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技术结合了气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离子迁移谱的高灵敏度, 有效地解决了气相色谱低鉴别能力和离子迁移谱对混合物进行检测时存在的交叉灵敏度问题,得到保留时间、漂移时间和信号强度的三维谱图,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并且不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 可以直接对样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进行分析, 极大简化了分析过程,实现快速检测,满足现场分析的需要。作为一项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 GC-IMS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食品质量鉴定、掺假溯源分析、食品特征风味分析、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本文介绍了GC-IMS技术的基本原理, 重点综述了GC-IMS技术在粮食、果蔬、肉蛋制品等多类食品研究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以期为农产食品的品质分析、风味研究、新食品开发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离子迁移谱技术是一种灵敏度较高、检测快速的微量化学物质分析技术,近些年来该技术在生物医药分析、环境监测以及食品检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食品安全对于食品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生命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食品检测的准确性可以有效避免问题食品流入市场。目前离子迁移谱技术在食品的加工控制、贮藏检测、风味物质成分分析以及有害物质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离子迁移谱(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IMS)是一种利用样品分子电离后离子迁移率的差异进行分离检测的仪器。它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灵活、携带方便、实时监测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危险品检测、化工分析、食品检测、医学诊断、生物制药研究及环境监测等领域。该文简要介绍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工作原理、分类及联用技术,综述IMS技术在食品真伪鉴别、加工储藏过程监测、非法添加物识别和有害物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对IMS在食品检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是一种基于气相色谱和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的新型仪器,兼具气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离子迁移谱的高灵敏度,同时它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方式,真正做到了对于痕量挥发性有机物准确、无损检测。食用植物油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基础食物之一,富含多种人体健康所必须的营养成分。然而食用植物油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溶剂残留、储藏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氧化变质以及销售过程中容易出现掺假掺杂等质量问题,因此,适合食用植物油检测的简便、快速、准确、灵敏的技术方法亟待开发。本文从当前食用植物油研究现状、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的使用原理和技术特点、数据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对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研究食用植物油品质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挥发性成分检测新技术之一,在食品挥发性成分分析方面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为了解该技术在水产品加工及贮藏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阐述GCIMS技术原理及特点,重点聚焦在水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GC-IMS是通过检测挥发物质的变化来判断产品新鲜度,确定产品货架期、品种品质、等级区分、加工工艺优化以及产地鉴别等。GC-IMS技术在水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由单一技术向与电子鼻、GC-MS、嗅闻仪联合应用方向发展,可以多角度、较全面表征水产品挥发性物质的轮廓信息,为水产品加工贮藏及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基于对食品加工与检测中微生物酶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肉类加工、谷物加工和果蔬加工中微生物酶技术的应用,详细阐述目前微生物酶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对食品检测中酶生物传感器法、酶联免疫分析法等微生物酶技术进行分析。食品加工中微生物酶技术的应用谷物加工谷物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其种类繁多,同时也是食品加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国内的谷物加工出  相似文献   

7.
离子迁移谱是一种新型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便捷和成本低等特点.随着离子迁移谱仪装置的不断的发展和改进,离子迁移谱在国内外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宽,主要介绍离子迁移谱在国内外食品分析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离子迁移谱(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IMS)技术是一种基于气相中不同离子在电场中迁移速度差异的微量化学物质分析技术。由于其具有原理简单、设备轻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检测过程快速高效等特点,近年来在危险品检测、食品检测、生物医药分析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引用。本文对IMS技术的原理和仪器的基本构造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IMS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概括,着重阐述了国内外IMS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对IMS技术在食品贮藏过程监测、加工过程控制、有害物质检测以及风味物质分析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接行了归纳总结。同时通过与常规检测手段的对比,对IMS技术在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原材料真伪鉴别和食品原产地鉴定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检测系统参数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顶空萃取的方式,使用GC-IMS联用分析技术获取了5种植物油和芝麻油不同加工工艺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s)的GC-IMS指纹离子迁移谱,分析了气相(gas chromatography,GC)保留时间-离子迁移谱(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IMS)漂移时间的三维信息,得出了通过GC-IMS三维信息上的出峰时间、数量和峰强度等信息的差异,可以实现植物油的种类的准确识别以及加工工艺改变与VOCs变化的规律的结论,结果证明,GC-IMS分析技术在植物油的品种识别、加工工艺识别、原产地识别和纯度检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离子迁移谱(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IMS)通过对样品分子电离、根据离子迁移率的差异进行分离检测,具有响应快、灵敏度高、易操作和成本低的优点。本文简要介绍了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工作原理、分类和联用技术(如GC-IMS、IMS-MS),总结了其在国内外食品风味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其中包括肉类、水产品、水果等新鲜程度评估、葡萄酒中"异味"化合物定量、啤酒发酵在线监控、橄榄油和奶酪的产品分级、食用油掺假检测、伊比利亚猪肉及火腿鉴伪以及其他食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指出离子迁移谱技术在食品风味分析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今后食品风味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主要综述了黑穗醋栗花色苷的分布和种类、提取纯化及分析鉴定方法,并对花色苷单体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One hundred and forty-six samples of animal feed (barley, n = 60; wheat bran, n = 22; wheat dry pulp, n = 29; and canola meal, n = 35) were collected in 2011 from Mashhad (Khorasan, Iran). Aflatoxins (AFs) were determined in these samples after immunoaffinity column clean-up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Aflatoxin B1 (AFB1) contamination was found in 28 samples: in five of the barley samples (8.3%) at a mean level of 0.48 µg·kg?1, in two wheat bran samples (9.0%) at a mean level of 0.88 µg·kg?1, in 10 wheat dry pulp samples (34.5%) at a mean level of 0.30 µg·kg?1 and in 11 canola meal samples (31.4%) at a mean level of 0.92 µg·kg?1. AFB1 levels were below the maximum levels of Iran regulations (5 µg·kg?1) and the EU maximum limit (5 µg·kg?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山西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现状.方法 按照2010年度《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1 576份样品中共检出阳性菌株149株,检出率为9.45%,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比较严重,总检出率为9.50%和8.22%,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2%、1.11%和0.87%.不同类别食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较大,生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高居榜首为49.33%,主要污染菌为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7.39%,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食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6.9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孤菌;熟肉制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9.8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中式凉拌菜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8.89%,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榨果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6.67%,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冻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5.00%,主要污染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婴幼儿配方粉/米粉/谷粉/豆奶粉中阪崎杆菌的检出率为1.11%.结论 山西省多种食品均存在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对散装食品、即食食品和生食水产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Aflatoxins (AFs) are highly toxic, and carcinogenic secondary fungal metabolites and have been detected in various food commodities. In this regard, 40 black tea samples including domestic and imported black tea were analysed for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sing a post-column derivatisation procedure (Kobra cell)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amples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in 2010 from Tehran marke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30 among 40 samples were contaminated with aflatoxins (27.5% of the total). Mean AFB1 content was 10.0 ng/g and mean of aflatoxin total was 12.07 ng/g for the 11 contaminated samples.  相似文献   

16.
食物中的抗氧化成分具有促进健康和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作用,近年来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对于提取物的活性评价上,与实际的人体利用情况差异很大。食物消化过程中的p H值、各种消化酶类对食品抗氧化成分的稳定性存在潜在的影响。文章详述了近年来关于食品中多酚、黄酮、类胡萝卜素等主要的抗氧化成分在消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其抗氧化能力在消化前后的变化情况,以期为抗氧化成分的活性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Heavy metals (As, Cd, Co, Cr, Cu, Mn, Ni, Pb and Zn) in various vegetables (cabbage, green onion, lettuce, parsley, rocket, spinach, carrot, onion, potato and cauliflower) from the market in Jordan were measur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As, Cd, Co, Cr, Cu, Mn, Ni, Pb and Zn ranged from 0.009–0.275 mg kg?1 wet weight, 0.004–0.060 mg kg?1, 0.003–0.401 mg kg?1, 0.105–3.51 mg kg?1, 0.15–1.15 mg kg?1, 0.93–14.39 mg kg?1, 0.044–0.702 mg kg?1, 0.072–0.289 mg kg?1 and 2.23–6.65 mg kg?1, respectively. Parsley, followed by spinach, contain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s. Onion contained high levels of toxic heavy metals. The content of Cu in parsley and spinach and Pb in onion exceeded the Codex limits. However, the daily intake of heavy metals from the tested vegetables was lower than the maximum limits for allowable intake.  相似文献   

18.
刘玮琳  魏富强  韩剑众 《食品科学》2015,36(23):295-300
脂质体是由双亲性物质如磷脂组成的内部为水相、具有类细胞膜结构的双分子层闭合囊泡,因其具有保护、运载、靶向和缓释等特点,目前已在食品营养、医药、化妆品、农业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能。本文简要介绍了脂质体的性质及特点,重点综述了脂质体在脂类、抗氧化剂、酶与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食品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最后概述了脂质体作为食品营养因子运载体系在模拟体外胃和肠道消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李磊  周昇昇 《食品科学》2012,33(15):331-334
食品中的亲电物质是高效低毒的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诱导剂,通过Keap1/Nrf2/ARE通路激活Ⅱ相酶和抗氧化酶的转录。Ⅱ相酶和抗氧化蛋白可发挥慢速、长效的抗氧化和解毒作用。目前已经发现食品中有9类亲电物质,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开发食品中的亲电物质,将成为功能性食品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转录组测序技术能将组织或细胞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差异基因量化,是探索基因功能和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中分子机理的必要手段。储粮害虫是严重危害储藏粮食的一类害虫,从转录组水平揭示储粮害虫生长发育、关键基因功能、抗药性分子机制等成为研究热点,极大促进了对储粮害虫特别是无参考基因组信息的害虫的研究。因此,本文系统性从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组织特异性基因、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磷化氢抗性机理和植物精油杀虫机理研究六个方面综述了转录组学在储粮害虫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储粮害虫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对进一步进行储粮害虫防治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