   

8.
茶·菩提     
刘伟华 《中国食品》2011,(22):74-75
在所有的植物中,唯茶与菩提和佛禅共结善缘。茶,生于乡野,历经千锤百炼,以枯槁之形态将生命凝固。经过沸水的浸泡,逐渐回复生命的原初,将那一杯甘醇、甜美倾力绽放,只需一杯清水,她的生命就重新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茶自从被发现,就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元稹的诗句最能说明茶与文人、僧侣的紧密关系,表明了茶佛之缘。"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地。再饮清我心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的茶歌高度概括了茶饮对僧侣潜心清修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5.2 茶叶多酚 茶叶消费已有数千年历史,并遍及五大洲,其除 诱人清香外,并因具种种药效和生理功能而成为人们 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食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6 种古中医书中曾记载其有20项、219条药效,在4,700 多年前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之"记载。唐代《本草拾遗》中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 为万病之药"记载,说明其功效甚多。即使在边疆地 区,生活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及绵延数千里丝绸之 路两侧的蒙、藏、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由于气候寒 冷、干燥,缺乏蔬菜,以牛羊和奶酪等为主食,砖茶就 成为他们特需品,故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 痛","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仅内蒙一 地每年约需"边销茶"7,500吨。  相似文献   

10.
锡兰茶香     
正"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神农氏尝百草遇茶,到茶圣陆羽之《茶经》,记载着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传播至斯里兰卡。于是,自诩为茗茶爱好者的我,在斯里兰卡采茶叶、观制茶、品香茗、下榻茶酒店……一叶一菩提,我在锡兰寻茶,寻找一片茶叶的史诗。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都爱喝茶,中国茶艺举世无双。但真正的茶艺与民俗的嗜茶还是有区别的,民间的茶俗不仅没有茶居、茶室、茶品、茶具和"一嗅二闻三品四叹"的讲究,还坚持与吃紧密相连。"吃喝"二字,不能缺"喝",所喝之物,酒茶比肩。业界的大体观点是,嗜茶之风最盛之处,当属闽粤川三省。闽乃产茶大省,而粤川两地则被认为是茶文化与饮食文化融合得最具草根意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正>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茶尤为青睐。实际上,茶有时并不叫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茶有许多不同的别名和雅称,其中一些茶名的雅称蕴义非凡,颇有情趣。苦荼,古代蜀人茶的方言。《尔雅·释木·》载:",苦荼。"晋人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郝懿行《尔雅义疏》曰:"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唐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也道:"《华佗食  相似文献   

13.
茶墨俱香     
<正>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天气逐渐转入寒冬,不妨在屋内沏上一壶茶,关闭WIFI,放下手机,静静地品茶、阅读书刊,享受短暂的慵懒生活,为接下来的人生积蓄能量。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举国之饮。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抒怀遣兴,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相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在一次斗茶比赛中得胜,史学家司马光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爱此二物?"东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茶墨俱香"遂被后人传为美谈。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曾举办"茶墨俱香书画展",有几  相似文献   

14.
茶叶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叶品种除绿茶、红茶是国际上流行的之外,青茶(又称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紧压茶、虫茶、老鹰茶及一些非茶之"茶"等大部分为我国特有.随着茶叶的保健功能一步步地被人们认识、认可,可以说茶叶是目前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效、最方便的健康饮品.  相似文献   

15.
《美食》2020,(5)
正扬州人过一天,早茶是第一道。茶名唤作"魁龙珠",由浙江龙井、安徽魁针和江苏珠兰混合配制而成,一壶茶里蕴含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这样讲究的"三省茶",足见犹存。早茶、早茶,必须赶早,别以为八点出门就算早,扬州人的早茶六点半就开始了。特别是去名气响当当的茶社,比如富春茶社。富春点心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尤以三丁包子、千层油糕、翡翠烧卖最为出名,它们也是富春老店的第一批绝活。早在问世之初,富春三丁包就被誉为"天下一  相似文献   

16.
橡筋茶     
正拿出藏了许久的五台山五龙池之水,泡了一道难得的易武橡筋茶。何为橡筋茶?首先条索长,梗基本占了一半长度。其梗弹性十足,不易拉断,故有橡筋茶的称谓。有段时间橡筋茶在茶友们口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有茶友说那其实就是茶梗的变相名称,茶梗是茶叶加工中的编外级,但因为纤维素含量高,甜度高而成为茶叶拼配中的主力军,2005年市场上曾出现的景东"扫把茶",就是类似现在的"橡筋茶"。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 《烹调知识》2012,(10):19-19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食"的说法。据唐《茶赋》载,茶具有"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之功效,可见,古人常有用茶水来伴饭的饮食经验,清代才子纪晓岚更是每天将茶当作蔬菜食用。这样吃着喝着,就有厨子想到要将茶叶做入菜中。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美食家高阳在《古今食事》里也曾提及:"翁同创制了一道龙井虾  相似文献   

18.
禅茶一味     
炎夏酷暑,听闻一句"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就已将茶悠然纯净的内涵与意蕴深厚的佛法禅机透露出来。茶的自然属性也因被赋予了人文的理想,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之道。一茶一禅,两种文化,一物一心,但不即不离,甘露润心。  相似文献   

19.
正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世称"诚斋先生"。杨万里嗜茶,在其4200多首诗作中,有茶诗70余首。杨万里的出生地吉州,在《茶经·八之出》中有记载:"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按陆羽《茶经》所言,吉州盛产茶叶,所以杨万里一出生便与茶结缘。  相似文献   

20.
品茶     
<正>茶为"开门七件事"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有客来访必奉上一杯茶,这一风气早已成为我国人民最基本的待客礼仪。古人造字三口为"品",茶之苦、涩、甘味需分三口才能品尝到,故有"品茶如品人生"之说。品茶是有讲究的,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古今文人将一人独品或二三知己品茗倾谈视为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